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以来,能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1978-2010年的数据以及KAYA模型,通过JJ协整可以实证检验能源结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等因素和中国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效率、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强度长期内促进CO2排放,技术进步可以减少CO2排放。只有改变能源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等才能抑制CO2排放,创建绿色城市。  相似文献   

2.
能源反弹效应的大小影响了能否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选择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来刻画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 构建能源反弹效应测算模型, 并测算了我国1980-2012年的能源反弹效应, 其平均值为151%, 有着明显的 "回火" 效应. 通过综合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 提出了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进行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能源税收和补贴机制改革, 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构建能源全球互联网,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加强节能环保宣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分析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为了解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减排政策提供了依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负向影响碳排放,且本期影响要小于上期影响,即技术进步可以减少碳排放,但存在一定的时滞;人口和人均GDP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和人口每增加1%,碳排放会分别增加0.284%和0.346%;同时,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本期及上期技术进步减少了碳排放,中部地区本期和上期技术进步增加了碳排放。因此,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应重视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同时要加强碳排放的监测和监管并注重增长的质量,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审批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将煤炭、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8类能源作为主要的指标,对唐山市1995-2014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唐山市碳排放量与人口总数、城镇化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6个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倡导低碳生活、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技术、调整能源结构方面提出了唐山市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选取1995—2014年统计数据,测算安徽省八类能源碳排放总量,并通过构建脱钩模型对安徽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在大部分年份中呈现出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段距离。基于此,提出了安徽省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行业是四大高碳行业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研究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以提出合理的减排措施尤为重要。文章通过IPCC“自上而下”的排放系数法测算2015—2019年省域、经济区以及全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四大经济区域碳排放量较全国呈现“东部和西部高、中部和东北低”的分布特征。通过LMDI分解法得到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行业占比、人口规模和产出规模对四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各类影响因素对四大经济区的影响程度按大小顺序为产出规模、行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建议从制度性、结构性、帮扶性、技术性等4个方面着手降低碳排放,以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相似文献   

7.
选择长三角石化产业相对集中的13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石化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产业碳排放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考察期内,长三角13市石化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并且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第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要素禀赋结构与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产业聚集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提出长三角石化产业应当通过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聚集、加强政府监督、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等措施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双碳”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2007—202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究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和产业生产值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影响物流碳排放的因素。研究表明:物流业碳排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呈现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LMDI分解后的因子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反之物流业产值和物流就业人员规模的增加,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9.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并测算我国能源短期回弹效应与长期回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能源无法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在较低的能源价格与能源生产效率的情况下,采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达到减少我国能源消耗量的目的,在政策上是可行的,但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落入“囚徒困境”,从而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却难以降低社会能源消耗量.就宏观而言,降低能源回弹效应,减少我国能源消耗的根本途径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直接的节能措施、政府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行技术补贴也可以缓解囚徒困境,降低地区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金砖五国与欧美等发达八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和南非能源消费强度收敛的原因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产生积极影响,而能源结构不利于其进一步的降低。在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原因分析中,价格竞争机制和技术进步差异对中国和南非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均有显著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仅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影响显著,能源结构差异仅对南非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IPCC提出的碳排放折算系数测算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运用卡亚公式和完全分解模型分析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强度和CO2密度对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9952011年,对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和人口规模,起负作用的依次是能源强度和CO2密度。因此减小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要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江苏省2000-2010年建设用地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运用STIRPAT模型估算人口规模、人均GDP、能耗强度、建设用地面积对碳排放量的效应.借助SPASS软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4种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边际弹性系数.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4.05%;能耗强度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为-2.09,表明能耗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具有减量效应.最后从碳减排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模拟情形下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能源消费"煤多、油贫、气少"和碳排放逐年递增的现状,选取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强度三个影响因子,构建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预测分析了在基准、低碳和协同低碳三种情形下中国2025—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碳情形和协同低碳情形下,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分别在2045年和2035年出现拐点;协同低碳情形是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最佳方式;在不同情形下碳排放强度虽有较大差异,但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此提出了完善低碳经济立法、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鼓励低碳工业化生产、加大科技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重庆市工业为研究对象,在碳排放核算基础上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深入研究了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工业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3.17%,变化趋势表现为逐渐提升到波动下降,碳排放量呈现前期快速增长,后期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57%;强脱钩状态共7次,能源强度效应因子对工业碳排放脱钩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效应因子、能源结构效应因子和人口规模效应因子都对碳排放脱钩起到抑制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效应因子抑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1980-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能源消耗激增对中国环境的破坏性不断加剧,因此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实证结果表明,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煤炭强度改进的幅度低于石油强度改进幅度,强度效应主导了中国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的变动趋势。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的作用,结构效应无法从整体上对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改进产生积极影响。1980-2007年强度效应对二者强度改进的贡献分别为127.4%和108%。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部门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的改进是我国能源效率提升的主因。有鉴于此,应该对工业部门的节能技术进步给予倾斜性的制度安排;协调电价与煤价的关系,加速煤炭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河北省唐山市是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可行路径的探索问题,研究唐山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分行业4种主要能源消耗量的面板数据,结合Tapio研究思路构建碳排放脱钩模型,对唐山市6大支柱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程度进行测度,并采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探讨唐山市工业6大支柱产业碳排放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工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碳排放脱钩状态存在“负脱钩—连接—脱钩”的脱钩优化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只有医药制造产业基本实现了脱钩,其他产业间歇性出现强脱钩或弱脱钩;能源强度效应是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则是导致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工业结构变化是影响区域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从轻、重工业及分行业变动角度,运用AWD因素分解法对广西工业结构变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化工业比例变化是导致广西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轻工业结构变化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是制约广西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行业;各工业部门能源强度效应,是近几年广西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而结构效应对广西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农业生产中六个方面的碳源,测算2000-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未对台港澳地区进行测算和分析)。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环比增速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环比增速,呈现阶段式的下降状态。从中国农业碳排放分析,2000-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且,在不同阶段增速也不相同,总体上可以分为4阶段:增速放缓时期、增速回弹时期、增速明显缓慢时期、减速比较明显阶段。其次,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高能耗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是边境调节税的一部分。发达国家陆续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基于此,分析在开放条件下国外征收我国出口产品碳关税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估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在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5%碳关税的情况下,将给交通运输业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环节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能源部门的投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减少;同时,对交通运输业在国内的消费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也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TIRPAT模型为基本框架并对其进行拓展,利用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深入考察。总体分析表明,人口、富裕程度、第二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强度都会对碳排放造成影响,而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EKC曲线不适用于中国的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区域对比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与东西部地区存在很大的不同:中部地区人口对碳排放影响为负,东西部为正;能源强度对东西部的碳排放有显著影响而对中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