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由爱国而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由一位爱国运动的积极支持者,逐步成为一名彻底的抗日救亡战士。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民族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他为近代中国民族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以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为主导,幻想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从此,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科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等成为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流,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1930年代左翼电影通过塑造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对知识分子进行革命询唤。知识分子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为革命询唤提供了社会合法性。知识分子是革命带头人,为革命询唤提供了革命路径。工农被赋予革命主体地位后,为知识分子革命询唤提供了更进步的革命偶像。左翼电影对知识分子的革命询唤,既规训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身份,同时有效传播了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蔡元培,在放弃翰林院编修而转向革命继而游学德国的过程中,他坚定了教育救国的梦想,后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并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城邦.追溯蔡元培职业生涯的转变轨迹,发现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爱国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追求,从事教育或科学研究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表达爱国情怀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抚救民放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专题7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核心内容 ,是民主政治化的问题。它要完成的任务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过渡 ,其实现形式为“革命”与“改革”。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过程 ,就是民主政治化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实践 (民主政治斗争 )、政治法制建设和体制建设。近代时期 ,不仅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斗争 ,也有无产阶级的民主斗争。纵向线索梳理  一、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斗争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革命的方式 ,就是以经济实力雄厚的资产阶级为领导 ,以下层群众为主力 ,通过“自下而上…  相似文献   

7.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也鼓涨了西方帝国对外大肆扩张的贪婪欲望。东方“天朝大国”的清王朝国门于是被西方列强打开,与此同时,学习和研究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也很快成为清王朝一股社会思潮。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范围较广,上至宫廷皇族,中有朝廷大员,下到觉悟起来的知识分子,均对西方科技有所认识体察或者运用采纳,以及因此产生的政治警醒;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在助长清统治者奢靡生活作风的同时,也对清统治者思想观念和国家发展生产了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启发了改革意识、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激发了政治改革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产生的主要途径是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新型知识分子独特的优势,使知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革命的宣传,而且是革命的组织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的提出,在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辛亥革命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今文家革命改制论的主要代表,陈柱在《公羊家哲学》一书中重新阐释了公羊家的革命学说,他从近代政治革命的视角出发进行解读,同时又强调革命只是道德进步的手段,而保持了其儒家特色.陈柱的革命观重构呈现出三个显著的过渡性特点,即革命话语近代化、道德革命理性化和世界革命民族化.这种近代重构不仅有对当时中国现实的理性反思,同时也...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精英政治文化特指鸦片战争之后以开明官吏和进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以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近代中国精英政治文化产生于中华民族危机刺激下中国精英阶层救亡图存的实践中,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政治心态、政治认知、政治价值的转变。近代中国精英政治文化是传统政治文化体系的解体的标志,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它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于战火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作为党的"喉舌",该报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努力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走群众路线,并大幅刊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报道。《人民日报》从消灭地主阶级,打破农村等级观念,到提高农民政治觉悟以及典型宣传等方面报道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运动,积极发挥着党报的舆论作用。作为宣传报道土改运动的媒介和载体,《人民日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充分体现了报纸为土地改革服务的价值特色和社会责任,使党在土改中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威望,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吏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直接对象是我国依据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制,革命的大旗是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平的麾下发展成燎原之势,但革命的星星之火——整个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都是毛泽东撒下的。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努力奋斗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是由我国近代以来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历史选择,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抉择之后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的科学选择,是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先后在农村领导发动了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些变革显示党对"三农"问题认识不断深化,也为今后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政治激进主义曾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专制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但革命后的政治激进主义恶性发展,忽视了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建设,使中国政治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是改革和完善人民民主性质的国家政权,渐进式道路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行政改革思想分析:误区、困境与科学的改革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行政改革研究在理论上坚持政治与行政的二分原则,这使行政发展与政治发展相互脱节,陷入理论误区和实践困境。对此。要在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下认识和规划行政改革,坚持政治发展与行政发展协调互动的科学改革观,推行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积极进取型的增量改革,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前提下要敢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20年代初,列宁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社会危机,推行了以粮食税为起点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措施,并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社制度,要求进行一场变革、半个世纪后,邓小平面对十年文革的严重灾难,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起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列宁对改革的初步设想到邓小平的第二次革命,为落后国家摆脱高度集中的体制,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建设道路,开辟了新途径。邓小平的第二次革命是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对列宁改革思想的忠实继承和卓越完成。  相似文献   

19.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需要继续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改革开放不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道路,而且创造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改革开放能否继续稳妥地进行,直接关系到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三民主义”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它不仅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行动纲领,对于现代中国国家建构也起到了导引方向的作用。它对于目前的中国国家建设也同样具有可以借鉴的久远意义,其指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由“三民主义”而引申出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特征,仍然可以成为我国国家政治建设的目标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