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及其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个角度时预设进行了阐释.语义预设研究命题的真值情况,语用预设与语境关系密切.两者关联性强,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语用预设是对语义预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文试从"意义载体"、语义关系、预设和否定词"没""不"分别与"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来界定"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其目的是:一方面使我们对"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区分"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相似文献   

3.
句子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就是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这是基础。动态分析就是对句子进行语义和语用分析,语义和语用只有通过句法结构才能体现出来。但句法分析不是自足的,它必须依靠语义、语用的分析才能自足。“只有抽象的句法关系,而无语义语用的句法结构,不可能成句;只进行句法分析而不进行语义和语用的分析,也  相似文献   

4.
吴永存 《现代语文》2006,(12):23-24
句法、语义、语用是新时期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传统语法学主要讲句法,有时也讲一点语义和语用。但总的来说,对语义和语用的分析还比较零散。本文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义平面中常见的语义指向及其分析方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语用等效原则和广告翻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语用意义和语义意义的区分,针对广告语言艺术的特点,提出了广告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语用等效原则;并指出为了取得语用等效,常牺牲或改变语义意义,从而不可避免产生语义偏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原文化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义、语用角度分析了译本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及存在的形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研究发现,语用失误的产生多为译者对部分源语语义及语用认识不清、译语语义及跨文化内涵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7.
汉英词汇语义转换失误是翻译和写作中的突出问题,它表明学生英语词汇语义知识结构存在缺陷,亟待重构。翻译教学要重视汉英词汇语义对比,引导学生关注词汇的语用意义,利用学习词典的语义语用信息,提高学生选词用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词汇语用学的语用充实理论,以"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为例阐释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根据语用充实理论,说话人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相互结合陈述的是句子的语用充实命题,至于其他的命题,只有当它们和语用充实命题相关并且是语用充实命题的必然结果时,说话人才对它们进行了陈述.  相似文献   

9.
短语subject to所引导的句型是法律英语中的典型句型之一,因此学界很早就对subject to进行了探讨,但以往的探讨只停留于分析该短语的语义和译法,对于该短语的语用意义却未曾提及。为此,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和语用的双重角度考察该短语的特征和该短语所指称的意义,以揭示subject to的语义和语用特征,并探讨其语用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预设和蕴涵的鉴别是预设的语义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现有的研究过分强调预设的真值定义和否定测试法会导致对语义预设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语义预设的界定和已有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预设是语义和语用的接口的语言事实,结合语用来弥补预设语义分析的缺陷,以便更准确地鉴别语义预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海X”词族的词义解说,以及对“海X”词族名词的造词方式与词语语义特征的分析,揭示网络词族造词方式分为非组合式和组合式两大类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及导致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评注性副词"究竟"是现代汉语常用词,现主要是对它的语法意义进行重新归纳;对它的语义指向进行考察,发现"究竟"的语义只能后指而不能前指;另外,"究竟"还具有多项语义功能,如强调客观性、强调事物的特性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可探讨黔东苗语“hfud(头)”的一词多义拓展机制,其语义的演变轨迹为:“(人/动物)头→智力、才能→(单位/部门)领导、头目→(空间/物体)顶端→(时间/事情)起点”,反映了隐藏在转喻和隐喻背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性"用法的不断丰富,"性"作为名词性和区别词性后缀在理论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从句法结构上看,有些带"性"词接受了程度副词的修饰;从语义上讲,这些带"性"词具有明显的程度义。由此我们得出"性"也是形容词性后缀。"性"词缀在这三大词类之间的功能游移,一方面是其自身的语素义决定的,另一方面由名词、区别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在连续统上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词义扩大是词义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崽”是长沙方言重要亲属称谓语之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儿子”。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沙方言“崽”词义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单指称儿子,也可以指称女儿。本文对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词“崽”词义扩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了长沙方言其他亲属称谓词的...  相似文献   

17.
"使用论"关系到对意义的理解,对意义的理解关系到语言的各个分相研究。本文从"语义分割"和"使用论"两个角度解释汉语"吃"的意义,并以对"吃"的意义解释为例,讨论"词的意义即其使用条件"这一语言哲学思想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对网络中流行的“严重”一词进行词义和用法的描写分析,探究“严重”在网络用语中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这一现象,并从语义基础、语言的“更新”以及语用者的心理等方面对其作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20.
根据信息和标记理论,当代汉语中的“非但”是一个兼具反预期信息标示功能和反预期递进信息预示功能的标记词,其作用主要在于既标示先行句的反预期信息,又预示后续句的反预期递进信息。“非但”跟“不但”是有差别,“不但”的作用仅在于预示后续句的语义递进信息;两者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呈不对称性。“非但”在汉语史上经历了由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的转变,后起的“不但”则是无标记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