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853—1856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以英、法、土耳其(后来有撒丁王国参加)为一方,以俄国为另一方。这次战争是欧洲列强在近东长期争夺的结果,是他们在“东方问题”上多年酝酿的矛盾的爆发,同时它又是十九世纪国际关系史的重要转折点,并对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关系,对欧洲、亚洲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产生了重  相似文献   

2.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为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遗产"、争夺对中东和近东地区的控制权,法、英等国共同对俄国进行的一场国际战争.这场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演变.法国通过克里木战争再次雄霸欧洲大陆.但法国的欧陆优势既不强大又不稳固,其实质是沙皇俄国的暂时屈服和奥地利遭受削弱.奥地利被削弱的结果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而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崭新民族国家的诞生则导致了法国欧陆优势的最终丧失和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力量的重新配置,德法矛盾、德英矛盾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所以,抓住了克里木战争的结局,也就抓住了欧洲格局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877——1878年俄国对土耳其战争的目的在于:取得巴尔干的优势地位,掌握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海峡对黑海和地中海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它们是黑海的“门户”,是黑海走向地中海的唯一海上通道。俄国在成为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后,海峡对于其南方的经济和国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就黑海“门户”的占有权,俄、土之间多次地进行战争。1768年——1774年,俄国击败土耳其,迫使土耳其为俄国贸易开放黑海和海峡,之后,俄国又取得了军舰通过海峡的权利。1827年土耳其提出拒绝遵守与  相似文献   

4.
希土战争,通常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1920年至1922年希腊侵略土耳其的战争。它从希腊军队登陆伊兹密尔开始,直到最后签订木达尼亚停战协定,前后延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希土战争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十月革命的继续和重演。它由英国人出钱、出枪、出弹药,由希腊出人,两国联合对土耳其的民族斗争进行武装干涉。对此,土耳其的一位军官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打击我们的是希腊的手套,但里面却是英国的手。”  相似文献   

5.
1885年平狄危机是英俄在中亚和近东地区长期争夺的产物.危机使英俄几乎达到战争边缘.由于在欧洲外交孤立,英国政府放弃了以战争解决危机的初衷.平狄危机持续时间虽不长,对英国中近东战略及海峡政策却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梦断克里木     
19世纪以来,俄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革命民主思想广泛传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农奴制危机重重,沙皇专制统治陷于风雨飘摇之中。然而,就在连对付国内问题都显捉襟见肘之时,沙皇尼古拉一世却发动了侵略土耳其的战争,从而引发了导致自身悲剧的克里木战争。从其动机来看,除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化解农奴制危机之外,更主要的是为实现  相似文献   

7.
土耳其是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之下,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之一.十月革命中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引起了土耳其人民群众的深刻同情.苏联政府放弃了对土耳其领土的一切侵害,放弃了沙皇政府在不平等条约(特权条约制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损害土耳其人民利益的经济和法律的权益.苏联政府公布了沙皇俄国同英、法、意关于瓜分土耳其的密约,揭穿了协约国的侵略计划.  相似文献   

8.
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苏俄与德国同盟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1917年11月布尔塞维克领导的俄国革命获得了胜利,给了陷在世界大战血污中的帝国主义体系以严重打击.苏维埃政府向各交战国建议,立即开始进行关于公正的民主的和平谈判.可是英、法两国拒绝了苏维埃政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材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往往只提到对俄国和英法的影响,实际还应包括对奥斯曼土耳其、印度、中国、德意志、意大利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一、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影响。1.国力更加衰落。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历时约三年,主战场在奥斯曼土耳其境内,使该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破坏了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导致国力更加衰落。  相似文献   

10.
张彬 《历史学习》2000,(7):23-23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83页上说:“俄国在为争夺巴尔干同英法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中,遭到失败。”第101页上又说:“1853年,俄国大军入侵土耳其。第二年,英法……就直接派兵参加对俄作战。  相似文献   

11.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一场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权利的帝国主义战争,它以俄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是沙皇俄国南下土耳其、争夺巴尔干半岛和黑海两海峡霸权的重要时期,也是近代欧洲外交史上以俄土关系和俄土战争为主线的东方问题逐渐展开的关键时期.沙俄利用与巴尔干国家共同的东正教信仰和相近的斯拉夫族源的特殊关系,以及与土耳其地理毗连的有利条件,在19世纪连续发动了四次俄土战争,确立了俄国在近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和传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1)19世纪的历次俄土战争与18世纪的俄土战争不尽相同,它们不单纯是俄土两国间的局部冲突,而是整个东方问题的一部分,与近东和欧洲的国际关系紧密相连,牵动着欧洲列强战略利益的敏感  相似文献   

13.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什么会在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导致土耳其极其深刻的民族危机,这是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革命高潮的激励,以及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则是这一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 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基马尔为代表的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能牢固掌握革  相似文献   

14.
1812年俄法战争,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大的战争之一。对这次战争的性质,苏联史学界都一致认为,俄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它决定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各族人民的命运”;“这场战争以1812年卫国战争这个名称载入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俄国军队对西欧各国从拿破仑的暴政之下获得解放起了决定性作用”,等等。我国史学界也有人持同样的观点,如“战争是拿破仑发动的,拿破仑是进攻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学分析《危机笼罩下的俄国》是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七的第一课,作为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部分,本课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几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农奴制是俄国走上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最主要的障碍,因此必须废除它。在此我就本课认识做如下设计,仅供同仁指正。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播放克里米亚战争片段)这是一场现代人几乎已经遗忘的战争,1853-1856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  相似文献   

16.
18 8 7—1 892年间 ,法俄的接近以及法俄同盟的酝酿威胁着地中海的均势。在危机形势面前 ,英国军界对于继续坚持在土耳其海峡地区遏制俄国扩张的传统政策产生怀疑 ,但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并未准备放弃传统政策 ,并决心利用 1 887年《地中海协定》坚持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17.
1875年夏到1878年夏,巴尔干半岛爆发了一场牵动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所谓“东方危机”,它包括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起义,保加利亚起义、塞土战争及俄土战争。一百多年来,“东方危机”一直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研究课题。仅就“东方危机”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土耳其当代历史学家把自“东方问题”发生以来包括“东方战争”(即克里米亚战争)  相似文献   

18.
1900年夏季,俄国卷入了同中国的战争,同中华帝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出现了罅隙.史学上称中国1900年的著名事件为义和团或义和拳起义.反对耶稣教徒的起义组织是秘密团体,一些寄战斗胜利希望于神助和白刃格斗技术的爱国组织.起初,这个运动并没有令俄国政权特别惊恐.在他们看来,“拳师”们的行为很适合俄国的利益.会抑制一下其它欧洲强国的胃口,这些国家已经觉得自己几乎是被划分成他们各自势力范围的中国的主人了,西方甚至出现了关于俄国参与了起义组织工作的推测.的确,在俄国的那份领地——中国东北无“拳师”,满洲(译者注:指中国东北)、蒙古和中国土耳其斯坦(译者注:指新疆)的地方政权,由于俄国人在他们领土上的活动而得到了利益,于是发誓要对俄国人保持友谊和忠诚.但是,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俄国政权所希望的在这个地区的遂顺与实际并不相符.冲突在加剧:“拳师”们摒弃了自己传统的反满口号,与清廷结盟.受到中国军队支持的起义群众成了首都所在地直隶省的主人.而俄国在中国已陷得太深,以致于难以在不可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撤退.使天平向战争方面倾斜的最后一个砝码,是向首都所在地直隶省调入俄国军队,加入欧日联军(译者注:即八国联军)的决定和6月12日(译者注:本文所有的日期都按俄国旧历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12页:“1920年,土耳其素丹政府同帝国主义协约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沦为英、法、意的半殖民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土耳其人民在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爱国将领凯末尔的领导下,同素丹政府决裂,建立了新议会和临时政府。”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印象是:上述两件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因为《色佛尔条约》的签订引起了民族危机,所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凯末尔领导人民建立了新议会和临时政府。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凯末尔建立新议会和临时政府发生在1920年4月,比《色佛尔条约》的签订要早,此条约是1920年8月签…  相似文献   

20.
1911年续订的第三次日英同盟,起因于英国竭力想要避免因同盟义务而卷入可能发生的日美战争,而日本出于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制衡俄国、平衡英美关系、继续侵略中国等考虑,也接受了这个没有军事协议的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