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领域的虚拟转型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使虚拟公共领域超越了中国现实公共领域的发展困境。虚拟公共领域不仅具有平等、开放、低廉的特征和批判的精神,还以其独特的虚拟性及高技术性,实现了对现实公共领域本质的超越。但我国虚拟公共领域的发育仍然有待于政府、社会及民众三方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自哈贝马斯提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批判理论之后,公共领域逐步演化为一个拥有广泛解释力的普适性概念。与此同时,公共领域的差异和多元性实践也激发了建构新公共领域理论的各种探索。以去阶级化和工人阶级的回归为逻辑主线,简要回顾了公共领域概念的原初意涵,梳理了以多元主义为代表的对公共领域的批判思路;分析了内格特和克拉格提出的工人阶级公共领域及其理论价值,阐释了重建工人阶级公共领域的基本主张;通过将公共领域与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劳动过程等议题进行理论关联,从合法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反思了当代工人阶级公共领域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3.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品德以及公共行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5.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形势比较严峻。治理理论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不应只是定位为政府领域的管理,而应将它定位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以充分发挥NGO等社会主体的作用。因此,要明确政府与NGO的角色定位,健全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7.
把微博作为切入点,借鉴话语权、社会角色、意见领袖等社会学理论阐释了网络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融合的趋势——公共领域私人化与私人领域公共化。并且立足现实,分析了公私领域融合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市民社会理论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所设计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式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一些理论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能适应公共领域的多元化的现状;为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等。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是处理国家和公民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明确界分并相辅相成,任何一方无限扩张或式微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在政治实践中应追求二者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研究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关系对于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知识的合法化作为一个过程,须有课程知识的供应制度作保障。作为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内在机制和操作体系,课程知识供应制度控制着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分配和解释,影响着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仍是“国家主导型”的,而且政治意识形态和“技术意识形态”对课程知识的供应形成强有力的控制。这种相对僵化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正面临着社会结构转型、信息化发展的严峻挑战,急待在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视域下进行调整。其方向和着力点是:消除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强行干预,突显公共领域的平等协商;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力格局,实现多元权力主体共契。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当代政治学、公共哲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公共传媒作为公共领域实体性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公共性的根本特征,同时也几乎具有了公共领域的所有社会政治功能.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以及当代学者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公共传媒的这种公共性功能,从而丰富了对公共性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成长起来。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与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家的主导作用明显。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会增强,并会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的勃兴让日渐武微的公共领域理论又重回大众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网络为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在结构上对大众主导的公共领域具有优越性,但是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政治权力的介入、商业利益的挤压、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是一个未完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和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使公共领域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定义,网络公共领域已然建立。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全新传播体验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析中国网络媒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见媒介规范的重建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其瓦解的过程,揭示了哈氏关于“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借此反观当下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状况,分析知识分子在构建中国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主体性角色和存在的问题,“知识性”与“批判性”二应不可或缺,并且是中国知识分子构建“公共领域”及对社会进步贡献创造性智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永杰 《考试周刊》2007,24(24):116-117
随着互联网即时通讯的逐步发展,腾讯QQ成为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通讯工具,QQ群聊是其中一个功能,它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引发了学者对于QQ群聊和公共领域之间的思考。本文依托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从不同的QQ群入手,分别从公共领域形成的前提、公共领域的特征和运作机制来分析QQ群聊是否可以形成一个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困境、可能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讲坛,一个在这里民众可以就他们有关教育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辩论、批判,进而对教育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场所。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基于沟通与批判的教育改革公共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国家与社会呈现出分离中的一体化、舆论媒体的意识形态化、知识分子的依附化以及社会公众在政策消费下的失语化等。在中国建构一个为教育改革服务的公共领域,只能是"有限建构",所达成的也只能是"类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在当代中国公共领域中起到了极大作用,首先为公共领域构建了新的对话平台,其次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对话空间,并推动中国公共领域朝着更为开放、更具包容和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