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原地区由于风沙天气较多,常在山坡的受风面形成风积沙地层。高原隧道的洞口段常遇该类不良地质地层,风积沙围岩白稳能力极差,开挖时极易坍塌。施工防坍塌、沉降是影响安全和进度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因素的有效方法成为高原隧道施工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隧道洞口是施工事故的多发段,因此有必要在隧道施工之前,对隧道洞口段塌方进行风险评估,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提供依据。针对隧道洞口段建设的特点,通过收集和整理隧道洞口段塌方资料,分析对隧道洞口段塌方最具影响的因素,采用模糊数学和的层次分析方法,建立隧道洞口段塌方风险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模型,并应用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某隧道洞口段塌方风险进行评估,评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隧道坍方是隧道施工中,洞顶两侧部分岩石(或岩体)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崩落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坍方是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而完全避免坍方,在目前施工条件和掘进水平下是很难做到的,对坍塌方处理的原则应是小坍清、大坍堵。  相似文献   

4.
隧道监测量测是一个非常常见而又复杂的问题,当隧道中的围岩因为自身的地质结构或者是周围的地质灾害受到损坏时,便会发生坍塌、渗水等一系列灾害,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相对于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来说,隧道灾害的出现的频率高、范围广成为了人类面临最为严峻的问题。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加强对临时支护状态的实时检查,做好施工记录和支护数据处理工作,据以决定修正支护参数,改进施工技术。公路隧道建设是一个隐蔽的工程建设,我国中西部内山区和丘陵地带分布广,地质条件恶劣,施工难度极大,所以,如何有效识别和准确识别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对隧道的安全健康进行监测量测,是隧道施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建平 《科技风》2011,(1):140-141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避免因拱部超前支护强度不足、掌子面砂层不能自稳等原因而造成隧道突水、涌砂和坍塌现象,确定了对该段围岩采取水平旋喷注浆法进行加固处理方案,以确保掌子面施工安全,本文通过水平旋喷桩在铁路隧道施工的经验,介绍该工艺在浅埋软弱富水围岩中的应用的,重点对该段采用的水平旋喷桩加固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前后掌子面不同间距下,非对称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规律、中间岩柱围岩受力变形特征,依托实际工程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工程高天区间工程隧道展开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进行动态模拟,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洞口切面地层沉降、纵向隧道拱顶沉降、中间岩柱进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的成果:通过拱顶沉降、中间岩柱变形分析得到前后掌子面最佳的控制距离,受到偏压效应中间岩柱具有明显的叠加性,纵向掌子面间距对于中间岩柱受力具有特定影响范围,施工中通过控制掌子面间距可以有效减少中间岩柱围岩受力,研究结果有效的指导了现场施工,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班玛 《青海科技》2010,17(4):71-73
受地质勘测条件的限制,深埋长大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常遇到未预料的不良地质体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产生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影响隧道施工。为保证新奥法的正常施工,弥补地质资料不足,及时了解施工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需要适时对不良地质体进行超前地质探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判断可能发生施工地质灾害的相对位置,为选择正确的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本文对长大隧道新奥法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19)
本文以某铁路隧道为例,针对隧道洞口浅埋段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方法,主要从施工技术角度阐述大管棚超前支护在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中的应用,为其他隧道大管棚施工方法提供参考。施工中的经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技术发展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隧道不良地质地段三种常用施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发展,交通、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交通工程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处理。本文谈谈隧道不良地质地段三种常用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隧道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进行的地质调查,探讨了该隧道产生地应力及岩爆可能性,分析评价了隧道的围岩分级及稳定性、洞口稳定性、涌水可能性,指出该隧道受两条区域断裂影响强烈,岩性较为复杂,软硬相间,基岩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建议加强掘进施工期间的预测预报工作,防止坍塌及涌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高速公路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也因此走向了一个发展的新高峰。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快速行车以及较大的交通疏通量的需要,三车道隧道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当中。相对于中小跨度的隧道来讲,三车道及其以上的大跨度隧道虽然有相对较大大的荷载,却也大大增加了其施作以及开挖各部分结构的时间,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其施工时的风险。本文针对存在于隧道洞口的浅埋以及偏压等一些不良地质地构造,分析并探讨了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并提出了针对隧道口施工的方法以及措施,从而实现工程隧道进洞的安全性,并使工程施工质量的以确保。  相似文献   

12.
隧道处于富水软弱围岩当中,地表沉降较大,掌子面经常发生坍塌.采取合适的施工方式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程实际,阐述深孔注浆施工技术,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好,工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青烟威荣客运专线某长大隧道在开挖后因围岩岩性突变导致支护坍塌后的处理措施,详细地介绍了该隧道在处理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方法,提出了一种隧道坍塌处理方法及注意要点,为隧道类似塌方的处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某软弱围岩偏压隧道中采用抗滑桩回填反压作为抗偏压措施,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因洞内坍塌引起仰坡滑移开裂及支护结构变形破坏,本文分析了抗滑桩回填反压失效原因,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了相应的处治措施,使隧道施工顺利进行,为类似工程总结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刘洋 《中国科技纵横》2014,(3):117-117,120
结合重庆渝湘高速公路曾家湾隧道等施工实践,论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口加固、双侧壁开挖进洞过程等几个关键环节的控制,保证顺利进洞,为今后隧道进洞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洞口段边坡往往面临着滑坡、崩塌的危机。因此,如何对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性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技术是隧道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先分析了影响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的可能因素以及边坡破坏的各种模式,然后依据相应的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进行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经济地高速发展,城市交通压力日趋严重,一二线城市将地铁建设列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地铁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下穿既有建筑物,并且地铁会与建筑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着两者的结构稳定性。本文以隧道下穿铁路桥段围岩为例,通过围岩变形进行现场监测,并进行必要的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挖掘过程中,出现在掌子面附近的断面位移变化较大,竖向位移中最大处在拱顶,水平位移中最大处在拱腰。随着挖掘进行,洞口附近断面趋于稳定,因此初期支护的结构设计必须满足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软弱围岩大变形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大,处治成本高.文章结合磨万铁路Ⅲ标段会富莱隧道工程,对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在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中应遵循"多措并举,综合控制"的总体施工控制原则,系统阐述了"优化开挖断面,加强支护措施;加强预报监测,预留合理变形;优化开挖工法、...  相似文献   

19.
掌子面稳定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安全,因此,掌子面稳定分析是隧道工程设计、研究中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Broms和Bennermark提出的稳定系数法,以及在极限平衡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的筒仓理论、对数螺旋线模型等。通过对隧道掌子面稳定解析方法的总结和比较,可以为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以此来推动掌子面稳定分析方法的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的隧道建设中,困扰施工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软弱围岩隧道的建设工作。对软弱围岩中的隧道建设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设计或是施工不当,会造成围岩的严重变形,甚至引起隧道的坍塌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施工者在展开施工之前,首先要对软弱围岩的变形机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技术来进行施工,保证隧道的旖工能够安全有效。本文将通过对软弱围岩特征的分析,探讨在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