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著名学者赵毅衡的叙述分层理论将《荒原狼》分为三个叙述层次:《哈里·哈勒尔自传》是主叙述层次,《出版者序》为超叙述层次,《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的论文属于次叙述层次,各叙述层次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荒原狼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荒原狼》自1930年始即为国人所知,但直到1986年才出现中译本,之后中国曾掀起短暂的阅读热潮,但流传不广,影响也不大。上世纪90年代,《荒原狼》在审美层面开始了步履维艰的经典化之路。进入新世纪,该书被部分读者推崇为名著和经典,但它在体现其经典化合法地位的高校教材中处境尴尬。《荒原狼》仍然处在经典建构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赫尔曼·黑塞在1943年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早在1927年发表的《荒原狼》似乎更受读者的喜爱。《荒原狠》问世后,引起德国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和激烈争论,成为西方青年最欢迎的作品。托马斯·曼甚至将它与乔伊斯的杰作相媲美,称《荒原狼》为德国的《尤利西斯》。《荒原狼》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在于它从表现内容到艺术手法都深具时代的特征.小说将传统的艺术方法与象征、魔幻、内心独白、心理分析等等极富现代特色的表现手段自然天成地结合起来,深刻地解剖了主人公哈里·哈勒尔的灵魂。而且,与传统文学着力描绘个别事件、具体现象、类型人物不同.《荒原狼》的作者极力把握时代精神的概括性和社会人格的抽象性。哈勒尔的精神疾病.不是个别人的,而是一代人的,是时代本身的。小说讲述的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如小说中以“出版者”的名义所说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水和火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通过火与水的意象,编织出一战后西方精神文明的荒原。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在《圣经》中找到水火意象的原型,从而看出《荒原》中水、火世界是如何统一在其主题下的。  相似文献   

5.
特·斯·艾略特是西方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的著作《荒原》被称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对《荒原》中情节、人物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诗歌的死亡主题和拯救主题。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将你刺痛并让你觉得自己是孤独的。阅读《荒原狼》却不仅仅是这样的感觉,更激烈的震撼和快感让我捧着它的手发颤。就像是在互相进行灵魂的支援,我听见“荒原狼”对我说:“我与你同在。”感观积淀为沉思,挥之不去的困惑幻化为了五个具体的思考点:黑塞  相似文献   

7.
诸逢佳 《文教资料》2006,(14):30-31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一位不知名的淘金者在北国荒原跋涉时因受伤而被同伴抛弃,只能孤孤单单在危险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最后咬死了一条想要猎取他生命的病狼而终于获救。对该小说的评论,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停留在赞颂主人公不屈意志的层面上,而对该作品的生态批评并不多见。“生态批评的对象绝不局限于生态文本,而是在重新阅读的基础上建构并努力传递一种生态批评的视角,一种生态批评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生态批评本身就应该是……生态主义阅读视角对经典作品的重构性创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荒原》的叙事艺术未能引起学者们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本文尝试着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荒原》的叙事艺术,加深读者对《荒原》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艾略特非常注重诗歌的叙述视角,他曾提出过著名"非个人化理论",他强调诗人"我"应退出诗歌,让另一个外化的自我(叙述者)来"表演"诗歌。因此,艾略特在《荒原》中基本上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者,但《荒原》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使用十分复杂,兼容了诗歌中众多人物的不同特质。其次,《荒原》是一部由多重叙述声音构筑的长诗,在其中读者可以听见来自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甚至于不同时空的人物的声音。同时,不同声音之间相互对话并与隐含的作者声音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场面。  相似文献   

9.
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他中年时的代表作《荒原狼》没有复杂的情节,突出描写了主人公哈勒尔矛盾的心理特征,即人性与狼性的并存。黑塞以此探索了为摆脱生活矛盾和精神危机所走的内向之路。  相似文献   

10.
钱子昂 《新读写》2023,(4):30-31
<正>黑塞的《荒原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可以有的多种形态,他在孤独中狂欢,他在人群中沉默,他在杀戮中解放,他又在幻想中追寻救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荒原狼在书中的形象是真切而非真实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之上一层虚浮的薄雾编织而成的衣裳。主人公进入其中,沉浸其中,让灵魂漫无目的地跋涉、等待。  相似文献   

11.
从诺思罗普·弗来的原型批评角度评析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奥康纳在文本中运用了大量《圣经》原型和南方传奇中的原型,同时,通过荒原意象将这些神话原型一一破坏和扭曲,以表现美国南方乃至整个西方怪异、荒原般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2.
要想矫正一个扭曲的灵魂,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将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德语作家赫尔曼·海塞塑造的“荒原狼”,郁达夫笔下的“他”,便是一对毁灭后而再生的艺术形象。 “荒原狼”哈立·哈勒是将自己置于梦幻似的荒诞的魔术剧中,让虚拟的社会形态淹没他变态的原形,从而获得一个新的人生;而《沉沦》中的“他”,这个患有时代忧郁症的中  相似文献   

13.
热爱生命     
作品介绍: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抠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勾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他最终咬无了狼并获救,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  相似文献   

15.
心灵之路     
《同学少年》2017,(1):40-41
<正>赫尔曼·黑塞(1877-1962),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原籍德国,后加入瑞士籍。长期隐居瑞士乡间,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德国的尤利西斯",以《彷徨少年时》《乡愁》《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曾获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16.
“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文化心理,孤独是自然本性在异己环境中的失落,乡愁就是摆脱孤独的追寻。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悲剧,这种孤独之美已经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美学本质。  相似文献   

17.
诗人以“荒原狼”作笔名,我想,足以看到其用心良苦,处处以“狼”的形象提醒着人们不要数典忘祖,以毁坏换取文明,最终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现在,就让我们潜入荒原狼的内心世界,看一看他是怎样以“殉道者”的面孔,布道他的“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不同的评论者运用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对《荒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提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文章试图应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理论对《荒原》进行新的解读和诠释。仔细研读全诗发现:生不如死的人生,无情无爱的婚姻,颓废与堕落的生活是诗中所有女性人物的特征和写照。《荒原》中的男性人物则表现出精神与肉体的畸形脱节,他们要么“有灵无身”,要么“有身无灵”。女性人物象征着圣杯的迷失,男性人物象征着利剑的扭曲;扭曲的利剑已经不能坚定地指向圣杯所在的方向。当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剩下性的差别,当他们只为情欲而存在的时候,这个世界必然会成为比地狱更可怕的荒原。只有双性同体,实现男女两性的融合和互补,人类才能获得新生,荒原才能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尼采是最常被引用的哲学家。他的名字镶嵌在小说和电影之中,从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的《荒原狼》、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灼热的马鞍》(Blazingsaddles)和《一条名叫旺达的鱼》。颂扬或反对尼采的文学作品也不计其数。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有关尼采的学术研究汗牛充栋,但没有事实依据的传言和偏见一直弥漫于公众的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如同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一般的,是乡土的,同时又有普遍意义。人们写过、说过许多关于勃朗特姐妹的瞎话,特别是爱米莉,经常被人描述为幽灵般的人物。被一望无际的荒原环绕,远离平庸的人类社会,尽管还是属于自己那个时代,却不属于永恒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