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2.
因为我爱她     
黄佳 《围棋天地》2007,(6):10-10
一直都很憧憬有朝一日能进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憧憬着校园的生活,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大的朱老师邀请我到学校给大学生们讲围棋课,当时我是多么激动与开心!虽然遗憾地未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能以不同角色走进高校并为学生讲述围棋,同样令我振奋!中山大学这几年开办了围棋选修课,喜欢围棋并选修围棋课的学生们非常多,更难得的是来听课的女学生颇多!我与学生们年龄相仿,大家对我平时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情和想法很感兴趣,我也十分乐意与他们分享。当告知他们职业棋手比赛时每盘棋会进行6、7个小时,  相似文献   

3.
最早知道围棋已经上高中了。老爸出差回来给了我一本破旧残缺的《围棋天地》杂志,1987年第11期的。我没事干便翻着看,印象深的好像只有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名家的文章,说的是清朝国手施襄夏。虽然我还不会下棋,但已感觉到围棋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灿烂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个很神秘的棋友.她不会下围棋,可我永远离不开她,是她照亮了我的生命。想必大家都知道她是谁了吧。哈哈,猜对了,她就是我的妈妈。别看妈妈不懂围棋,她却经常陪着我一起看“泰哥网络自战解说”,帮我订购《围棋天地》,还时不时念一些围棋名人故事来鼓励我……更多地是对我精神和棋风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围棋天地》2004,(19):48-48
Chris Kirschner:我想围棋规则要统一的话,每个人的姿态都要降低一点就好了。我在学围棋中受益无穷,我是从我祖母那里学会围棋的,我祖母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下围棋的话,就不会有战争了。吴清源和岩本薰也这么认为。我们除了推广围棋之外,还要使围棋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6.
编读传记     
《围棋天地》2005,(21):95-95
我看了一本好书国庆期间,我看了一本好书——围棋天地2005增刊《我的哥哥李昌镐》,感触颇深。这本书写了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儿时如何学棋、少时进入职业殿堂、长大成为围棋胜负师的经历。有人说李昌镐是天才,从智商来看未必,139的IQ数字证明他并非绝顶聪明。性格决定命运,我相信,李昌镐拥有的倔强、  相似文献   

7.
    
王元 《围棋天地》2006,(11):80-82
“天地讲义”在去年开篇时,因为是从最基本的围棋知识开始,所以,我对已经会下围棋的读者说:“路过这里时,就不必减速刹车了,请直奔下一站吧。”但是,说归说,我内心还是希望各位都能来看一看。是否真正地认识、理解“围棋的本质是效率”、“棋子有生命、有能量”、“看似不动的棋子其实始终在作相对运动”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我们究竟能从围棋这个文化思想宝库中摄取多少精神营养,这就像对单个汉字的了解程度决定着汉语的使用水平和欣赏水平一样。以“步”字来说,如果知道这是象形字、它的上下分别象征着脚印的话,书写时,就既不会将下边误写为“少”,又能够平添几分情趣。  相似文献   

8.
上阵父子兵     
我2002年开始参加新泽西高地公园围棋俱乐部的活动时,大概一两个月才去一次,认识的人也不多。2003年上半年周迅告诉我俱乐部中来了个少年人,棋力了得。受好奇心驱使,我跑去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9.
“刘菁可能要输了!”3月28日下午4点30分,一位棋手走进围棋部说。正在围棋部看棋的刘世振六段和记者等人立即涌向对局室,中国围棋名人战史上的一个爆炸性新闻就要产生了。单官一个一个地填下,吴树浩收后,空气在这一刻似乎凝固了,旁观者都缄默无语,吴树浩脸上看不出一丝胜利的喜悦,依然和下棋时  相似文献   

10.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6,(20):95-95
女儿从6岁开始学围棋,十分喜欢看《围棋天地》。在我的帮助下共同作诗一首,以表达我们对这本杂志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1.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12.
棋迷俱乐部     
一、围棋推广者我的一位棋友是铁杆棋迷,自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11连胜后便迷上了围棋。每逢围棋电视转播必看,每次中国棋手在国际比赛走麦城,都能让他心痛不已,他最欣赏的棋手是我国去日本的围棋巨匠吴清源。他先后花了数千元购买围棋书籍、VCD,自己潜心研究、做死活打谱,在围棋上花了很多精力。由于无师指点,且没有对手,加上工作忙,平时很难下上一盘,即使下也是下卫生棋,落子如飞,且对手比他弱,根本谈不上提高,所以棋力在业余三级左右。刚工作时,单位会下棋的人很少,即使有也不如他这般痴迷,他便下决心培养一…  相似文献   

13.
我能学围棋纯属偶然。记得上学时的一天,同学带去一个旧旧的小盒,启开一看是圆圆扁扁的塑料东西,有黑有白混在一起,如硬币般大小,我就半真半假地问:“是扣子吧?”同学回答:“是围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的围棋,没想到这玩笑似的提问成了我围棋经历的开始,一步步直到如今。可能是受象棋的影响太深,对围棋子不分种类、没有区别很是不解。但望文生义,形成了围棋就是双方包围与反包围的概念。这就是我对下围棋的最初理解。听同学简单讲述了规则后,那皱巴巴的棋盘便成了舞台,摸爬滚打开练了。我就像跑马圈地一样,在棋盘上追随着对方画圈圈。这位同学的水平也只是稍懂一点点,但对付我已绰绰有余。面对不大的棋盘,我的手、眼都不够用了,本想包围人家的棋被分得七零八落,死的死伤的伤,几乎没有我的子。这与本想包围人家的目标差得太远了。局面没法维持,只好重新开始。我也是不服这口气,一盘,两盘……终于得手了,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却被告知:棋被围住而且没有了气才是被杀死,才能从棋盘上拿出。原来是这样啊!  相似文献   

14.
启事     
吕游 《围棋天地》2006,(18):74-74
我第一次接触围棋是从与我老公谈恋爱时开始的,现在算来已经有十六年了。十六年来,打谱声、棋子碰撞声成了我们家业余生活的主旋律。读《围棋天地》上的棋闻棋事,也成了我每月的必修课。在我们家,围棋就是一瓶酿造发酵多年的美酒,猛喝一口还有一些辛辣,细细品尝却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15.
新手·鬼手     
邹俊杰 《围棋天地》2008,(15):81-83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析的课题是图一中的白10靠。会下围棋的朋友们都知道围棋最后是谁的目数多,谁将获得胜利。所以,在对局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尽可能地多抢地盘。不知道棋友们喜不喜欢看动物世界,我就很喜欢看。那些食肉动物在争夺食物时的表现是兽性的。但它们是为了生存,为了活命,另外,这也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轮回。围棋虽然是一种深奥的游戏,但是当它成为一种竞技体育时,将会变得非常残酷,  相似文献   

16.
各位棋友读者,2007年我们将继续开设有奖指错和有奖征答活动。大家可以通过邮信、发E-mail的方式参与我们的活动.其中有奖指错的奖品为下一期《棋艺》杂志,有奖征答活动的一等奖为《棋艺》2008全年杂志,二等奖为一季度杂志。我这人爱好广泛,什么都不精,但相对别的爱好而言,围棋算是我最大一个爱好了,上高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围棋有了接触,也认识了我一生的朋友小斌,从此,对围棋的爱好就一发而不可收。我和小斌现在虽然隔江而望,有了各自的家庭,但每次见面总是一番对杀。儿子6岁时,我把他送到我的一位围棋朋友那儿学棋,  相似文献   

17.
战新良 《围棋天地》2011,(19):22-23
围棋与足球有许多相似,规则简单,一看就会,场面阔大,易学难精,但有一条不同,对高山仰止的职业选手交锋,足球人人看得懂,至少自己认为看懂了;围棋则不然,像笔者有三十多年棋龄的爱好者(4段左右)看网络直播、看《围棋天地》都有云雾满天、  相似文献   

18.
王元 《围棋天地》2005,(9):85-87
提笔写稿的前一天,看了电视上一个介绍我国针灸大师、院士程莘农先生的专题片,一句解说词说:“人体的穴位有361个。”真的吗?太妙了!难道人体的奥秘与围棋之间,也有什么暂时无解的联系吗?早就听到过这么一种说法:“西医,是科学;中医,是哲学。”当我们学会围棋并具有一定水平之后,就一定可以感受到,不管你把围棋当作游戏还是视为文化,围棋与科学、与哲学,都有共鸣。  相似文献   

19.
天下本无事     
杨天奎 《围棋天地》2000,(11):57-57
看了贵刊第八期李文所撰的“何谓‘别有用心’”一文,捧腹之后又觉悲哀,我等于人生系凡人,虽有忧国忧民之心,却无鸿鹄高飞之志,但愿所有围棋爱好者及李文本人看后不会认为我也有什么“别有用心”就行。  相似文献   

20.
《围棋天地》2011,(13):19-19
陈祖德(中国围棋协会顾问):林将军的《围棋与国家》,既是给国家围棋队和围棋工作者的生动讲座,也是围棋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许多精彩观点,在他到医院看望我时,就作了深入的交流。林将军对围棋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理解,他以悠远的历史视角、高度的理论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入揭示了围棋的本质特征和在国家民族精神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写出了一篇围棋工作者都难以写出的好作品,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