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尹良俊 《教育文汇》2013,(11):46-47
早春的一天,几个邻居找到我,让我指导他们的孩子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我问孩子们:“都到哪些地方玩过?”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哪也没去过。”  相似文献   

2.
一对陌生男女经人介绍约会,男问女:你喜欢什么花?女羞答答道:我喜欢两种花。男急切地问:哪两种?我送给你!女低头小声说:有钱花,随便花!男傻傻地说:你真美!女妩媚地问:我哪美?男深情地说:想得美!  相似文献   

3.
一位阿姨带着幼儿园的孩子去赏花,她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说说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为什么喜欢呀?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抢答:“我喜欢红色的花,它像太阳。”“我喜欢粉色的花,它像妈妈的脸。”“我喜欢黄色的花,它像我的裙子。”“我喜欢……”突然有一位小朋友问:“阿姨,您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呀?”这位阿姨停顿片刻回答:“我最喜欢小朋友们。因为你们在阿姨心里是最好看最美丽的花!”  相似文献   

4.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5.
李文 《辽宁教育》2006,(7):50-51
一、让日记打开孩子写作兴趣的天窗。引导学生喜欢用笔“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部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两句都告诉我们,习作其实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一种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的方式。大多数孩子在与他人聊天的时候。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是眉飞色舞,但一提到写作。顿时像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究其根源,就是孩子没把写作当成是一种表达,他们只觉得那是作业,是为了考试而不得不爬的一座山。我们可以尝试让日记打开孩子写作兴趣的天窗,引导学生喜欢用笔“说”话。如何让学生爱写日记,坚持把日记写下来,而且越写越好呢?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跳跳虎:为什么大人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呢?我妈妈一看见我在写字,就会说你表姐的字多漂亮啊,哪像你的写得歪歪扭扭!真是烦死了。我同学的妈妈也是这样,总是跟我的同学说,谁的作文写得好,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2004,(6):49-49
有一天,我在班里表扬了一位同学,说他这个“青翠欲滴”用得好。下一次交上来的作,几乎每个人都用了“青翠欲滴”:“教室的一角里,有盆青翠欲滴的花”,“爸爸拿起青翠欲滴的玉酒杯”,“她穿上一件绿色的裙子,真是青翠欲滴”……有一个男生居然还写:”我的鼻涕青翠欲滴……”  相似文献   

9.
女儿第一次写作文是在小学二年级。那时,她识的字不多,好些字都需要用拼音代替。有一天,她放学回到家后对我说:“妈妈,老师让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噢,你喜欢吃什么呀?”我问。“山楂!”她拍着小手说。“好,那就快去写吧。”不一会儿,她拿着一张纸跑到我面前说:“妈妈,看,我写好了!”“这么快!”我称赞道。女儿很得意地把那张纸递给了我,只见上面很认真地写了三行字,大意是:山楂是红色的,有弹球那么大,身上长有斑点,体内有核,味道酸甜,我特别喜欢吃。念及这是孩子的“处女作”,且语句还通顺,层…  相似文献   

10.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要知道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后,老师急中生智,把答案给改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  相似文献   

11.
一、习作中的“无话可说”【案例1】在习作辅导课上,王智杰面对“我喜欢……”这个习作题目,感到十分为难,先后写了三次,都中断了。翻开他的习作本,前三页分别写着“我喜欢写毛笔字”、“我喜欢玩电脑”、“我喜欢帮助人”。每个题目下面,都或多或少地写了一些。这时,他又说:“我不知道写哪一个,哪一个都写不好。”我知道,他说的“好”,就是写详细些、写多一些。我教给了他解决问题的方法:(1)把这三篇习作连接起来,其实就是一篇好文章;(2)到隔壁电脑房玩半个小时电脑,但要记下自己做了什么,可以“我喜欢玩电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在完成这…  相似文献   

12.
儿子的作文常被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诵,老师给儿子作文的评语是:文笔流畅,有生活情趣。语文老师喜欢看儿子的作文,看到精彩之处还常常忍不住在本子上画上红红的曲线,在边上加一个醒目的五角星。写作文成了儿子的“强项”。朋友有小女不喜作文,因此特地来到我家,说是请教一二。细想之下,在教儿子写作文方面,还真有几点体会:一、他“说”我“记”二年级起,儿子开始写作文了,他睁着一双稚气而又充满忧愁的大眼睛问我:“妈妈,作文怎么写呀?”我对他说:“作文其实就像你平常的说话,无非是把说的那件事情写在本子上。”儿子一听乐…  相似文献   

13.
“为父母解愁”这是从小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事,也是做父母应该随时注意的。人们常说:“穷人孩子早当家”,我有亲身体会。我有两儿一女,第三代也是两儿一女。应该重视父母对孩子影响。经常和孩子们谈,自己从小在贫民区生活,还写了自己的回忆小文集,成书后给孩子们看。记得我小的时候,喜欢小动物,母亲说:“小孩子从小爱动物,能知道小生命,有疼人的心。”我喜欢种花,鸡冠花、小豆花、死不了等等我都种  相似文献   

14.
“老师,我孩子写的是哪张啊?”A家长一脸茫然,找不到自己孩子写的话。“老师,这张是不是我孩子写的?”B家长指着月牙形的小纸条不确定地问。“这孩子,想不到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我平时真是太忽视他了。”C家长凝视着自己孩子写的纸条,一脸愧疚……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16.
元旦前夕,刚上小学的孩子对我说:“爸爸,过新年时,我要送老师一件送物!”“好哇!”我说,“爸爸小时候,每次过年都是我亲自绘制一个贺年卡,上边写上祝愿老师的话,老师都特喜欢。”“那您也帮我做一个吧!”孩子高兴地请求说。我和孩子一起设计图案,一起去商店买...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段材料: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奶奶家,是一个调皮、淘气、不听话的孩子,一点也不招人喜欢;而在姥姥家却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招人喜爱的好孩子。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家庭表现得却有天壤之别呢?原来,奶奶爱唠叨,抓住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唠叨个没完,一见到孩子首先说:“淘气包来了。”接着便是:“你就没个老实时候,你怎么不听话,你这孩子真不喜欢人。”时间一长,这孩子便有了奶奶口中所有的缺点。而孩子到了姥姥家,姥姥又是另外一种说法。一开始便说:“我的乖孙子来了。我这孙子真没说的,讲礼貌…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如何保护并开发孩子的这种天性?2007年起,本人与学校的一些老师进行了“儿童诗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旨在让孩子从小喜欢读诗、写诗,让童心在诗花中绽放!  相似文献   

19.
陶忠华 《云南教育》2005,(19):80-80
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在课堂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喜欢哪段就写哪段。”评课的时候,教师们对此争论最多。对于这个问题,我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赵叙强 《山东教育》2004,(35):33-33
作家刘成章说,写散文应“勿忘我”,“哪章我‘我’哪章新”!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上也不妨套用这句话:“勿忘我,哪堂得‘我’哪堂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