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师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势在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学习,确立与研究学习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建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创设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ESP成为中国大学英语的一个发展方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非常符合ESP课程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与实施形成性评价方式,研究ESP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合理运用能使评价信度更高;同时形成性评价方式能进一步促进ESP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将游戏应用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与学中,目前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在对大量文献及实证研究项目调研的基础上,精选了四个国内外学者对游戏在能力培养和通识课程中应用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了游戏环境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重点比较了案例中知识整合、学习过程和师生角色三个方面的异同点,总结了游戏化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特点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实施过与其类似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我国的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为迎接这些挑战,教师要终身学习学会生存,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开发实施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与方面上进行合作,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5.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方兴未艾 ,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对课程的指导、管理等 ,但对课程评价涉及较少。课程评价是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个难点问题。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 ,能够更好的发挥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整个地理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一、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理论思考1 评价取向的主体性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第四代评价”理论认为 :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 ,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校本课程意味着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统整,本文以江苏省江阴高中为个案,探寻其研究性校本课程构建实践中的理念、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再出发"以及深化课程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既存在着本质区别,也存在着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三个特点,即评价主体 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课程的开设要正 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特征,避免出现一些误区。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为了迎接研究性学习的挑战,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大这点。本对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的本质、特征、组织与实施、评价及其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对几年来我国关于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问题的讨论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试谈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课程形态,在评价观、评价方式、评价策略等方面表现了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不同的特点。档案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成为当代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就档案评价的内涵特点、表现类型及实施策略进行简要的阐述。一、档案评价的内涵特点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领域、新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或者说学习方式,由于主要体现的是…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的挑战和教师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由于我国以前没有实施过与其类似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我国的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为迎接这些挑战,教师要终身学习学会生存,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开发实施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与方面上进行合作,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问题,构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为此,以课程要素分析为理论框架,根据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政策文本,从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五个维度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劳动教育必修课、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为第一课堂;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各类竞赛为第二课堂;以劳动基地、家庭社区和游学研学为第三课堂,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校和教师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探究性课程过程中,都会涉及课程实施和组织的具体计划,如何制定较为合理的实施组织计划,将直接影响着小学探究性课程价值的实现。在制定实施组织计划中,学校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课程所达成的具体目标、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安排、课题内容的确定、学生探究性学习小组的组织方式及教师的配备等等。  相似文献   

14.
创建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型课程--以上海课程改革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凸显上海课程特点,上海市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创建具有上海特色的中小学研究型课程。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创建,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建设主要侧重于研究型课程的整体设计,设计课程各个要素和各个学段的研究型课程;微观层面课程建设主要侧重于建设多样化的学校课程, 开发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和建立规范化的课程管理。  相似文献   

15.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和全面推行所激起的冲击波,并不限于学习本身,实际上它已经波及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获取成果,而是为了以课程的方式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该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观念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它可以改变人们对学习的传统认识,更新学习者固有的学习观,促进人们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最终将促进学习方法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已有十年了。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一些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是重庆市研究性学习深度实施的新起点,也为重庆市今年秋季正式启动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重庆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实施,需要采取一些保障性对策,包括研究性学习深度实施的组织保障、研究性学习深度实施的专业保障以及研究性学习深度实施的科研保障等。  相似文献   

17.
张世鸿 《成才之路》2020,(9):132-133
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注重预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研究、总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提升STEM教育质量,离不开STEM课程的创新设计。研究性学习与STEM课程的有机整合,逐步成为STEM课程建设的重要趋势。为挖掘研究性学习与STEM课程整合的内在逻辑,文章以美国“STEM Student Research Handbook”一书为分析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分析了该教材在指导学生STEM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研究结果表明:该教材关注科学研究知识的系统性、强调以设计研究引导教学活动、借助信息技术提升研究效率、注重对学生多元学习证据的评价。基于此,文章从多元知识体系奠基、系统研究流程驱动、伴随性评价引导三个方面,论述了该教材对我国STEM课程建设的启示,以期为我国STEM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并助推我国STEM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教师教育项目以培养卓越教师和教师领导者为目标,构建起了以基于满足多样化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教学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实践反思和角色建构的教育实习课程为主体的优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彰显出学会学习、基于研究、反思探究、多元文化、理念引领等特征,凸显出对高质量教学的追求,体现了学习中心取向、专业发展取向、多元文化取向三个鲜明的课程建设取向。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How can research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and learning sciences be meaningfully applied in authentic settings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in mathematics? Decades of basic research on how people learn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However, bringing research to practice involves simultaneously applying multiple design principles and raises pragmatic challenges of classroom contexts. Our project used research-based recommendations to systematically revise a widely use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revised curriculum improved student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In this article, we detail a replicable process for operationalizing and implementing multiple research-based principles and report findings from a large-scal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is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