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所有的"后印象派"画家当中,高更、梵高、塞尚是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但许多人都同情梵高,敬仰塞尚,而对高更却报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中央美院艺术系教授陈瑞文先生认为,这是因为"高更给人的印象较缺乏人情味,人们不能谅解他为艺术而导致的家庭离散.高更从不列塔尼到大溪地,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原乡,这种不寻常的行径,如果没有深刻体验到生活本质的人,是难以认同的."陈教授的分析可谓切中了要害.不过,我想只要那些对高更抱有成见的人真正读到了他在大溪地写下的随笔<生命的热情何在>一书,就会改变对高更的这种偏见并对他报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诗人许悔之说得好:高更的一生,因为充满了热情与活力,从而使他能够看见世界、触碰世界,进而解释了世界……  相似文献   

2.
野兽派画家鲁奥年轻时曾给德加看自己的画作并道歉说,这些艺术品可能影响其他艺术。德加回答:“人人都有自己的父母,都可寻根溯源,但我们不能再回到中世纪了。”德加暗示,野兽派来自两个源泉,一是高更,二是梵高。以色彩见长的野兽派逐渐获得认可并为随后的画派接受。而马蒂斯正是仔细研究了上述两人的作品后,才将画作的三维传统拒之门外,开先河寻求超现实色彩画风。  相似文献   

3.
圣山     
“我的艺术中心在我的头脑里”,高更在大溪地创作这幅画时在信中这样对妻子说。多年后,他仍然坚持这样的创作原则:“我不是根据大自然创作,而是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这幅怪异的画最能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草垛     
高更的这幅作品仅比莫奈的著名“草垛”系列早创作几个月,两者对比可以看出,一个是晚期印象派风格,一个是高更独创的最新绘画技法。前两年的“综合主义”,即曾经盛行一时的主题式构图原则已逐渐淡化,可以说,这种技法只是偶尔才用,如画面的右下角,而画面的其它地方则经过修饰,变得非常柔和,如画面的左上方。  相似文献   

5.
1887年,高更在马提尼克度过了夏秋两季,在这段时间里,高更强化了以往作品中偶尔出现的装饰技巧。几年来,他一直与印象派画家关系密切,而现在,无论是地理区域,还是创作风格,他都与印象派分道扬镳。马提尼克岛强烈的光线、鲜艳的色彩、以及无处不在、赏心悦目的丰富植物,这些都激发了高更的装饰情怀。  相似文献   

6.
李晖 《寻根》2003,(6):91-98
疏、解多源自该书。因此《尚书·盘庚》中的“劓殄”成为这段引文释义的关键。《尚书·盘庚》中说:“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孔注:“劓,割了;育,长也。言不吉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结合前引《尚书·盘庚》上下文来看,是说“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之人“当割绝灭之,无遗长其类”。即仅限“犯人”当割绝灭之,使他们断子绝孙,不让他们在新都里繁衍后代,似未割绝“父母兄弟妻子”等,这与“族诛”或灭族是有区别的!在此,“劓殄”显然是割尽、割绝的意思。那么割尽、割绝什么呢?或者说将什么割尽、割绝,才能达到“无遗育,无俾易种…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奔腾,灵魂的溶化。”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的题词;俞伟超馆长还打破了不收在世画家作品的传统,将《野藤》收为馆藏珍品。“得其衰中,超以象外。”这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评语。香港佳全得国际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黄君是的评语:韵味克穷。德国路德维希国际艺术论坛主任沃·贝克(W·BECKER)教授收藏了画家一幅作品之后写下了长长的一段评语,称画家为“中国海岸的梵高”。法国卡蒂亚艺术基金会总裁、卡蒂亚艺术博物馆馆长埃·桑德斯(A·CHANDES)称这位“本世纪末绘画艺术的挚着追求者”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化交流》2008,(6):F0003-F0003
20位文艺复兴时期至当代的西方艺术家,20种通过脸、通过身体观看世界的方式。用科学比例呼应古典理性的杜勒;藉艺术之名加冕宫廷地位的维拉斯盖兹;以感情驱策线条与色彩的梵高;将勇气与自信画在脸上的莫德松·贝克;在罗兰巴克眼中呈现“欲望高潮”的马波索博;用身体展现情绪张力的巩立……  相似文献   

9.
安布兹·伏拉德(Ambroise Vollavd,1866~1939)堪称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活跃于巴黎艺坛的传奇人物。他慧眼独具,在欧洲现代绘画初露曙光之际,便大力推广保罗·塞尚、毕加索、马蒂斯、高更、梵高、那比派画家。年仅29岁便成为当时巴黎最具影响力的画商。安布兹·伏拉德凭着对艺术品的热爱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为艺术家举办展览,通过交易艺术品,支持当代新兴前卫画家,无形中推动了现代绘画风格的发展。他鼓励画家尝试蚀刻版画,创作雕塑并出版精致版画画册,撰写艺术书籍。安布兹·伏拉德无疑是欧洲现代艺术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重量级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高更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09,(10):F0002-F0002,1
“你问我在做些什么”,高更到大溪地五个月后写到,此时刚好是九月份,“真的很难说,我自己都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值得做的。有时,我觉得这里很好,但同时又觉得很糟……我仅仅满足于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喜欢探索自然,当然偶尔也试着画一点儿……”  相似文献   

11.
美丽蔚蓝的河水折射缕缕银光,她满怀意念地吟唱着,源源地从高原流向东方大海。6月15日晚,在青海省贵德县的黄河岸边,“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2009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音乐会”激情奏响。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夜晚,淙淙的水声仿佛大地母亲的心跳;这是一个唱响世界“水与生命和谐对话”的时刻,人们只须将耳朵贴近水声,便可倾心体会水的絮语。  相似文献   

12.
花园雪景     
高更成长为一名画家就如同他长大成人一样,似乎一蹴而就。他大器晚成,也没受过正规的教育,他独特的印象主义画风是瞬间形成的,当然,此前他也经历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并吸收借鉴了周围画家的风格。幸运的是,高更无须摆脱学院派的束缚,因此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3.
“官子”是一个重要的围棋术语。懂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的实战进程共分为三个步骤:布局、中盘、官子。“官子”又称为“收官”,前者系名词,后者系动词。“收官”一词在新闻媒体上使用频率不低,主要用于“收官之战”这一固定词组中,意为“最后的战斗”;但“官子”一词仅见于围棋报刊书籍。  相似文献   

14.
《两个塔希提妇女》( 1899)是法国画家高更的一幅杰作,现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高更被誉为19世纪下半叶后期印象派著名画家、象征主义运动领导人,他在掌握思想、感觉和视觉形象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他于 1848年出生在巴黎一贫民家庭,是保护人古斯塔夫·阿罗萨引导他走上了艺术之路,他从1883年起决定坚持每天作画。贫困的生活使高更产生了鄙视欧洲和人类文明的想法, 1886年他开始远游,两度在法属塔希提岛居住作画,他还曾与当地一土著妇女生下一子,但他始终未承认这个儿子。 高更刻苦钻研,创作了大…  相似文献   

15.
笑话幽默     
想吃月饼英语课上,老师见王磊在睡觉,便走过去推醒他问:“homesick(想家)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他回答不上来,老师提示道,“中秋节你想什么?”小王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吃月饼。” (龚 君) 漫画 无题三明治一个美国人在南非旅游时喜欢上了大象。他决定在回家时,带走一头。于是,他在大象的两个耳朵上分别挂了一片面包。在海关,他被告之:“我国法律规定,走私大象属于非法行为。”那个美国人大声申辩:’我认为,我有权决定在三明治里夹什么。”作 弊“汤姆在考试作弊时被开除了。”“怎么回事啊?”“在生理卫生考试中,他数自…  相似文献   

16.
高更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艾克法国画家保罗·高更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和他在异国的游历在美术史上不乏记述。1903年他在南太平洋一岛屿上去世以后,有关这位艺术家坎坷一生的传记相继问世。这些传记记述了他如何被迫奔波于热带地区,如何舍弃了地位、家庭以及最终又如何...  相似文献   

17.
公元1731年,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詹金斯在从西印度群岛返航途中,被西班牙海岸警卫队拦截,抢走货物,西班牙指挥官还割掉了罗伯特的一只耳朵。罗伯特·詹金斯回到伦敦后,将这一情况报告国王,并把装在皮箱里的耳朵出示给国王,国王当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在1739年,这只装在皮箱里的耳朵被转到下院传看后,群情激愤。英国便以它为借口,向西班牙宣战,实质是想夺取西印度群岛。这就是有名的“詹金斯耳朵之战”,战争直到1748年才结束,结果双方不分胜负。耳朵引起的战争@承骐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系银色世界”一说,曾长期为特定人群所称道。这种说法之见诸记载,可从南宋范成大《峨眉山行纪》叙述峰顶观佛光时看到:“俄氛雾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倾注,氛雾辟易,僧云‘洗岩雨也,佛将大现。’兜罗绵云复布岩下,纷郁而上,将至...  相似文献   

19.
林梅村 《中国文化》2006,(1):122-124,125-137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本人从事考古教学与研究,对艺术史素无研究。然而,艺术史研究不得不借助於考古资料,所以欧美学人对考古和艺术史的界线相当模糊。他们往往把“考古”(Archaeology)理解为史前考古,因此把史前考古教学归入高校人类学系,而把新石器时代以后的考古教学如“石窟寺考古”归入艺术史系,或采用“考古与艺术史系”之类的折中办法。  相似文献   

20.
张博 《寻根》2009,(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