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不仅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且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助推器。针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特征与要求,在讨论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从三个视角分析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从自组织和他组织动力系统两个方面提出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包括竞合机制、协同机制、创新机制、诱导机制和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
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于企业、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聚集,已成为推动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湖南区域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湖南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未来湖南应通过加强政府有关政策引导与监管作用,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协同创新合作,重点培育集群龙头企业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等具体路径,发挥多主体在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湖南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鄂科创走廊是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武鄂科创走廊有助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探讨国内外知名科创走廊建设和发展经验,分析武鄂两地科创走廊建设的基础、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武鄂科创走廊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创新发展新形式,对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科创走廊的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域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然而,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需要对此进行思考。本研究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思考了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国内外科创走廊实例,结合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本研究为企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科创走廊的区域提供了理念指导,促使其高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是数字时代信息安全的基础,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将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分析信创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现状,以云浮市为例,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产业基地、建设信创生态、加强人才保障等方面探索信创产业集群的培育路径。对培育壮大信创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科技创新载体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集聚创新资源、会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有效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我市打造成"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目标要求,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任务。为对接国家战略,加快培育我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市科技局也提前布局"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总体方案。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以上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我市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  相似文献   

7.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核心载体是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培育核心载体需要以构建创新驱动核心动力为目标,从加强创新要素保障、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产业创新驱动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强化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自主创新发展基础,不断激发核心载体创新潜能。以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为例,在分析其打造核心载体的基础条件及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构建更有创新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式创新驱动体系,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形成惠州创新引领区、先导区和示范区,成为带动惠州经济实现后发赶超的主引擎。  相似文献   

8.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核心载体是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培育核心载体需要以构建创新驱动核心动力为目标,从加强创新要素保障、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产业创新驱动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强化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自主创新发展基础,不断激发核心载体创新潜能.以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为例,在分析其打造核心载体的基础条件及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构建更有创新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式创新驱动体系,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形成惠州创新引领区、先导区和示范区,成为带动惠州经济实现后发赶超的主引擎.  相似文献   

9.
"科创中国"与"双创"融合发展,既是适应当前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上海市杨浦区"科创中国"和"双创"融合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杨浦区目前已形成"科创中国"与"双创"自然融合、相互借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二者在融合方面还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融合机制不完善、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更好发挥科协特色资源优势、发展融合的平台类机构以及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以推动二者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工业互联网建设与产业智能化的发展变革,推动江苏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江苏省基于区域产业基础和特色,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建设创新平台载体,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优良环境。提出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服务集群生态系统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将超过17%,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作用。为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构建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园区关联四维度培育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并构建回归模型考察创新型产业集群各维度能力对培育成效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呈现非均衡性,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维度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效。载体建设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对集群培育成效影响较显著,强于主体培育能力与园区关联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22,(6):34-37
<正>过去一年,中国科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学研融合的战略部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各方面创新主体,汇聚科技人才、创新资源,试点探索、组织创新、平台建设“三位一体”,打造“科创中国”品牌,打通成果转移转化堵点,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升级,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一是试点建设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打造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样板初见成效。“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园区数量扩大至65个,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天津、内蒙古、山东、浙江四地将“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山东、浙江等地率先开展省域“科创中国”试点培育。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亟需尽快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勇当科技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其中,如何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有效融合,加快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汇聚产学研的创新力量,从根本上消除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长三角区域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首先就长三角区域各个城市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接着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科创产业融合态势,对产业基础和优势进行概述,就其产业链的薄弱点进行梳理,同时围绕产业链中的问题,以及今后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有效融合的着力点提出建议.最后,针对长三角区域整体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广东省目前已有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医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设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上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产业集聚度高,建设了大量的创新平台,有一定的创新水平,广深两地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的雏形。但对比国内外先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创新平台功能单一、高层次人才不足、部分地区创新效率波动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专业镇是支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加快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是推动广东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轨道的重要途径。广东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关键在于提高创新活跃程度,加快高级生产要素的集聚,构建并完善创新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节,创新面向全球化的商业模式,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从而全面提升专业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科创走廊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区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针对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的问题,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分析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走廊区域内部系统功能互补、协同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分析日本筑波-东京-横滨创新带与我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例,基于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最后提出区域建设科创走廊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预先考虑布局基本设施,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基础科技研发以及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发展聚焦科创过程前端、重视基础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梳理和归纳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总结国内外著名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发现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结构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推动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结合成渝地区现有的科技创新基础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合作创新机制、强化协同创新格局、培育重大原始创新、筑牢关键核心产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合作网络、聚集顶尖科创人才等。  相似文献   

18.
杨伟 《科技广场》2021,(5):64-71
2020年7月,江西发布《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要建成全国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以南昌高新区、赣江新区、小蓝经开区等为主体,集聚了江西省最主要的创新资源,拥有扎实的科技、创新、产业等发展基础.本文分析科创大走廊面临的发展形势,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国...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这一政策实践,以2010—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该结论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在影响路径中具有中介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应显著。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区域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不同区域聚集的产业集群显示出创新效率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异,不同集群应对应不同的创新效率提升路径。以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数据为基础,首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计算集群创新效率,分为全面型、技术进步型、技术薄弱型、规模经济型4类集群,再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识别出不同情形下影响集群创新效率的7条路径,并分为全面型、环境型、聚集型,得到不同类型集群的创新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北京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唯一属于全面型,福建、贵州、重庆、湖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技术进步型,内蒙古、吉林、云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技术薄弱型,江苏、浙江、四川、天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规模经济型;(2)全面型路径适用全面型和技术进步型集群,技术薄弱型集群适合环境型路径,聚集型路径适用于技术进步型和规模经济型集群,但同一类型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可以对应不同路径达到提高创新效率的效果;(3)集群数量、产业联盟数和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是影响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效率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