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6,(4):60-64
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在不同社会背景及不同作家笔下,总体上长期呈现矛盾运动状态,局部上各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以讨论双方事物关系为显著特点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贯穿始末。在此选取黑塞中期代表作《荒原狼》进行具体文本分析以整理该双方关系的阶段性表征,并结合黑塞的个人经历、思想倾向与创作理想,考察二者关系发展流变的因与果。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幽灵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对黑塞《荒原狼》进行重读,分析“幽灵”笼罩下的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最后,揭示《荒原狼》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将你刺痛并让你觉得自己是孤独的。阅读《荒原狼》却不仅仅是这样的感觉,更激烈的震撼和快感让我捧着它的手发颤。就像是在互相进行灵魂的支援,我听见“荒原狼”对我说:“我与你同在。”感观积淀为沉思,挥之不去的困惑幻化为了五个具体的思考点:黑塞  相似文献   

4.
钱子昂 《新读写》2023,(4):30-31
<正>黑塞的《荒原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可以有的多种形态,他在孤独中狂欢,他在人群中沉默,他在杀戮中解放,他又在幻想中追寻救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荒原狼在书中的形象是真切而非真实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之上一层虚浮的薄雾编织而成的衣裳。主人公进入其中,沉浸其中,让灵魂漫无目的地跋涉、等待。  相似文献   

5.
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  相似文献   

6.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心灵之路     
《同学少年》2017,(1):40-41
<正>赫尔曼·黑塞(1877-1962),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原籍德国,后加入瑞士籍。长期隐居瑞士乡间,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德国的尤利西斯",以《彷徨少年时》《乡愁》《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曾获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8.
矛盾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狼在它与屠户这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屠户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它们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剩骨”就是这转化的武器,屠户不自觉地运用了它,赢得了转化的时间,而狼的小贪——啃“剩骨”,让自己跟着骨头走,使偶然的因素影响着自己的支配地位。一而再的“缀行”使屠户小失而大得,但却使狼得不偿失。假设狼一开始就向屠户发动攻击,把屠户“恐前后受其敌”由可能变成事实,那么结局又会如何呢?遗…  相似文献   

9.
黑塞的多数小说都可以看为"朝圣者小说",独在<荒原狼>处出现了一道裂缝.对灵魂和谐的探索被打破,哈立像浮士德那样厌倦了高尚,他独自一人向低俗滑落,但这一滑落并不能使他真正着陆,而是在多重的镜像中拥抱虚幻和荒诞.在学习幽默和跳舞的时候,哈立依然无法忘记反思,而以喜剧的方式对抗悲剧处境的做法也似乎并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0.
赫尔曼·黑塞(1877-1962),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世界著名小说家、诗人和画家。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翻译界大都把他译成赫尔曼·海塞,现通译为赫尔曼·黑塞。现用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收有他的散文《笛梦》,页注为瑞士作家。这当然不无道理,因为黑塞1923年加入瑞士籍,1931年起定居瑞士,至1962年病逝,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瑞士。但我以为,从严格意义上说,黑塞应该是德国作家。这不仅是一个国籍问题,更主要的是对黑塞及其作品的理解问题。黑塞1877年7月2日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的卡夫卡镇一个传教士家庭。黑塞的外祖父和父亲都…  相似文献   

11.
《特区教育》2013,(12):40-41
金刚狼是超级英雄,但是他最近敌行了,来到了超能学园做起了语文老师。在这个全是各路漫画英雄后代的学校里,金刚狼这个新来的语文老师可是头疼事一大堆,先不提怎样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小矛盾和维持课堂纪律,光是在如何评定他们的考试成绩方面,金刚狼就头疼得要命。  相似文献   

12.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瑞士籍德裔作家,194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作为一位西方作家,黑塞的"精神兄弟"托马斯·曼称其"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黑塞这位"生于‘现代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亦即在‘中古世纪’行将返回之前"的作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尼采是最常被引用的哲学家。他的名字镶嵌在小说和电影之中,从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的《荒原狼》、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灼热的马鞍》(Blazingsaddles)和《一条名叫旺达的鱼》。颂扬或反对尼采的文学作品也不计其数。尽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有关尼采的学术研究汗牛充栋,但没有事实依据的传言和偏见一直弥漫于公众的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4.
矛盾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狼在它与屠户这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屠户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它们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剩骨”就是这转化的武器,屠户不自觉地运用了它,赢得了转化的时间,而狼的小贪——啃“剩骨”,让自己跟着骨头走,使偶然的因素影  相似文献   

15.
赫尔曼·黑塞在1943年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早在1927年发表的《荒原狼》似乎更受读者的喜爱。《荒原狠》问世后,引起德国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和激烈争论,成为西方青年最欢迎的作品。托马斯·曼甚至将它与乔伊斯的杰作相媲美,称《荒原狼》为德国的《尤利西斯》。《荒原狼》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在于它从表现内容到艺术手法都深具时代的特征.小说将传统的艺术方法与象征、魔幻、内心独白、心理分析等等极富现代特色的表现手段自然天成地结合起来,深刻地解剖了主人公哈里·哈勒尔的灵魂。而且,与传统文学着力描绘个别事件、具体现象、类型人物不同.《荒原狼》的作者极力把握时代精神的概括性和社会人格的抽象性。哈勒尔的精神疾病.不是个别人的,而是一代人的,是时代本身的。小说讲述的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如小说中以“出版者”的名义所说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下面是对课文的分段评点。 一屠晚归,扭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品评一: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怀念狼>以<西游记>式的人物故事模式,表现了都市和乡村两种价值观念的矛盾,都市文化人子明从生态平衡、人种进化的角度对狼的怀念,被乡间猎人傅山以正义之名捕杀狼的行为消解了,作家在对城市和乡村现实失望后,由于缺乏新的价值尺度,使小说呈现出意义的暧昧.  相似文献   

18.
《东方之旅》是德语作家黑塞关注东西方文化整合,继续走向内在之路的代表作,但国内极 少研究。小说通过一次中途夭折的象征性旅程,反映了黑塞对20世纪初期西方精神危机的进一步思考,和对艺术审美超越功能的深刻反思。小说最终提出了“服务” 的法则,以确保在个体人格完善的中心下,协调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艺术家与艺术的关系,重建西方世界的信仰。同时黑塞认为西方文化自我拯救时必不可少的东方文化,也从古典智慧,扩大为跨越了各种文化的地域间距,克服了彼此的对立、不信任、偏见与仇视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9.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父母的慈爱,大自然的陶冶,使少年黑塞自由浪漫,无拘无束。在符腾堡这个德国工业化落后的地区,国家机构、教育制度都仍然保留着残存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教条,室  相似文献   

20.
胡思乱想     
善与恶在人类看来,人总是善良的,而狼总是凶恶的。狼吃羊是为了生存,而人吃羊则是为了享受,相比之下,人不残忍得多吗?人类把一切卑劣的行为归为兽性,把一切高尚的情操归为人性,或许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矛盾统一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