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活动中,谁是主体?教师、学生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历来坚持“教师中心论”、“教师主体论”,强调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权威意志。  相似文献   

2.
一 鲁迅先生在抨击旧中国的教育方法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我们现在上语文课,大多数教师当然不会去“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的。但是,不管学生的实际,只是按照教师自己看了“教参”之后得到的认识,要求学生的“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牵”着学生的鼻子,去“…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给“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基本要求是:“两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较高的创新能力;要大胆探索适合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以及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书中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从做中学”的学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 Bruner)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Iaerning by discovery)。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组成的统一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首先就是教育思想的变革,而教育思想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多媒体时代,一个名师、一次讲课已可被一张光碟替代。于是,就有人说“学校即将消亡”和“教师将被取代”,也有人预言,“学校教育将转变为家庭教育”。这些人没有认识到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多种社会任务。   美国未来学家博尔指出:一个生活在 21世纪的人,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学历文凭、职业道德和创…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要使历史教学方法多样,手段新颖,富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并感受到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没计有“创意”,教学过程有“新意”。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有: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高能力”“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9.
杜莉 《河北教育》2005,(18):39-39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靠的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和一张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和思考方面有较大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应该要有所转变: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与之相适应,现代中学历史教学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使知识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0.
张桂清 《青年教师》2005,(10):44-45
教师的传统角色期待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应地教师的作用也有所转变,由传统的“主体”地位转向了“主导”地位。随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作为新型学习方式之一的自主学习备受教育研究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原因,职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于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意无意地以教师为教育活动过程的中心,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往往受制于教师的管制,试图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教师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水平。但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事与愿违,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高。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确定“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设计师的角色,作为指导和领路人,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把“课外活动”列入语文教学内容中,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和语文课堂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校园文学社活动正是把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用于  相似文献   

13.
我校于1996年提出“我能行”教育,从学生、教师、家长3个层面,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家校协作等方面推进素质教育。随着我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评价的作用也日益显出来。在“我能行”教育的探索中,我们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调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2001年,我校申报并独立承担了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全校师生分成“学生成长性评价的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等于课题组,对师生发展性评价进行了新的探索。目前,我们推出了《光明小学学生成长手册》(以下简称《学生成长手册》)、《光明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手册》、《光明小学教师评价方案》、《课堂教学自控、他控评价表》。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下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义务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尽快将“应试教育”的授课模式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适应形式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其具体措施是:  相似文献   

15.
说“理解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百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二是突出“德行”,以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的素质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三是将认知与感情贯穿全部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把理解作为教育目的之一,使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融为一体。五是成批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后进生,形成“后进生大步前进,优秀生更优”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6.
学科教师"未来教育"培训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未来教育”培训)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委托美国加利福尼亚Sunnyvale计算机技术学院设计的一个全球性师资培训项目。“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培训使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不是指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学习和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即: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从这一意义讲,“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借鉴和吸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具有时代气息和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其中,陶行知对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精辟而充分的论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做”为中心,教师要“真教”,学生能“实学”,达到教学相长.教师不仅要教人求知.更要教人求“真”;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因此,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起着直接的、关键的作用,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有高素质的学生.文章指出: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知识武装自己,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一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0.
刘海 《贵州教育》2010,(22):22-23
批评学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之一。当前,受社会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上不少新问题在不断出现,学生中许多新情况在逐渐发生,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仍受到部分教师曲解,不少教师慨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于是,部分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了(尤其是“学困生”)。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师要不要批评学生?怎样批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