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知识背景对信息表征形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个实验探讨知识背景对言语理解中的信息表征形式的影响.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包括文科生、理科生和美术生共148名.实验1使用句图匹配再认范式,结果表明三种知识背景的被试都能产生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使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结果表明只有美术生产生了知觉符号表征,而文科生和理科生产生的都是命题符号表征.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文科生和理科生只有在句图匹配再认范式中才产生知觉符号表征,而美术生在两种范式中都能产生知觉符号表征,这是因为美术生的知识背景更倾向干形象知识;该结果还进一步说明知觉符号表征并不是一种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它受被试的知识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受实验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言语信息激活对中文数字空间表征的影响,采用含有中文数字的汉语词(如"二胡")作为实验刺激,让被试对其中的中文数字分别做奇偶判断和大小判断.实验结果发现:(1)在奇偶判断任务下,激活中文数字的言语信息,没有产生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NARC效应):(2)在大小判断任务下,激活中文数字的言语信息,产生了显著的SNARC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奇偶判断任务下,如果激活中文数字的言语信息,中文数字不会进行空间表征,而在大小判断任务下,如果激活中文数字的言语信息,则不会对中文数字的空间表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SNARC效应心理数字线假说,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探讨心理数字线表征激活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通过奇偶判断任务对经典SNARC效应进行重复验证;实验二通过纸笔填充任务和视觉呈现对正向(从左到右)心理数字线进行激活,研究其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三则通过与实验二类似的方法探讨反向心理数字线激活对SNARC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激活和正向激活条件下出现了经典SNARC效应,但正向激活并没有促进SNARC效应;反向激活抑制了SNARC效应.说明数字线的表征激活会影响SNARC效应,心理数字线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选取49名会讲汉语和民族语的瑶族儿童为被试,通过跨通道语义启动的颜色判断和真假词判断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双语语义的表征方式.结果发现:1.在瑶语与汉语两种语言里,瑶族儿童的优势语言为第一语言(L1)瑶语;2.从语言发展看,瑶族儿童瑶语的第一语言优势地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3.瑶族儿童的L1对汉语(L2)产生了明显的启动,这说明瑶语和汉语有很强的语义表征联结,支持了语义的共同存贮理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聚焦于读者对叙事语篇的认知识解过程.修辞表征、心理表征和审美体验是诗词语篇认知叙事识解过程的重要三部曲.基于认知叙事视角,以三种基本语义关系(相似、相邻和相异)作为参照,重点探究诗词语篇的三个动态识解过程,以期剖析认知叙事情感升华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考察粤-普-英讲话者高频的粤语词、普通话词和英语词之间语义两两通达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在高频词学习中,在学习阶段无论呈现粤语词、普通话词还是英文词,粤语词的语义表征均能被激活(实验一);在学习阶段呈现普通话词或英文词也可以激活普通话词的语义表征(实验二).整个研究表明,在粤-普-英讲话者的心理词典中,粤语词、普通话词和英语词共享同一语义表征.粤-普-英讲话者三语间的概念表征是对称的,两种语言之间的概念联系均为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数学应用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事实及其关系,称为集合关系.传统的问题表征模型强调了集合关系的语义含义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而关系复杂性模型则强调了集合关系的等级复杂性对应用题表征的影响.但二者的相互关系如何,目前尚不清楚.通过自编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任务,以76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初步探讨了乘法语义含义(组合、比较、转换)和等级复杂性对于分数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乘法语义含义和等级复杂性都会影响应用题表征的难度,且交互作用不显著;(2)3种乘法语义含义中,比较含义更难于表征.  相似文献   

8.
心理词汇是心理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心理词汇表征以及心理词汇的组织和提取对英语词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连续话语中会产生语流音变现象,因此我们不但要掌握单词的孤立形式的发音,也要掌握其在连续话语中的发音。本文立足于通过语音表征激活语义表征的方式来习得词汇。本文通过分析了心理词汇表征、心理词汇的提取以及连续话语中词汇的语音特征,最终得出实现词的语音表征激活语义表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数量表征是个体头脑内部对数量刺激的解释、表达与操作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数量表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最初形成非符号数量表征;(2)将非符号数量表征与符号数量表征建立联系;(3)扩展整数表征的范围;(4)精确地表征有理数的大小。本研究从近20年有关数量表征的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入手,深入分析有关儿童数量表征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加工机制,总结了目前有效提高儿童数量表征能力的教育干预与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强调"为教而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表征.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引用"三重表征"的教学成果.通过三重表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路是,基于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综合判断,确定教学起点;在三重表征转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基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思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判断三重表征的教学效果以及改进空间."三重表征"中宏观、微观和符号的表征及相互转化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深度学习就会自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笔者采用语义任务语音干扰和语音任务语义干扰的范式,考察母语为汉语的俄语学生俄语词汇通达语音、语义的作用。结果表明:语音任务中,被试对同义异音词的反应时较长,错误率高;语义任务中,被试对同音异义词反应时较长,错误率高。该结果证明母语为汉语的俄语学生俄语词汇通达中语音、语义共同起作用。实验结果支持词汇通达双通道模型。  相似文献   

13.
使用语义非语义启动技术,研究语言学能对英语心理词汇表征影响,结果表明,在关于英语词汇属性判断任务中,语音编码能力、语言归纳能力、语法敏感性和机械记忆能力对词汇的心理表征不存在独立的影响,但是这些个体因素相互间通过词频和启动类型影响英语词汇的心理表征.语法敏感性和机械记忆能力对心理词汇的表征两种能力互相弥补,表现为低语法敏感性者得到高机械记忆能力弥补,低机械记忆能力得到高语法敏感性弥补,从而有利于心理词汇表征;低语法敏感性者偏好于语音类、语义类词汇心理表征,在对字形类词汇进行表征时,语法敏感性和语言归纳能力相互弥补;语法敏感性和语言归纳能力都低的学习者,偏好于语音类和语义类词汇的心理表征.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表象表征及其加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时间隐喻为研究材料,考查了隐喻表象性与多个心理维度(理解度、熟悉度、喜好度、适当性、重要性)的相关性,并通过比较被试对表象程度不同的时间隐喻在表象加工和语义加工后的语义确认成绩,考查表象加工对时间隐喻表征所产生的加工效应。结果表明时间隐喻表象性与这些心理维度有密切联系;虽然语义表征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基础和起点,但表象表征并不完全是一种附带产物,而是句子表象性程度的函数,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有介入作用。高表象性的隐喻存在双重编码。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客体的认知表征存在不同的层次。以往研究一般将认知表征简单的分为高解释水平(更抽象)和低解释水平(更具体)。在高解释水平上表征客体,人们关注抽象的、结构化的和抽离于具体情景的信息;相反,在低水平解释上,人们更关注客体的具体细节和情景信息。心理距离是影响认知表征的重要因素。对心理距离远的客体倾向于进行高水平或抽象的表征,而对心理距离近的客体倾向于进行低水平表征。心理距离通过影响认知表征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这些研究发现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表征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揭示;阐明".在认知心理学中把信息的记载或表达方式称为对这种信息的表征[1].著名的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司马贺(SimomHA)指出"表征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信息和对信息的加工."[2]问题表征是指解题者通过审题,认识和了解问题的结构,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种完整的印象.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在人脑中得以表征.同一事物,其表征形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理解分数概念语义含义,意味着能用分数符号表示不同问题情境中两个量的关系.而分数应用题表征的关键,是将问题情境中事实关系正确转换为分数运算.二者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加以检验.以295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对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可以整体预测乘法应用题表征水平;(2)儿童在部分整体含义和测量含义的理解水平,均可单独预测其对计量、比较和转换乘法应用题表征水平;(3)儿童对"比"的理解,可单独预测比较应用题表征水平,对"商"的理解,可单独预期转换应用题表征水平,同时,算子含义不能单独预测任何应用题表征水平.这一结果说明,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影响其表征应用题中的事实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该案例设计的出发点 我们所提出的多重表征模型是指:存在着和学习过程相关的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知觉世界和认知世界),每个世界都存在相同的一个三维坐标体系(由认知轴、抽象轴和空间轴构成),每个坐标体系中对应地存在三种表征类型(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现实世界对象的呈现状态和方式等诸多因素都将会影响到知觉对象。在知觉世界中所形成的知觉对象是一种外在表征。面对相同的信息或者情境结构,所知觉到的外部表征信息越多,则任务就越容易解决。由此我们也可认为,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有效信息越丰富、越翔实,则越有利于认知世界中表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对于问题解决教学而言,问题要来源于现实世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风格、思维水平和学习需要,教学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因此,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解决者而言需要从现实世界中选择不同的表征类型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9.
双语语义表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表征尤其是两种语言在头脑中的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以双语语义表征的理论即“同一表征说”和“独立表征说”为出发点,阐述了词汇联想实验、双语Stroop效应实验、跨语言的语义启动实验、神出鬼没经心理方法、脑成像技术等实验研究的研究范式、理论依据和实验假设,及其实验对语义表征理论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穿"字的语义分析为例可证明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界面研究角度出发,用语义理论的新发展指导,以构式为单位开展词汇语义研究,并将认知和文化因素引入词汇表征,可以得到较为完善的从语义到句法使用层次的汉语词汇语义表征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