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以固定机位长镜头的独特风格和松散飘逸的叙事以及关注生活细节的思想而著名。在本文中,以他为纪念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而拍摄的电影《咖啡时光》为线索,通过对比侯孝贤和小津这两位风格接近的导演的方式,对于候孝贤电影的风格及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在业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现代的日本家庭为题材来表现父母子女间的感情、孩子们的嬉戏及大人的苦恼等等,充分反映了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本文从其生平出发,来分析和探究他的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3.
看电影     
《基础教育课程》2010,(6):80-80
《早安》 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永远的主题。小兄弟俩因为父母不肯买电视机,赌气一百天不说话,却因为连“早安”的问候语都不肯回答引起邻居的不满,大人间琐碎的摩擦由这点小事一触而发……小津克制的叙事风格笼罩全片,唯一的一次“放纵”是小哥俩终于如愿以偿,他们大声地道出“早安”时,天地仿佛也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4.
《早安》     
正电影:《早安》【日】导演:小津安二郎主演:杉村春子/笠智众这是一部温暖柔和的时光小品。故事发生在东京市郊的住宅区,以妇女儿童为主角,以老男人们为配角,把日常生活琐事拍成了一首充满新意的变奏曲。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择了近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中的"标志性"角色母亲作为线索来剖析是枝裕和的家庭伦理题材电影。相比起小津安二郎电影中塑造的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日本女性,是枝裕和笔下的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更具现代女性色彩,既带有传统女性的特征,但又具有自己的坚韧、乐观、诙谐甚至有些狡黠的人物性格。所以本文拟从是枝裕和的几部代表影片中以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形象为主,探讨电影中所透视出的当前日本社会所存在的一些文化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6.
士兵之歌     
苏联曾经饱受战争之苦,描写战争的电影也以俄罗斯民族独有的沉重和悲怆的风格在世界电影史中独树一帜。大体来说,苏联的战争电影除了始终贯穿的这一特征,还有两类不同的风格。一是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如《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这类电影着重于描写战争本身,宣扬爱国热情和革命传统教育。但电影的主题离普通人尚有  相似文献   

7.
政治讽刺作品很难取得成功。1964年,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但《灵通人士》几乎达到了《奇爱博士》的高度。首先,这部有关战争,转忧为安,以及爱上颠倒黑白之事的黑色幽默电影非常聪明。才华横溢的英国编剧兼导演阿曼多·伊安努奇曾为英国广播公司拍摄过连续剧《最激烈的时刻》,现从中汲取灵感,拍摄了这部语速极快、趣味横生的电影。  相似文献   

8.
李冰化神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冰,始见于《史记》,为其筑堰开渠都江堰事。1974年,都江堰出土汉末造作的三石人二躯。大躯体上刻有李冰名号,晋人说是李冰本人用以“与江神要”的神物。晋人还将秦国刻以诓蜀王的五石牛,说成李冰“以厌(压)水怪”的五神犀。晋朝开始出现的李冰化牛与龙同江神相斗传说,得宋朝范成大给予具体化,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朱熹首先提说“冰有子二郎”;稍后,赵朴将李冰实事与神迹统归二郎名下。清朝年间,二郎更取代李冰.并有孽龙传说。李冰的神化,原属“祖先神”遗制,自民间宗教观念盛行之后,旋即被道教造作为道仙,以致她及二郎成为“人造神”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9.
电影《敦刻尔克》是导演诺兰首次指导的战争题材影片,影片沿用了胶片的拍摄方式、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利用海、陆、空三条时间和空间线索,建构起敦刻尔克的战争场景。电影采用简约的镜头风格、克制的情感表达方式,着意营造真实的战争氛围,彰显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个体生命体验。电影虽然是战争类型的影片,但并未表现宏大的战争场景,也不以评价历史、反思战争为目的,而是力求借助敦刻尔克行动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呈现在战争这样的极端状态下,人性被激发出的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上海有制作战争电影的传统,但战争类型电影的传统并不在上海。在这座国际性的东方大都会,传统江南文化、现代市民文化、西方商业文化百年以来融汇交流,上海因之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气质。因此,剧情片成为上海战争电影的基本传统,类型片则成为一种引而不彰的细小支流。尽管世事多变,地理文化与市民趣味所长久积淀的阴柔气息与风月情趣并不会永久尘埋而散失。近年最能体现上海风味的战争剧情片当数《紫蝴蝶》,它从影像上呈现出一种对战争独特的城市记忆,同时也连接了上海战争电影的历史与传统。在这个意义上,《紫蝴蝶》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风度有待于人们去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1.
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表达了他们对于战争特殊的思考。在短短百年历程中,西方出产了大量战争题材的电影,历史上几乎每次重要战争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我们从电影《战马》的解读入手,透析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反战情绪,并通过战争电影的演变和它们出现的意义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影片中的和平主题。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殇痛。秉承不忘历史,反思战争的精神,中外电影界众多电影创作者们怀揣沉重的心情,耗时费力,以影像的方式纪录拍摄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批判控诉战争的残酷,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本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中外战争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和叙事视角三方面提炼出以"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的异同,有助于电影观众和电影研究者们了解战争电影的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从而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战争题材的电影往往以男性为叙述角度来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而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叙事改编时也大都会渲染环境效果,突出战争的血腥。如以战争电影中女性的叙事视角为出发点,重新看待战争中柔弱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女性灵魂中的家国情怀,将能更深入地探讨电影叙事学中女性人物"灵"与"肉"的冲突或统一。  相似文献   

14.
邱天炜 《文教资料》2013,(35):145-147
日本电影在对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观照意识方面独具特色,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反战电影,对二战灾难性的后果进行了反思和谴责,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有所探索;但目前某些“反战电影”逐渐走上了美化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战争电影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与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回眸上世纪半个多世纪中国战争电影所走过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五六十年代的信念神话,到八九十年代的战争史诗,再到90年代中后期的战争传奇,中国战争电影始终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艺术构建。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中国最早反映西沙之战的海洋战争电影,《南海风云》在中华民族由乡土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转变中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这部影片的海洋想象与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展示,它的战争叙事及其对类型电影要素的合理利用,以及它的深层结构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发,都能为今天乃至以后的中国电影,尤其是海洋题材战争电影的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战争影片从来都是电影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题材。通过对战争中残酷、血腥场景的再现来达到对战争的斥责是战争影片中惯用的模式。但一部出自女性导演之手的小成本战争影片《拆弹部队》却打破了这种常规模式:她大胆的突破传统观影习惯,突出战争丰富深刻的意义,凸显独特的纪实手法,将一部别样的战争影片展现在我们眼前。也让我们对战争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21,(6):16-21
日本于1942年占领荷属东印度后,为加强对当地民众的规训和思想控制,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媒介来实施其宣传计划。其中,电影宣传是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日本军政府制定了详细的政策,使宣传电影能够尽可能覆盖到荷属东印度群岛各地,为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日本的一系列法西斯宣传电影,在蛊惑当地民众、文化侵略和进一步推进军国主义战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美援朝70周年战争献礼片《金刚川》复调式叙事结构和沉浸式主观镜头让观众置身战争现场体验多维时空。从叙事艺术入手,探寻《金刚川》在继承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的基础上,尝试为当下中国战争电影的生产模式赋予新的艺术呈现和实验意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出,受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以及朝鲜战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拍"描写重大题材"的电影成为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