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中经常引用WTO协定以外的条约,这些非WTO条约有的已被并入WTO法律体系,其地位类似于WTO协定,可以作为法律渊源被DSB适用,没有被并入的非WTO条约不能作为法律渊源而适用,但可以成为DSB在解释WTO协定时的援引渊源.  相似文献   

2.
第三方(The Third Party)是指对争端当事方所争议的事实享有实质性利益并且通知WTO争端解决实体(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以下简称"DSB")知晓其利益而参与争端解决诉讼的WTO缔约方。第三方制度作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一项特色制度,为WTO成员所承认和采纳。东京回合(Tokyo Round)通过的《关于通知、磋商、解决争端与监督问题的谅解》较为明确地规定了第三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方制度在WTO争端解决的磋商阶段、专家组阶段和上诉阶段的程序规则中均有体现。尽管如此,目前在实践中对于是否应当扩大第三方权利以及对第三方实质性利益的衡量尚有模糊之处。因此要通过明确第三方实质性利益的衡量与审慎、合理扩大第三方权利,不断完善第三方制度。  相似文献   

3.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所有该组织成员间由于执行WTO协议而产生的争议。WTO成员间争端解决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磋商、调解、专家小组的审查、上诉和执行5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WTO协定与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协定是对其所有的成员国具有拘束力的国际法。它要求其成员建立符合其规定的司法审查制度。对于WTO协定在我国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应在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参照各国通行的做法,采用混合适用的方式。若WTO规则与国内法规定发生冲突,应优先适用WTO规则。同时,还应适当参照或援引WTO争端解决机构通过的专家组决定和上诉机构的裁决。  相似文献   

5.
美国自墨西哥进口不锈钢反倾销最终认定案与先前处理归零的案件类似:针对美国提出了相同的法律诉求,专家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且上诉机构再次以相同的理由对此予以撤销.但专家组拒绝遵循先前上诉机构裁定,并以已被先前上诉机构裁定明确否定的理论为依据进行认定,使得有关上诉机构裁决先例性的基本问题再次引发思考.学者及实践中WTO成员方对专家组是否应遵循先前上诉机构的裁决(尤其是问题相同时)有不同的认识.而要解决该问题,首先需明确先前上诉机构裁决的地位.鉴于先前上诉机构的裁决并非有约束力的先例,先前上诉机构裁决中的解释并非权威解释,也不构成嗣后惯例,作为当事方提出的一种主张或支持自己主张的论据,专家组行使客观评估职能时对先前上诉机构裁决中的解释应予以考虑,但遵循与否还关涉“合法预期”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WTO框架协议为主体的争端解决法律渊源是自古以来多边贸易协定上规模最庞大的法律体系。这些被誉为"一揽子协议"的法律文件并非WTO纠纷解决唯一法律渊源。其实,在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实践中,还存在众多潜在法律渊源:GATT的先前实践,包括GATT争端解决专家组报告;WTO的实践,包括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国际法上认可的国际惯例;国际权威学者的理论观点;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其他国际法律文件。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亦可构成WTO争端解决法律渊源,而且WTO争端法源还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97年美国诉印度政府对其产品实施数量限制一案,以案说法,介绍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运作程序: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同时,此案对于我国如何运用WTO协定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协商一致原则是当今国际社会诸多国际组织的议事、决策原则,其自身有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是保障国际主体平等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协商一致原则在现阶段似乎遭遇了不可调和的困境。多哈回合的谈判失败,WTO争端解决机构(DSB)也因特朗普政府拒绝所有上诉机构法官候选人任命而即将瘫痪。在当今国际环境下,协商一致原则严重阻碍了国际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以WTO为例,论述协商一致原则现存的缺陷,探讨其改革路径,找到解决争端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适用的协定、诉讼和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WTO体制“皇冠上的明珠”。除《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外,因《WTO协定》及其附件产生的纠纷都受争端解决机制管辖。在特定情况下,成员之间的以边协定也可受机制管辖。该机制适用的诉讼有违法之诉和非违法之诉,体现了国际责任法的发展。机制适用的主体是WTO成员,个人不可诉诸于机制,也不可直接依据WTO法向国内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10.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了若干年之后,一些学者观察到判例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能否成为有拘束力的先例,学界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目前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在争端解决机制中地位的现状入手,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及各种理论证明报告目前看来不可能具有先例效果,以期对中国的实践作出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对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是否可以接受“法庭之友”陈述的问题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虽然在现行的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及其附件中对此问题都没有直接的规定,然而在实践中,“法庭之友”及其陈述却在WTO的众多案件中频频出现。对于在WTO争端解决中是否应该接受“法庭之友”陈述的问题,应该分阶段处理,具体而言,即:应该允许在专家组程序阶段接受“法庭之友”陈述,而在上诉程序阶段则不允许。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法庭之友”制度,争取使其能够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第一次明确表示了对条文进行解释的规则,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WTO规 则,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违反WTO义务所引起的国家责任同传统国际公法领域内国家责任的相似和差异之处,结合WTO的争端解决实践,廓清并解释了前者引起的国家责任问题的构成要件,承担方式和法律后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WTO争端解决机制产生的历史,指出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几大特点.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运作过程中的四个程序,即协商程序、专家小组程序、上诉程序、实施程序,予以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问题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反倾销是GATT和WTO的重要制度,如何使《反倾销协议》的条款在国内法中得以贯彻是WTO成员方履行WTO相关协议义务的关键性步骤。WTO体制下反倾销争端的解决,除了受WTO争端解决规则的约束之外,还须遵守《反倾销协议》中的相关的争端解决条款。《反倾销协议》第17条“协商与解决争端”中所规定的一套规则,尤其是专家组的权限范围、审查标准问题以及反倾销委员会的设立,在WTO各涵盖协议中是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社会中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妥善地解决这些争议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为这些争议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实际情况,就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方法、程序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剖析了这种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也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碳税或能源税边境调整措施是这类措施中最受争议的一种类型。尽管WTO具体协定条款和以往争端解决案例在判断对进口产品实施碳税或能源税边境调整措施是否符合WTO规则上还存疑,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种措施的实施必须符合WTO的基本原则,并且从历史经验可知企图适用GATT第20条例外条款来规避WTO义务的论证过程将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18.
系争措施的确定决定着专家组职权范围的确定,是专家组程序进入卖体审理之前需要解决的先决问题.成为系争措施需满足以下条件:须为政府采取或参与的措施,须在设立专家组请求书中指明.系争措施不应根据起诉方所主张的该措施所违反的具体WTO义务来确定.设立专家组请求书中使用的"包括但不限于"一词,不能把请求书中没有明确列出的措施纳入专家组职权范围.系争措施原则上为专家组成立时存在的措施,但也有例外.要区分设立专家组请求书中支持起诉方诉求的论据与系争措施.  相似文献   

19.
WTO规则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法律框架,对成员国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通过规范和约束成员的政府行为,旨在消除或限制各成员政府对跨国贸易的干预,同时对成员履行WTO框架下的义务留有一定的灵活性。WTO规则具有国际经济法的性质,不能在我国直接适用,只能转化适用。WTO规则对我国经济法规范体系的影响是直接的、全方位的。我国经济法应该从价值取向、理念、功能、调控方法及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定位,以实现与Wrm规则的接轨。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WTO规则的例外、豁免、过渡期安排、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等,保护我国经济主权,保持我国经济法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制中的审查标准,就是WTO的上诉机构和专家组对被申诉成员的措施或法律与WTO相关协定进行一致性审查时采取的审查广度和深度。它有两个极端,即从头再查(de novo review)和完全尊重(total deference)。审查标准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程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涉及到WTO与成员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平衡的"宪制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