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当前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就是亲子沟通问题,不良的亲子沟通导致亲子矛盾丛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结合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的实践,提出了亲子沟通中家长必须拥有“空杯心态”,即:放下权威角色,放下消极标签,放下过高期待,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现状。如此才能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相似文献   

2.
倪辉 《早期教育》2001,(4):39-39
我们俩的性格不十分外向,但也并不内向,可我家小孩的性格却很内向、孤僻,有明显的“闭锁”心理:和孩子我们很难沟通。有时他觉得很委屈,就一个人坐在一旁生闷气,我们问他时,他又紧闭牙口不说,真正一个“闷葫芦”。怎样做才能让我家这个“闷葫芦”开口呢?  相似文献   

3.
陕西宝鸡读者关敏来信: 我们俩的性格不十分外向,但也并不内向,可我家小孩的性格却很内向、孤僻,有明显的“闭锁”心理 和孩子我们很难沟通,有时他觉得很委屈,就一个人坐在一旁生闷气,我们问他时,他又紧闭牙口不说,真正一个“闷葫芦”怎样做才能让我家这个“闷葫芦”开口呢?  相似文献   

4.
亲子沟通中的“留白”艺术,是对传统中国画中“留白”技巧的移植与借鉴,是指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以尊重为前提,呵护孩子的主体意识、发掘孩子的天性、了解孩子的需求、把握孩子的特点,给孩子留有充分、自主的成长空间.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理念.运用“留白”艺术的亲子沟通,能打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言堂”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形成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试从“话语权”留白、“隐私权”留白、“试错权”留白与“选择权”留白等四个方面探析“留白”艺术在亲子沟通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亲子沟通中的“留白”艺术,是对传统中国画中“留白”技巧的移植与借鉴,是指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以尊重为前提,呵护孩子的主体意识、发掘孩子的天性、了解孩子的需求、把握孩子的特点,给孩子留有充分、自主的成长空间.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理念.运用“留白”艺术的亲子沟通,能打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言堂”的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形成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试从“话语权”留白、“隐私权”留白、“试错权”留白与“选择权”留白等四个方面探析“留白”艺术在亲子沟通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梁翠霞 《教师》2015,(10):75-76
本文探讨了家长对小学低年级孩子实施“亲子阅读”有效性策略的问题,提出了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有效性策略:明确阅读目标,正确认识亲子阅读活动的性质和价值;有效指导正确的亲子阅读;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家长对小学低年级孩子实施的“亲子阅读”有效性策略能提高家长对孩子亲子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27日未到8点,上海东亚展览馆的门前就早早地聚集了众多孩子和家长,他们都是冲着“2006亲子嘉年华”而来的。继2005年首届“亲子嘉年华”活动成功举办后,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上海托幼》编辑部承办的“2006亲子嘉年华”伴着孩子欢快的笑声隆重开幕。如今,“亲子嘉年华”正逐渐成为沪上一个专门为亲子家庭打造的品牌活动。本届嘉年华延续了去年“亲子嘉年华”主题分区、寓教于乐、亲子互动等特点,历时半年精心准备,增加  相似文献   

8.
李淑琴 《湖北教育》2007,(11):37-38
刚才老师们都谈到了如何在学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我觉得我们同样也要注重家庭的阅读氛围,因此我在班上倡导“亲子阅读”的读书形式。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亲子”活动,更是在思想、精神层面上的“亲子”。亲子共读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沟通的桥梁;亲子共读,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读书的收获与快乐。  相似文献   

9.
常燕玲 《父母必读》2012,(11):100-103
“人世间有太多的爱以聚合为目的,唯有亲子之爱是为了分离!”这里的分离是心灵的自立,不是情感的生疏。让我们善待一次次地分离,呵护孩子的成长!呱呱坠地的一瞬间,孩子经历了第一次痛苦的分离,而这样的蜕变只是一个开始,从此,断奶、自理、入园、分室而卧等等分离将接踵而至。审视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次次的分离让孩子渐渐长大,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我们在孩子与自己的分离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正是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李颖 《湖南教育》2005,(18):32-3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发现了一种愈来愈严重的社会倾向,众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都过于重视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却忽略了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造成孩子养成自私、依赖性强、懒惰、粗心大意等不良性格。而小学阶段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有必要针对这种症状进行矫正,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一、建档案,知性格要想改变小学生的不良性格,首先得对这些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为此,教师可创建“性格成长袋”,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发展动态,并引导其往良性方向发展。我翻开学生的“性格成长袋”,有一页是这样记录的:G同学,你向来是个文静…  相似文献   

11.
周末是我家的亲子时间。我喊儿子:“爸爸和你一起玩吧?”  相似文献   

12.
潘变 《家长》2023,(25):45-46
<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为孩子的人生奠基。亲子共读,则是帮助孩子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跟我抱怨:“老师,我家孩子不爱读书,一有时间就拿手机玩儿,您说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喜欢上看书呢?”每次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会问家长:“那您自己经常看书吗?您平时是不是也经常拿着手机刷视频?”家长会很委屈地说:“我会看书,但是看手机的时间也不少,一来是需要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上的事,二来是工作太累,想着玩玩手机放松一下。”我说:“身教胜于言教。如果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自己先要有阅读的习惯。尤其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要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3.
亲子阅读是父母和孩子围绕图画故事书展开讨论、交流的一种分享性、个别化的阅读活动。通过分析亲子阅读中的观察记录、亲子日记等,发现亲子阅读呈现三种水平:游离水平、理解水平和讨论水平。其中,讨论水平是最理想的亲子阅读状态。家长可以从树立“故事意识”、鼓励孩子积极回应等提高亲子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亲子共读”,即家长确立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以良好、开放、多样的家庭学习氛围,与孩子共处、共学,读懂孩子的个性、情感需求,与孩子共享成长的乐趣,一起发展。可以说,“亲子共读”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妈妈的反省     
顾诗 《家教指南》2008,(2):62-63
亲子沟通既能加深亲子感情,又有利于父母及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与言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然而,有一部分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要么不与孩子沟通;要么不讲究沟通方式和沟通艺术,结果不但没有收效,反而事与愿违, 应读者朋友的要求,从本期开始,本刊每逢双月在“牵手两代”栏目中推出亲子互动文章,为两代人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亲子互动”主要瞄准亲子沟通方面的缺陷,再为亲子提供沟通机会,使亲子关系在沟通的基础上,逐步融洽、和谐。同时,为其他读者提供借鉴和启迪。 朋友,从现在起,“亲子互动”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真心希望您的扶持。来信、来稿可寄本刊编辑部,亦可采用电邮发至:henan1210@sioa.com[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正>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即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中夸赞说:“你或幸运,发现宝藏,黄金成堆,珠宝满堂,你我比来,仍是我富,因有慈母,为我读书。”随着时代的发展,亲子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创造亲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基于3—6岁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家长在亲子阅读中进行各阶段的策略跟进,以保障孩子阅读兴趣的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教师。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的言行举止确实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参照。不过以我家的例子看来,“言传身教”完全可以互为反转,充分利用孩子“好为人师”的天性去进行引导,并把孩子的性格特质融进对孩子行为习惯的细节教育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我家里,老师不是我们大人,而是那个样子活泼可爱年仅6岁的小顽童。之一:儿子做我们大人的老师,其实是个偶然。鞋子脱掉后一扔是我家可怕的灰色“传统”,为了让鞋子们乖乖听话回到鞋柜上,我可没少花脑筋,但不管我如何做如何游说,结果还是不理想。这天我在家…  相似文献   

18.
狠抓“亲子共读”“亲子共读”是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能给孩子们以指导和启发。学校少先队把“亲子共读”作为“红读”  相似文献   

19.
瑜伽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生长等功效。修习瑜伽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更可帮助孩子提高集中精神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我们向您介绍的这套适合4 ̄7岁孩子的“舒展亲子瑜伽训练法”,可以很好地舒展身体的各部关节和韧带,缓解疲劳,纠正不良姿态,疏通经络,强健身体。家长可和孩子同时进行训练或协助孩子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20.
亲子游戏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开发前景。可是,人们对亲子游戏是不是都正确理解了呢?是否正确对待了呢?其中仍有不少问题。对学前阶段来说,亲子游戏中的问题尤为明显。 有些家长认为,小小孩好玩,他们“不懂事”,与孩子逗乐寻开心,把孩子当“玩具”随意玩耍,都可以。当孩子大一些,比如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