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文备众体”、韵散相间的伟大小说,又是一首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长诗。《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融汇了大量的诗词曲赋等韵文,这些诗词韵文是作者为作品中的人物代拟的,是刻画典型形象、预示人物结局的艺术手段。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韵文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情感化色彩,作者通过人物的诗歌创作和题咏、制谜等活动,借题发挥、伤时骂世,丰富小说情节、营造作品意境,预示与概括人物命运。因此,这些诗词韵文对深化小说的主旨,突出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和发展故事情节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3.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它从小说所体现的“极幻”与“极真”的辩证关系入手对《西游记》进行了评点。《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指出小说在主题上、艺术上和情感上的“以幻寓理”、“以幻写真”、“以幻感世”,同时认为评点者对小说之“幻”是高度赞赏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人创作与民间艺相结合的结晶,在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浅陋廖误,缺漏衍生之处,为作品之美中不足,吴承恩之后,对《西游记》的艺术修补仍在进行,而在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中,汪Zhan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艺术修补的成就最为突出,它虽是一部节本,但由于其高度的艺术独特性,居然实际上决定了清代《西游记》本发展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5.
提到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人们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西游记》、《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是的,《西游记》已经显露出讽刺的锋芒;《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而《儒林外史》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更为成功的讽刺艺术佳品,它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讽刺艺术技巧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这个评价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与西方流浪汉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而流浪汉小说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西游记》几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全部特点,它与流浪汉小说在小说叙事的技法上“惊人地相似”,并且两者差不多出现于同一时代。可是,尽管中国出现了《西游记》,流浪汉小说这种形式却没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形成“气候”,这令人遗憾的事实自然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12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为便于直接抒情议论而设,或充当串连故事的中介见证人,也可作为文章中的主角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行文自然、亲切。下面我们就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作为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采用自叙形式,把一件小事的经过和“我…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与稍后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独领风骚,并以其重要的美学价值而名重于世。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事件。在其悠久的流传过程中,无数民间艺人与文人参与创作,"西游"故事被不断地改变情节,丰富内涵,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西游"故事的定型,其对后世的小说与戏曲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滦州影戏剧本《火焰山》根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五十九至六十一回改编而成。文章通过对二者的情节、表达方式及道德教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关联。  相似文献   

11.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发展轨迹,结合两的整体关系,指出《西游记》杂剧记叙唐僧取经内容完整,结构宏大,由此演进为小说具有必然性,并进而对它在后世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13.
回眸《西游记》作者研究及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存所有的《西游记》明代繁本刊本 ,均未注明作者姓名 ,清代所有刊本均说明为“长春真人邱处机”著。经鲁迅等人考证 ,确定《西游记》为吴承恩著。章培恒等人怀疑吴承恩的著作权 ,而苏兴等人则坚持吴承恩说。我们认为 ,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小说《西游记》 ,系照抄吴承恩的好友陈文烛所撰《淮安府志》。吴承恩的《对酒》诗透出的信息 ,可看作吴承恩写作小说《西游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一部反映社会、人生哲理的书,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符号表现.它的许多韵文,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韵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传教式”哲理韵文、“游艺式哲理韵文”、“杂感式”哲理韵文,它们各自具有双重所指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小说形象在现代审美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主要表现:一是不仅《西游记》小说形象在民众事象中广泛延续,而且在社会重大变革中也可见其影响,毛泽东屡次引用便是显著例子;二是小说文本被改为戏剧、诗词、电视剧各种形态;三是现代小说创作包括鲁 迅、张恨水的小说创作都不同程序受到《西游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说是借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对比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相当重要和非常普遍的手法之一,注重艺术对比手法的研究和探索,无论是对创作或者是鉴赏艺术美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几部古代  相似文献   

17.
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阐述了他对《西游记》主旨以及艺术特征的认识,对古代小说理论中真与幻的问题探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学术界所公认。袁于令还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言佛不如言魔”的论点,它揭示出小说人物塑造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它以唐僧西天取经的传统故事为主要题材,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西游记》在塑造神话人物形象方面的杰出艺术成就是采用了物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一批神话人物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还有物性,作者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这里,笔者以猪八戒为例,着重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是一部具有完整象征意义的寓言小说。通过小说前四章孙司空的后代孙履真寻仙求道过程的本查,可以解读这段故事的象征内涵,印证《后西游记》的主题就是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各个方面都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书籍大量传入韩国,韩国的古代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学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的《西游记》以其神奇瑰丽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古代韩国备受重视和欢迎,很多韩国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它的影响。笔者以《九云梦》和《洪吉童传》为例,通过对比它们与《西游记》的相似之处,从中窥探《西游记》对韩国古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