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佛语     
张威 《华章》2010,(22)
<红楼梦>描写了两个宗教世界:一个是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理想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以外的世俗世界.作者在追求人的无限性这一理想时,对理想世界表示了赞美和向往,对现实世界表现了嘲笑与贬低.  相似文献   

2.
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简·爱>和<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两部作品的作者及其作品的探讨和评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观点纷繁.笔者认为,<简·爱>作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追求着完美和理想.它遵循着道德规律来决定人物的命运走向,它的真实远不如<呼啸山庄>那样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的复杂,<简·爱>归根结底是虚幻的完美,而<呼啸山庄>则指明了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方英文小说<后花园>着力表现个体对世界的理想化认识,展示出和谐的自然、理想的两性和完美的人格,同时揭示出消费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文明发展进程中美的沉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正是当代社会复杂现状的一个隐喻.小说可能企及的精神高度与消费时代小说可能的简化、俗套在<后花园>中复杂并生.  相似文献   

4.
用丑恶的鬼世界来象征、影射污浊的现实世界,目的在于揭露;用鬼世界的某种程度的光明、美好,反衬人世的黑暗、丑恶,目的在于表达理想。  相似文献   

5.
弗莱杜撰了"绿色世界"这个术语并用来描述莎士比亚喜剧中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模式.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最具"绿色"意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神话原型分析,指出"绿色世界"的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在"绿色世界"中人可以回归自然和原始人性,尽情狂欢,经历蜕变,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6.
朱松苗 《文教资料》2008,(12):33-34,15
意象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森林"意象在艺术作品中频频出现,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几米的<森林游唱><森林里的秘密>等.文章试图从"森林"意所蕴涵四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家园与回归,迷茫与困惑,生机与希望.理想与自然--逐一去分析作品<挪威的森林>的内容,从而探寻出"森林"意象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都表达了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指出"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此外,二者都使用了原罪的原型来揭示人性本恶,但他们对人性并不是完全悲观失望,都指出了人性中亦有善的一面,并且表达了抑恶扬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廖淙 《现代语文》2005,(12):28-28
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因其华丽精美的骈赋形式和"借古讽今"的创作思维,千百年来受人们喜爱.时值唐朝末期,经过初唐"贞观之治"与盛唐"开元盛世"后,晚唐局势每况愈下.面对衰颓的政局,诗人杜牧不能不感觉到"末世"即将到来的危机,再加上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的政治热情,所以,杜牧写下<阿房宫赋>,借秦朝的败亡之因--奢侈糜费来警戒当时.  相似文献   

9.
子晓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7):54-55
麦家,一年以前,在文坛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但随着长篇小说<解密>的问世,这个名字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渐渐高了起来.其长篇小说<解密>已先后获得了金芙蓉奖、四川省文学奖、新加坡华语文学奖、2002年度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第二本小说<暗算>刚一出版,便被包裹在一片赞扬声中,小说刚一脱稿,北京亚迪星等影视公司就分别买走了其中两个人物的影视改编权,为麦家进账数十万元.因为短时间内的突出成就,在有全国108家媒体参与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麦家被评为"进步最大的作家".评委会送给他的评语非常奇特--"从2002年的长篇小说<解密>,再到2003年的<在刀尖上行走>、<暗算>,麦家在不断强化自己智性而灵异的写作,创造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奇幻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奇特坚执,择善而生;故事诡秘好看,峰回路转;叙事智慧而真切,细节生动而富有诗性."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1981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97年转业,现居成都.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100多万字.其小说被称为"新智力小说"和"特情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可读性强,而且,以其高超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人性和世界的广阔、丰富.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理论转变过程;"现实的人一这一观点产生干<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发挥和论述.梳理"现实的人"观点的理论嬗变过程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运用了"语言自治"和"词汇革命"等艰涩的语言艺术手段,杜撰新词--赋予小说独立自由的艺术空间,拟声词--塑造独特的诗歌韵律,双关语--探求原始的梦幻世界.转换引语--制造强烈的讽刺效果,使<芬尼根守灵>严重背离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标准及原则,打破了正常的英语世界的语言秩序,具有谜一样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圣麦克斯>一章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它不仅篇幅巨大,就思想容量和深度来说,其中所阐述的很多观点复杂而深邃.在这一章的<序言>和第一部分<旧约:人>中的<创世纪,即人生>,马克思与施蒂纳思想之间在诸如是把"无"当作人生事业的基础还是必须从"现实的条件"出发、是抽象地书写"人"的传记还是以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来规约人的成长过程和轨迹、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意味着层次、境界上对现实的不断超脱还是在要"思维的绝技"等方面不断发生碰撞,展现了两种观照和把握世界方式的差异.如果我们承认世界不是一种存在、一种理解、一种诠释,那么需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分析他们之间的驳难逻辑与观点得失.这是一种很困难的解读,一种不适宜于作出简单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刘立 《文教资料》2008,(12):200-201
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中的"错误观"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是谭政"错误观"对高校教师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们在追求一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的简单、易行,教育效果又十分显著的教育模式.长春市白山小学在德育工作中,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礼仪教育>等内容,进行综合归类,结合本校特色,提出了一种校本化的德育教育理念"选择--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人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走过的蹒跚步履.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中国从宗法社会、小农社会一路风尘仆仆的走来,她历来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注重德育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历史上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无产阶级的理想是要把每个人的个性彻底解放,建立"自由的、民主的、平等的、福利的社会",从而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完成文明对于愚昧的超越.本文将从现实伦理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与<宣言>的思想和风格的判若霄壤的通往自由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歌>的总体结构和每篇诗作大致遵循了"迎神--祭神--送神"这一模式.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式,主要分为"神未至、神至、神走"这几种情况,形象化的人神聚散离合,使得<九歌>呈现出清晰的时空结构,最终指向的是不同的情感形态.在各篇章的部分段落,屈原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构架诗作,尤其是想象和对空间的诗意描写,情感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学的视角审视<周易·乾卦>爻辞,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从传统语义学出发,特别是利用了Thomas语用学范畴的"意义"理论对<周易·乾卦>爻辞进行了深入剖析,探究了其语义学和与语用学意义,特别是其语境意义并进而确定了其语势--儒家成圣现,从而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具普遍意义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9.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尹子彬 《现代语文》2005,(1):103-10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这样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阐述和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加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是比原来的大纲多了一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的制订者认为这样的阐述,"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似乎终于找到了多年来为之争论问题的定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找到了归宿.大有今后不要再对此问题拿出来争论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