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对严复晚年思想从现代回归到传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严复晚年认识到西方现代道路在中国举步维艰,思想回归到传统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对严复晚年思想从现代回归到传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严复晚年认识到西方现代道路在中国举步维艰,思想回归到传统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孔子、朱子之后又一座里程碑.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是在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如汉儒学和宋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创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二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严复是促使西方现代思想中国化,是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合理内核来诠释西方现代思想的.严复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思想家,包括地主阶级思想家(如张之洞)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康有为)们的思想,有本质上不同.后者均为近代社会的文化表现,即"中体西用"观论者,而严复是批判"中体西用"论.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文化的比较看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阐述严复在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如何从文化层面上审视中西方在自由主义思想方面的差异,宣扬先进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本文还阐述严复如何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结合在一起,兼容古今,会通中西,以调试的方法,探求建立富强、自由与文明的中国.严复的这种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朱熹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严复从教育教化、社会运行制度、物质保障三方面对朱熹社会治理思想的吸收与继承,以及严复对朱熹社会治理思想继承与发展对当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白热化时期,随着以严复译著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刊物的出现,更加快了文化转型的步伐。严复的译著别具一格,充分突显了晚清译者的意识形态和翻译诉求。通过对严译《社会通诠》的分析,探讨严复翻译会通思想的渊源与中西批判、集思广益、求实创新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地了解严复翻译思想发展形成的动机和发展原因。  相似文献   

7.
略论严复的天演论道德观及其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严复进化论思想的研究往往从社会政治史的角度出发,本文站在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严复建立了一种新的天演论道德观,突破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框架,这就是从心学到群学、从人性论到进化论、从修己论到功利论、从善恶论到苦乐论,对于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性变迁具有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治理理念,随着政治语境的变迁,它们都面临着现代转型问题,中国传统义利观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对于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问题,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康有为和严复曾进行过积极的理论思考,这种思考充分体现在他们各自对于求富规划的建构当中。通过分析康有为和严复的求富规划,我们认识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义利观进行了颠覆性处理,不过他们两人在对待重商主义问题上却都持有一种支持-反对的摇摆立场,充满着浓浓的暧昧情味。遵循康有为和严复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逻辑,我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思想转型的机制、特征和不足有了一个更为真切的客观认知。基于这种客观认知,我们能够取长补短,进而有助于提升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质量。实际上,康有为和严复以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思考为节点,展现了一幅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转型图像。  相似文献   

9.
“严复与天津——纪念《天演论》正式出版10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8年6月17日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召开.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和教育界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向会议提交论文多篇.严复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近代系统介绍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第一人.他的著名译著《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至为深远,培养和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天演论》出版100年后的今天,于天津召开这样的会议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2月11日,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在福州召开理事会议。会议指出,2005年严复学术研究会紧密联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中心工作,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为契机,弘扬严复爱国精神, 深入开展严复学术思想研究活动,先后召开了“严复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座谈会、“严复社会学思想与和谐社会”学术年会,并组织专家学者出席在天津市召开的“纪念《天演论》翻译100周年——严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济世救国的政治愿望.将严复“达旨术”放在晚清意译风尚盛行的背景下阐述,有利于准确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严复为第一代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翻译西方经典与宣扬西方启蒙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也受到传统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反启蒙"的特点.严复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不容忽略的是,严复一生思想亦有其连续性,而且他的现代性方案与源自佛道思想的终极关怀之间具有内在凝聚性,并非全无理路可循.此一个案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西方观念的同时,并不忘情中国传统,其理想在建立一融合中西之长,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3.
正名思想是严复逻辑思想的重要部分,这一思想既与中国的名学传统有一定的关联,但对严复来说,更主要的则是立足于现实的迫切需要:既立足于发展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需要,也是为了从根本上纠正传统治学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来说,严复正名思想更强调的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来顺应那个时代救亡图存的现实要求,而并不是停留在技术改造的层面.就学界研究的一般状况而言,对严复正名思想关注更多的是传统视域中的名实相符的问题,这实际上忽视了严复正名思想所蕴含的救亡图存的时代性要求.正因如此,严复的正名思想对于当前民族复兴的时代诉求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对西方文化汉语化的言说中建构起来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化的肇因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自身的学识途径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严复成为第一个意识到中国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危机而出现民族危机的人。以自己的翻译思想为指导,严复通过翻译,借用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中传播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思想为表里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以进化论为依据,初步提出了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从而启动了其后一个多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变化,西方进化论、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的兴起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分别构成了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社会条件、理论基础和现实契机。所谓严复的思想悖论只不过是现代政治文明演进与中国现实国情之间的历史张力的体现,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就是在严复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渊源论、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论、社会主义民主步骤论以及社会主义民主途径论构成了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丰富内涵;严复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无论是对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以及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着积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西学第一人,严复介绍了西方的宗教思想,并在对世界宗教的介绍中突出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的历史。为了以教治教,严复不是像康有为那样彰显孔教与基督教的相同性,而是从不同角度突出中西之教的差异。严复还从教学相混、政教合一的角度剖析中国社会与西方的不同。通过对中国社会宗教状况的分析和保教与保种、保国关系的厘清,他寄希望于"自强保种"。  相似文献   

17.
在《盗火者严复》一书中,李新宇先生通过重返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细节,不仅还原了中国现代思想之初生环境,而且从这一代启蒙者的思想局限和失败经验中,看到了中国现代化出路之所在。这也是今天重读严复、重返启蒙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严复思想的理论渊源,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源自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严复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为此,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西式教育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等三个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9.
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系统地介绍进中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背景、翻译过程中的创新及<天演论>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图在此基础上对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