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缺口较大,但用人单位对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招聘热情却逐渐降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应从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实习、教学法课程改革入手,彻底纠正影响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目前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热点问题出发,对其原因进行探索和分析,进而对整个本科教育状况进行反思.提出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应该从高校教师素质和教学体制两个方面对本科教育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孔祥华 《职业技术》2006,(14):170-170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4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至237万人,在校学生数从117万人增长到595万人。2004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447万人,其中本科生210万人,高职生237万人,高职生占招生总数的53%;2004年本、专科毕业生238万人,其中本科生119万人,高职生119万人;截止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欢迎。高职生也再不是本科漏,而是高考生的另一种选择。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教育替代作用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降低个人直接和间接成本、改革本科培养模式、推进专本衔接是解决教育替代的几个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近十多年来,地方性本科院校大量扩招,毕业生数量巨大但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很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毕业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而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却越来越大,这说明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存在着的很大结构性矛盾,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社会背景,并指出了当前地方性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法学本科教育具有封闭性、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困境,法学本科教育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变通课程设置、改革和完善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变革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两类教育硕士实施不同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进行差异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政策调整,法律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有机会在校报名参加统一司法考试。这一变化在给本科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本科法学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正确认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此外还应当正视司法考试给本科教学带来的各种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4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至237万人,在校学生数从117万人增长到595万人.2004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447万人,其中本科生210万人,高职生237万人,高职生占招生总数的53%;2004年本、专科毕业生238万人,其中本科生119万人,高职生119万人;截止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欢迎.高职生也再不是本科漏,而是高考生的另一种选择.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0.
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产生是产业升级、教育民主化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三大动力作用的结果.依据国际高等教育分类标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衔接的受限、教育分类标准问题.对策:通过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社会对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认同,建立专科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高职的顺畅通道,科学设计专科高职与本科高职的比例结构,适时调整政策,加强高职本科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1.
1.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经过双向选择就业改革的实践,由于市场经济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商品化”,致使高等学校大专层次的毕业生“滞销”。究其原因在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不如本科博,实践技能方面不如本科精。高等教育几乎变为单一的“本科”形式。而人才市场要求的有技能、有专长能与工人在第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却极大空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新千年之初所指出的:“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这…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高校会计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会计专业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会计专业人才 ,会计队伍从数量上和整体素质上均有较大提高。但目前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一现象已引起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也对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 ,就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如何完善会计本科教育 ,使高校会计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略述自己的观点 ,愿与同行共同探讨。一、现行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1.培养目…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的任职能力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任职能力的高低主要决定于4年本科期间实践教学的培养.分析、研究了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学生毕业时间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大开放教育自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其教学投入并没有随着学生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甚至有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开展对未来在校生数量的预测工作.通过构建电大开放教育在校生数量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5年甚至10年开放教育在校生数,将为电大系统建设规划、资金投入和师资配置决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在校生数由多个变量决定,其中毕业生数是一个较为可控的变量.本研究以毕业生数预测入手,以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学生为样本,采用数据查询、差异检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学校-年级"、"专业"、"年龄-生别"等三个角度探索不同批次学生毕业率和毕业比例学期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学生毕业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学生毕业时间集中在第5、6、7、8等学期,某一批次学生(按"学校-年级"分组)最长毕业时间跨度为13个学期,不同学校、年级的毕业比例学期分布具有一致性;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专业(英语类专业除外)学生毕业时间跨度较短,毕业率较高;毕业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关系;20岁以上(含20岁)多个年龄段学生毕业比例学期分布具有一致性.这就使毕业生数的预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教育视野     
《江苏教育》2000,(10):16-16
师范毕业生统包分配的“铁饭碗”今年起在广东汕头被彻底打破。今年汕头中小学校、普通中专及成人大中专学校吸纳新教师一律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凡本地生源具有师范专科以上学历、非师范本科以上学历,外省市生源具有师范本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皆可报考。市教育局将根据考生意向和综合成绩对他们实行择优录取。对落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存在三大尴尬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到底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二是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何不同;三是高职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区分度在哪里.文章认为,我国未来高职教育将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升格为应用本科或高职本科教育;二是继续办好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三是降格为中等职业教育.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并呈快速发展态势,本文试图从我国会计本科所培养的大量会计毕业生常常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出发,辨证研究和探讨会计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构建完善的会计本科教育的对策,确保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许多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新升格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河池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为新升格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法学本科教育具有封闭性、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等困境,法学本科教育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变通课程设置、改革和完善教育方法和考核方式、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变革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等教育结构层次是按照垂直排列,由低及高梯次分布的.专科、本科、研究生逐级延伸形成多个水平层次.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是一种自然递升的关系,而专科与本科之间却缺乏有机连接,形成断层.专科毕业生只有纳入成人教育体系才能升人本科.从这个层面上讲,专科教育和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终结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录取分数线的略逊-筹而被一些人认为是"二等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