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成都同来自亚洲各国的教育同仁一道,深入交流"互联网+教育"的创新经验,探讨展望亚洲各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共同谱写亚洲"互联网+教育"的新篇章。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向出席论坛的嘉宾、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想围绕"互联网+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开拓广阔新空间、注入发展新动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于"动+得/的+补+(宾)"、"动+得/的+(宾)"、"动+宾+不得"、"动+不得/的+(宾)"四种格式;表可能的"哩"仅见于"动+哩+(宾)"和"动+不哩+(宾)"两种格式.普通话保留了<歧路灯>表可能"得"的绝大多数格式,区别仅在于<歧路灯>尚存的"动+宾+不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河南方言上述格式则均未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1."状+地+动"是描写性地叙述一个过程,"动+得+补"是说明一个过程造成什么结果.2."动+得+补"中"动"既可以是旧信息,也可以是新信息.说话时选择哪种信息安排方式,取决于一些语义或表达的因素,文章观察了这些因素.3.在"动+得+补"句式教学中,应该重视"动"的信息性质,重点讲"动"是旧信息的类型,也即用两个句子表达过程及其结果.文章为"动+得+补"概括出的"前+(中)+后"篇章环境在"动+得+补"格式教学上会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5.
结构助词"来"是典型的吴方言虚词,平湖方言中仍在大量使用。平湖方言中"来"字句主要有三种表达式,包括一式"动/形+来/得来+补语"、二式"动/形+来/得来"和融合式"动/形+来+动/形+来/得来",三种表达式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由单音节形容词"多/少/早/晩/快/慢"(简称为"形")、数量成分(简称为"量")以及动词(简称为"动")三者所构成的三种结构,即"形+动+量""形+量+动"及"动+形+量"结构。本文通过描写这三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9.
趋向补语是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形成的,有其特殊之处。本文从趋向补语的性质和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了"和"动+了+趋"研究三个角度,对趋向补语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谷城方言"给"有语助词这一与普通话不一致的词性,并存在祈使句"给语助+给动/给介+X+给语助"这一特殊句式。梳理谷城方言"给"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机制,揭示语助词"给"产生的动因,并运用"叠加"、语义特征及焦点结构理论对"给语助+给动/给介+X+给语助"句式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8,(2):111-117
重动句(动词拷贝结构)有一种简省形式,即"V+O+V+的"结构格式,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用来解释事情的原因。"V+O+V+的"所对应的完整形式是致使性重动句,它们都是主观过量构式。与致使性重动句不同,这种口头释因格式结构简短而凝固,意义焦点明确,所适用语境主要为答话或叙述的后续句。这种格式的使用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另外,"V+O+V+的"格式对"V+O"存在值得注意的选择倾向:容易导致非预期结果的行为更易进入"V+O+V+的"格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13.
徐莹 《海外英语》2014,(16):269-270
传统研究认为,在英语中"NVA"是典型的中动结构,即N为动作的受事者,动词V与程度副词A构成修饰关系,表明N的属性。根据Lekakou(2002)对中动结构核心元素的解释,英语中的"N+be+adj.+to do"结构从语义学角度属于中动结构。通过从语义学和句法结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进行分析,解析"N+be+adj.+to do"与该结构的相同之处,阐述两者的语义界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云南方言里"掉"的用法,认为它的语法化程度比汉语普通话中的"掉"高,并依据形式标准判定云南方言"形+掉+(了)"、"形/动+补+掉+(了)"、"动词+掉+宾"格式中的"掉"已经不再是动相补语,而是一个体标记.在云南方言里"掉"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它的体标记的用法和做补语的用法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表义丰富。"V+趋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A+趋动"往往少有涉及。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前人对"A+起来/下来/下去"的四大研究方向:结构及语义、语用、A的选择限制、组合搭配。  相似文献   

16.
贺黎 《考试周刊》2014,(56):32-33
根据"意识"和"意识到"的使用频率及具体事例分析得出:"意识"用作动词时,必须与"到"字连用。由此考虑,是否可以将"意识到"作为一个词收入词库。吕叔湘先生认为"意识到"是一个动趋式的动词,朱德熙先生和冯胜利先生分别从法学和现代韵律学上论证了将[动+介+宾]结构分析成[[动+介]+宾]的合理性。最后,根据朱冯二人的观点得出"意识到"也应该是动补结构的动词,应该将"意识到"作为一个词语纳入词库。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的生动教育,是基于"留守学生占多数、农村学生为主体"独特校情的教育创新与实验。所谓生动教育,首先是"生"动的教育。只有"生"动,才能生动,因为"生"动,所以生动。其次"生动"的教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他砂汉语的标记被动式有"名<,受>着+[名<,施>]+动""名<,受>+名<,施>+各+动""名<,受>着+名<,施>+各+动"等三种类型.讨论这三种标记被动式的用法及被动标志的来源.他砂汉语中由被动标记"各"和"着……各"构成的被动式均与土家语的影响有关,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土家语的抵抗和改造,属于汉语、土家语深度...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为动类双宾句包含"为+O1+V+O2"和"表为动意的V+O1+V+O2"两种形态,该类双宾语句已经消失了。究其原因,学界大多认为动词"为"的语法化是主要原因。在研究该类双宾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消失原因除了动词"为"的语法化外,还包括汉语音节的和谐要求,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发展和语用经济原则的制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汉语之所以产生动量词,是汉语由弱分析性语言逐步向强分析性语言演变的结果。动量词是在先秦时期的"动+名+(数+X名量)"这一格式中孕育并产生的,到了汉代,"动+名+(数+X)"这个句子形式没有变,但在类推的作用下,其中的"数+X"所表达的语义范畴扩大了,即在补充说明动作结果的基础上,又拓展出新的计量动作反复次数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