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家喻户晓的故事“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暗示现象。将暗示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一点认识。一、课堂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1.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暗示。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2.
暗示法应用于班级管理,它的作用在于以无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的心理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其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环境暗示  相似文献   

3.
刍议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  相似文献   

4.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暗示心理,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达到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从而产生教育和激励的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培育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暗示方式是指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的不同载体和渠道。去探索、激发、挖掘和整合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却忽略了练习的活泼性、启发性,尤其缺少了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使教学单调、枯燥、缺少灵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对心理暗示的概念及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依据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条件、形式、特点以及应用心理暗示的时机,最后给出了体育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注意事项,希望这些能为体育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心理暗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而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给予科学准确的心理暗示,则会对学生行为形成引导与归正。以心理暗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应用作为课题,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认为发挥心理暗示作用可从三方面进行,即以积极的表情暗示影响学生,以丰富的语言暗示鼓励学生,以到位的反向暗示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9.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们用某种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按一定的方式去思考、行动,称之为暗示;如果暗示者的暗示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则称之为反暗示。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可暗示性,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反暗示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智,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既要用巧妙的方式有效地克服反暗示,又要充分利用反暗示,以发挥正暗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洛扎诺夫在《暗示学》中指出,反暗示有三道防线,即逻辑防线、感情防线和伦理防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和利用这三道反暗示防线,是能否正确运用暗示规律,进行有益于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下面我们由两节写作实验课及笔者与教师的问答,看反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黄志文 《文教资料》2011,(14):161-162
教学暗示以无意识心理为机制,具有含蓄意会、无对抗、易接受的特点与多种暗示形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形成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产生特殊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心理暗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心理暗示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探讨了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修养暗示等心理暗示方法,指出了运用心理暗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15.
周明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2):106-108
在高校体育健身跑教学中,应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和运用暗示法等心理方法,调整学生心理状态,选择适宜的运动负荷,采用多样灵活的组织形式,以提高健身跑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来影响、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虽已形成  相似文献   

17.
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8.
学习心理障碍、个人情绪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及高校管理不到位造成大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应将培养学生基本适应能力和预防心理疾病作为相关心理辅导策略,创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采取多种类心理辅导形式,同时变革大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的奥地利教授舒尔茨,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词语具有能够使肌肉放松的作用,这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心理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20.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来的实践,我摸索了一套管理班级的方法——暗示法。 暗示法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于它以无批评的形式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但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暗示大体可分为: 一、环境暗示。好的环境能使人身心舒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