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审美情感是完美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结构不可缺少的因素。具有审美情感,会使人的情感由本能冲动趋向含蓄理智,由单一淡薄和贫乏趋向丰富细腻和多样统一。如果说一般的内在情感需要陶冶,那么审美情感更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挖掘并利用中语教材中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一、感知、认识,激发审美情感“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42页)美感中丰富的情感活动都是伴随着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认识产生的。在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对象是教材和教师。教师应精神饱满地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把教材中的情感挖掘并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对其进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激发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2.
情感朗读,就是把所有视觉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活动。情感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朗读弱化的表征情感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  相似文献   

3.
快乐情感对视觉传达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快乐情感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和源泉,是视觉传达设计创作过程的催化剂和前进动力,是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快乐情感与设计的相互结合是视觉传达设计更好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快乐情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主要通过设计产品的色彩、图形和材质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设计师们需要研究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更好的融入快乐情感。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把视觉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视觉材料的理解。阅读教学是一种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标准》中对阅读的定位就是从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始的,要让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方智范教授曾对阅读的目标指出:学生面对的文本具有整体性,从阅读对象看,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阅读动力看,是理解、情感、理智、评价等与文本一个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刘纲纪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刘纲纪基于实践本体论,把情感理解为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情感的主观性中包含了客观性的社会内容,艺术表现的对象根本上是现实,情感是中介。艺术表现的情感是直观到人的自由本质的情感。情感处在中国艺术与美学的核心位置,氏族时代重视血缘亲情是中国艺术与美学重视情感的历史文化根源。儒家的仁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仁的实现就是美的实现。道家美学具有超越差等之爱而兼怀万物的博大情怀,楚骚艺术极重情感缘于楚国更多保留了氏族社会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在素描教学中,要把观察体验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深入地观察对象,全方位的、多角度的体验对象的形态、空间和质感,并从观察体验中发展视觉记忆力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感和整体观察,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相似文献   

7.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8):247-247
幻想有时是虚无的,不确定性的,但情感一定是真切的。我们可理解为“深层意象”。那么,“外的原素”的“声”与“色”则是韵律,也是“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和“深层意象”合拍,才能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关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渗透情感理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情感是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创造形式,主要通过视觉来传递与设计相关联的情感体验,对于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具有重要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人性化和情感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与环境的融合,是设计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渗透情感理念的有效方法,对于增加作品视觉张力,使之更具灵魂和生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王燕兰 《甘肃教育》2009,(24):31-31
移情,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在对象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的双向活动中,实现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通过移情,可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这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与现实世界各种关系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关系,即功利关系的反映形式。艺术感知不仅要求艺术家对客观对象进行客观的认识判断,而且要把主体的需要、意愿、价值观念等主观倾向倾注其间,从而在认知过程中渗透情感,在传达过程中表现情感,因之,文学艺术从本质上看是  相似文献   

11.
诗是有意味的生命形式,就是说,诗是借助审美对象蕴涵意味,具有生命意义的整体符号。缘于诗的以形传神,寄情寓意,象征符号。诗的结构是召唤受众填充的象征结构。审美意味是情感意味、人性意味、观念意味、美感意味的集合体。诗是生命形式的创造,缘于心灵体验,生命外化,生气灌注。诗是受众永远填充不完的、具有无穷魔力的、有意味的生命符号。  相似文献   

12.
创作过程是由动力情感、主体情感、体验情感、对象情感共同作用而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动力情感具有偶发性、持续性、变化性、自控性的特征;主体情感具有稳定性、倾向性、理智性的特征;体验情感具有实践性、本真性、多样性、深刻性的特征;对象情感具有审美性、自主性、感染性的特征。动力情感推动主体情感和体验情感的活动,主体情感一方面融化在对象情感之中,一方面又跳出来,从理性角度对对象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判断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搏斗,相互突进。体验情感是主体情感和对象情感的中介。对象情感一方面接受主体情感的渗透,一方面反向刺激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13.
写作创造进程中,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各自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关系中才能确证。同时它们在写作活动中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写作的这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情感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主体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的“主观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情感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且显示出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色彩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丰富的色彩语言表现物体和再现物体。我国的传统美术教学主要以传授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缺乏个性的展示。因此,目前的美术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成为改革的重要趋势。美术教学可以从色彩出发,结合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特点进行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们对色彩的认识以及运用水平,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保持恰到好处的心理距离,主体移注情感是“观止”现象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观止”境界里,主体以超越时空、超越认知、物我合一的状态为存在形式,心理过程和正常状态采取迥然相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情感与景物在文学文本建构中的存在形态,阐明了文学文本的建构具有动态性的生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传达积极的情感,抑制受教育者的消极情感。情感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一定的途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文革主流诗歌,食指的“地下诗歌”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点滴,关注个人情感体验,使诗歌的抒情主体与抒情客体向个人化、日常化回归;他突破主流诗坛乐观昂扬纯粹单一的抒情模式,正视精神痛苦,情感抒写丰富复杂,承续了中国诗歌含蓄、暗示、暧昧的美学传统;食指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形式与意象营造冲破时代精神与语言牢笼,抒写人性的美好,在诗歌中恢复了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时期以前当代诗学的基本格局,即对五四以来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诗人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清理是核心,艾青与何其芳是典型的例证,"何其芳现象"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讲话》以后,诗歌转为新诗人的农民内容与民歌形式的民歌体新诗,民歌体叙事诗成为客体诗学开启的标志,构成当代诗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山水诗在中国古诗中地位特别。古人往往寄情山水,以摅怀抱,故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山水诗习常的旨趣,而山水诗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当今,新资料的发掘机会甚少,山水诗研究该如何发展,成为学人思想的焦虑。何方形试图以审美切入,通过大量文本的通读,总结山水诗的艺术流变,其研究思路可为后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