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成 《记者摇篮》2010,(7):24-25
记者应当是“杂家”还是做“专家”,这种争论~直没有停息。而笔者认为,记者既要当“杂家”,更应努力做“专家”。怎样做一个专家型记者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电视节目采制工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和几位同志谈起记者的修养问题,有两种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譬如说,搞商业报道的记者,就应该系统地研究一下商业,尽可能地丰富商业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商业工作的内行,成为商业问题“专家”。另一位同志却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记者的活动天地是无限广阔的,记者的知识也就应该十分渊博。因之,记者的求知领域也必须尽可能地扩大,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他说,记者应该力求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懂的“杂家”。  相似文献   

3.
王远 《记者摇篮》2006,(6):16-16
很多人在给记者定义时,除了课本上的解释外,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就是“杂家”。但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觉得“杂家”已经无法满足报纸和读者的需求。而如何成为一个“专家”,如何变成一条战线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应是记者之本。我的新闻龄只有6年,但有一半的时间却是在与教育新闻打交道,“专家”记者在这一战线的报道中尤为重要。作为行家挖出线索教育新闻的内容涉猎很广,仅仅是一个高招的政策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了解甚至熟悉其中的变化,采写出的新闻才不会出现纰漏。我觉得要想成为战线上的…  相似文献   

4.
叶健 《记者摇篮》2004,(3):18-18
近年来,无论是新闻工作从业人员还是一般读者。对于专家型记者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度报道越来越受欢迎。与之相比,以往的被视为“样样通”的杂家型记者却有被时代淘汰之势。但笔者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驻站记者,需要既“杂”又“专”.“登得厅堂,下得厨房”。平时遇杂事,拿出杂家的本事,迅速出击,有效扩大新闻报道的涵盖面;关键时刻,还要  相似文献   

5.
正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关键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记者是“杂家”。记者之所以被称之为“杂家”,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交际面广、涉猎面广、报道面广,可以说是无所不到、无孔不入、无所不报。做为学者,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学识论著建树和突破,学者所研究掌握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如何使记者具备学者的风度,也就是说,在报道中既体现报道内容的深度又体现出报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学者型记者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记者的"专家"和"杂家"之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学者型记者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者型记者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记者们在忙着报道别人脱贫致富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一下自身的脱“贫”致“富”呢?笔者所说的贫富,并非指口袋里钱财的多寡,而是指大脑这个人体“智囊”中的知识存量。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智囊中知识存量知多少同样是记者,论知识存量确有多寡之差,“贫”富”之别。早在50年代,新闻界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  相似文献   

9.
杂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说,编辑是“杂家”。相对于专家而言,在这里,“杂家”实属贬意之词,杂家不如专家。在一般情况下,“杂家”和专家在学识水平上确有区别,但对“杂家”应做具体的分析,不加分析地断  相似文献   

10.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12.
董鲁皖龙  庄臣 《中国记者》2023,(11):119-120
<正>专家型记者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素养:一是具备新闻传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二是涉猎广泛,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杂家”。三是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是“专家”。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竞争已不再是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的竞争,传统媒体难以抢占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抢占“第二落点”的专业性、调查性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专家型记者,已经成为媒体谋求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脱贫致富是时下记者使用较多,频频见诸传媒的一个时髦词。然而,记者们在报道这类热点新闻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一下自身的脱“贫”致“富”呢? 笔者所说的贫与富,并非指口袋里钱财的多寡,而是指大脑这个人体“智囊”中的知识存量。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 智囊中 知识存量知多少 早在50年代,新闻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原有  相似文献   

14.
新闻有史以来,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均潜心致力于新闻人才培养和相关人才理论探讨,尤其记者知识结构的构建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广为涉猎的重点话题。本文基于事物动态发展的自然规律,系统分析了传统静态视野下记者知识结构“杂家”说与“专家”说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粗浅提出其知识结构动态思路的建立探究。  相似文献   

15.
<正>以往,我们只注重培养“杂家”式的记者,记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求其精只求其广。这种标准早已不适应世界的日新月异和科学技术的飞速更新,读者阅读需求和水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化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较专业的知识,对某一个或某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了解,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以至“权威”,这样才不至于写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文章。写环境新闻的记者如果对环保这一领域有所了解,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从事环境报道时往往能够发现环境新闻、写好环境新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直播神七、奥运赛事的主持等,您的工作可以说跨越很多领域,但每次做得很专业.最初,一般认为记者应该是杂家,可是慢慢地认为记者应该成为专家型,这样才能保证深度.成为专家型的杂家肯定最好,但太困难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一特殊群体日渐成为各类媒体的"新宠":从全球热点事件到国内公众话题,从政治、经济到军事、社会,他们无所不评,无所不析,他们就是专职从事某一领域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是什么让这些从前在“象牙塔”里默默做学问的专家学者频繁“抛头露面”,并成为现代传播中媒体竞相追逐的宝贵资源?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有“杂家”之称的媒体记者,如何与专家进行对话,用好这些智力资源?笔者结合十余年从业经验,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仿佛天生就是杂家,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今天写专访,明天又去发消息;肚子里如同杂货铺,“主顾”们(指读者)想拣什么(从内容到形式),由性儿挑好了.在记者年富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和接待,只要稍一努力,无论什么大活儿、难活儿,均能倚马可待.在这时,“样样能”、“路路通”的感觉在心底涌起,仿佛杂家的功业已成.可事实上正相反,君不见记者老来的萧条寂寞?君不见记者的见闻虽广,见识却缺少一以贯之的系统感?君不见记者的知识结构存在问题——杂得芜乱缺乏章法,发现症结却“捡不起个儿来”?如此种种,都向记者提出急迫的问题——如何在初出茅庐时,就着急去培养他们的杂家素质?这样做不仅可以在其青壮年的本职工作中收到实效,而且可以帮助其中的许多人,在晚年成为真正意义的杂家.  相似文献   

19.
温岩 《新闻采编》2002,(2):13-14
新闻记者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 时期内,我们倾向于认为,如果在博大与精深之间必须做出选择的话,新闻记者应该是“杂家”,这一观念几乎成了一种定式,而且至今还被不少业内人士所认同。 “杂家”型记者的观念伴随中国新闻事业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众多老一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至  相似文献   

20.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专家。在新闻这一行中,记者是什么专家呢?恐怕应该说是报道专家吧。但是,记者又必须是杂家。当不好杂家,也难当好专家。又要杂,又要专,这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其实,所谓杂,就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至少不能没有常识。所谓专,即要有从事新闻报道的专门知识,调查研究,访问观察,选材炼题,谋篇行文,都应技巧娴熟,运用自如。专离不开杂,杂促进专,二者不可偏废。在杂与专这一对矛盾中,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杂是手段,专是目的。要想专得好,知识就须多而杂,为专而杂。杂又不可乱,是有计划的杂,为专服务的杂,不是盲无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