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学史大都将“九叶”归入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范畴, 但也有的诗论家、诗人( 包括“九叶”诗人) 认为“九叶”诗派更多的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而从新诗现代化与现代主义, “九叶”诗派在艺术上对现代派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吸收, “九叶”诗派在思想内核上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别, 以及“九叶”诗派为深化发展现实主义所作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看,现实主义的天空将永远闪耀着九颗“严肃的星辰”。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将宋玉的楚辞《九辩》当成唯一的代表作,是承袭了早已过时的“疑古”思潮的影响、否定了宋玉对其楚赋著作权的结果。其违背历史真实的负面作用十分严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最能体现其创作特点、技巧、风格、水平和成就且具时代性的名篇佳作;同一作家,可以有一篇以上的代表作。目前,学界日益普遍认同的宋玉楚赋作品已有上十篇。宋玉好楚辞而以赋见称。应当在《九辨》之外,从《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宋赋中研定一、两篇,一并作为宋玉的代表作,以切实恢复宋玉在文学上固有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3.
一、九叶诗人和语言 九叶诗人是1945年—1949年出现的一群诗歌探索者,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流派被认定则是由于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它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湜、唐祈、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的四十年代诗选集。其诗风独具特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了九叶诗派的诗歌表现策略,即"戏剧化主张"和"包含的诗",并在历史的背景中深刻分析了这种独特表现手法的形成原因及其丰富内涵,最后指出其在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九辩》一诗并非“章自成篇”,杂乱凑合,而是线索连贯,层次井然。此诗非屈原所著,也非宋玉“悯惜”屈原“以述其志”,而乃宋玉自抒身世感慨之作。  相似文献   

6.
《新增才子九云记》是在韩国岭南大学中央图书馆汶波文库发现的一本"白话"汉文抄本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传至中国后,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作为晚清时期的一本才子佳人小说,它不仅有神话小说的离奇,而且有演义小说的激荡。尽管学术界评论其多有抄袭成分,但是它在叙事上还是力求创新的。而且突破了才子佳人小说专写男女恋情的叙事结构,融合了章回体小说的多种叙事方法。又通过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主要参照物来进行探析,力图廓清这本见藏韩国的珍本小说的叙事艺术,定位其在小说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以艾略特的诗歌为参照系,九叶诗派抗战时期的诗歌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揭露和批判人性的异化和都市文明的丑恶。但因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环境,九叶诗派与艾略特诗作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汉字在韩国历史上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韩国文学发展. 汉文小说代表作《九云梦》中,作者在给作品、人物命名时,大量运用汉文的典故及汉语的古义. 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了解作者的汉文学底蕴以及当时两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被誉为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文以她的转型之作《第九个寡妇》为例,试解读小说塑造的王葡萄这一典型的大历史中"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用个体体验的叙事来反观历史的独特方式,肯定作者突出表现在历史的沉重中个体的无奈与悲哀这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慧霜 《职大学报》2013,(1):9-14,54
《九章》记载的屈原的"放逐",是一场生命的追寻,无论是历史的体悟,或空间、时间的感知。《九章》在放逐的过程中,展现一种生命能动,是屈学探索生命意义的表述,由此,我们要看到一个圆满的生命追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在核心意向、追寻主人公及音乐性上对先秦时期的《诗经·蒹葭》进行了继承,同时戴望舒的《雨巷》又有自己的发展,它不仅与晚唐五代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而且借鉴和移植了西方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这使《雨巷》成为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12.
刘晨 《美育学刊》2024,(1):93-103
《申报》著名副刊《艺术界》与《艺术界周刊》存在明确的互文现象,这种互文现象对民国时期的艺术界传播产生积极影响,推动艺术文化研究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形成提倡艺术、走向民众、趋向普及的传播语境,同时也成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生发地。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整个民族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抗战文学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萧红的《生死场》反映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台湾作家赵淑敏所著的《松花江的浪》在当代和平语境下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追溯。萧红和赵淑敏作为东北籍的女作家,其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语境下“抗战叙事”的不同风貌。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表现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抗战叙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子夜》与《家》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堪称双璧的两部重要作品。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很有价值。两部作品在艺术视角、艺术结构、艺术风格上的差异,颇具代表性地体现出30年代文坛的两种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九天玄女是我国道教之女神,她与宋江故事的联系的原因之一,是有共同的泰山文化背景。这一形象在《水浒传》中虽然描写不是很多,但在全书“天人合一”的结构布局与情节发展上,为“天命”之象征,宋江之保护神与导师,作者之代言,堪称思想与艺术关键中之关键。其意义则加强了全书的道教色彩,体现了作者化“盗”为“良”的淑世意图,显示了《水浒传》成书资料有更复杂的来源,其在“天人合一”故事框架作为“天”的代表人物,开章回小说中这类人物设置与描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伟大也要有人懂”的小说,《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已得到不同时代的文学史著作的书写。以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学史为例,从编写体例、文本解读、价值判断等方面分析比较其异同,在此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学史撰写提出自己的思考。文学史撰写既要反映学界最新成果,又要重视细致的文本解读,同时还要关注接受者的接受情况,使其“既要尽可能地还原文学现场,也要回到当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备受争议。文章以横向界说白话文观念和纵向铺展白话文与古文之争两条线索为切入点,从提出白话文学观念的历史环境和文白之争的历史演变着手,进一步阐释《白话文学史》在文学史视野观照下所凸显出来的文本特征,进而挖掘该著作本身的意义与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9.
《雪国》、《千羽鹤》在人物设置、叙述视点上,属于同一模式。它的作用是有利于抒写“心灵的感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并能使结构安排自由灵活。  相似文献   

20.
《喧嚣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填补了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空白,标志着美国意识流小说的正式崛起,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伍尔夫的艺术风格,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在艺术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小说的叙述、意识流、“神话模式”等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