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如欲致知、诚意、正心乃至欲修、齐、治、平,  相似文献   

2.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6,(9):1-1,13
古之欲明明①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3.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6,(3):1-1
古之欲明明①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4.
刘扬 《学周刊C版》2010,(6):10-10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相似文献   

5.
甘与苦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诚然,争取达到这“三纲领”,是从古至今人们不断的追求,是甜美香醇的理想。但是,怎样达到呢?《大学》又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冶其国;欲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其格物。”这“八条  相似文献   

6.
以诚立身,以信交友,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儒家学者来说,也是做人之根本。中国古代哲人这方面的一些宝贵教导,对于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是有重要价值的。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导,叫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相似文献   

7.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8.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F0002-F0002,F0003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一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已经作为办学理念被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恪守多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地做强做好专业,培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和育人观结下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思想流传至今,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10.
思格斯曾经说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期望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作为,造福社会。实现这一崇高人生价值需要具备多种条件,本文从“修身”角度谈谈个人的思考和认识。一、修身的内涵与特点《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试其意;欲减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所谓的“修齐治平”理论。那么,到底什么是修身呢?“修”的本意,《说文解字》云:“修者,饰也,”引申义有“整治、学习”等;…  相似文献   

11.
正【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研究事物原理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诚实,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12.
三纲八目     
《同学少年》2015,(2):54
<正>"三纲八目"语出《大学》。《大学》开头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相似文献   

13.
刘红燕  高秀芬 《中国教师》2011,(Z1):181-182
<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者的我们,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六心"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根基。所谓  相似文献   

14.
教育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应该落实到自我管理上。而自我管理还有没有可能再推进一步?答案是肯定的。自我管理需从哪里下手呢?事实上《大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说明。《大学》给我们开的次第是"内四圣"和"外四王"。哪内四圣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自我管理应从修身做起。修身从哪里做起?从格物致知做起。"格物"这两个字,多少年来人们都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教师》2014,(21)
正陈平原办教育的人需要明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当你把手中的石头丢进大海,等到涟漪荡向岸边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如果你要"掷地有声",那必然只是在很小的一片水面,或者一口枯井。所以,才会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整天强调"世界一流",不是好的状态。(来源:搜狐教育)龚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说,欲成大事,要从学习知识开始,而学习知识要  相似文献   

16.
初静 《中国德育》2014,(9):52-53
正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对于缺乏人生阅历、身心尚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来说,教师的积极引领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引领不能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调料",而应该作为一种正式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开发。因此,针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修身课",  相似文献   

17.
<正>对历史概念进行阐释是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最早对家、国的概念进行阐述的文献。对家国概念进行阐释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契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使用家国概念来达成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本文就以西周重要制度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帮助其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自身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历史 ,传统教育极其重视教人做人。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大学》中曾训诲道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又说 :“自天子以至庶人 ,皆以修身为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过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中的学会认知意思就是要学会学习 ,而学会做事与学会共同生活都属于技能的范畴 ,应包括在学会生存之内。因此 ,上述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实际上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三方面的内容 ,首要…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校诚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诚信思想 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我国传统伦理中最具影响力的道德规范之一."诚"是中国古代社会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作人的基本原则.<大学>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思想中,认为修身的先决条件就是诚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中庸>更是从本位论的角度看待"诚",认为"诚"是社会的本原,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人只有"诚"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诚信"是人道的第一要义.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旬子在<旬子·不苟>中把"诚"看成是德性的基础,看成是修身养性的根本.认为"养身莫善于诚".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大学》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古人强调以自身行为规范不懈追求爱家、爱国的理想信念,并逐步发展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当前,家国情怀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