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行知说过: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爱学生是基点,但不能单纯地强调爱,而应当把这种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渗透到教育原则中去,使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爱,使他们在爱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教师怎样用爱来教育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爱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既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更是学校教育的难点。要用爱来创设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西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教育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可见,热爱学生,是教育者的天职,也可以说是班主任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沈兴波 《学子》2012,(7):28-29
一、学会赏识学生,做"博爱型"班主任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在教育过程中,爱可以使老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爱可以让学生与老师的心靠得更近,会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爱可以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胆识。因此,在赏识教育理念下,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地关爱学生的成长,精雕细琢地去...  相似文献   

5.
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多掌握一门外语,将来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在政治...  相似文献   

6.
曹杰 《成才之路》2011,(32):68-68
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爱是教育成功的种子,教育不能没有爱,爱是教育学习的基础和起点。面对学生这个大群体,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获得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7.
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自己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严重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当然,惩罚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任何惩罚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学生为根本,使学生在"受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一项重要功能。通过唱歌、情感互动等各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爱,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成长的阶梯中,对学生细微的爱、执着的爱、深沉的爱无疑是最基础、最牢固的基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钻研各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持续不断充电学习丰富自我,才能使你的课堂激情四射,挥洒自如。注重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自然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相似文献   

10.
在近20年如一日的教育生涯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还需要有爱的付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一、强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指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童年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关爱呵护,如果一个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将变得对善良和美漠不关心。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和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自我发泄,也不是自我表现,而是优化教育的需要,是一种教育手段——心理相融、心理渗透、心理感召。师爱的最终目的是“塑造”,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充分体现在其“塑造”之中。是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应在老师那里得到一份平等的爱。老师的爱应如阳光雨露,普照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爱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犹如春风化雨,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乐于接受教诲。  相似文献   

12.
学校中进行德育的途径很多,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一、在各科教学中,德育应放在首位   各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可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之一,就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操.“   ……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中,教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佛教中的“顿悟”是指一种霎那间领悟体验,受此启发,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方式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借鉴佛教的“顿悟”说,探讨教师教育学生重在引导,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顿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动人的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那么,怎样实现对学生真正的爱呢?一、爱的开端———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的良好开端,就是了解学生。经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了解,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有效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了解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深入学生之中,充分地与学生相处,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在校内时时处处都要专心留神地观察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任课教师之间经常座谈,有目的的家访,争取家庭、社区、学校等多方面的结合,从而了解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梁晓妍 《中国德育》2004,(8):51-51,13
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普遍持久而深厚的爱。它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这种爱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情景,使教书育人和学习知识都变得生动活泼,可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也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批评得当,催人奋进;批评不当,适得其反,使人消沉,甚至使人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掌握运用好这门艺术呢? 首先,必须从爱出发。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师只有真心地爱学生,并通过言行把爱传给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对教师的爱,  相似文献   

17.
爱为师德之本,没有爱的教育便是残缺的教育,班主任在班级里要将爱如阳光般播撒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等都有別与其他同学,所以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会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特殊的个体施以特殊的爱,使每个学生都在属于自己的那方美丽的天空里尽其所有地发挥。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首先就必须热爱学生,努力使自己具有教育爱这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一、教育爱的内涵和实质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它可以给人以为量,可以激励人战胜困难,创造奇迹。人类的爱有种种表现: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同志朋友之爱,恋人情侣之爱,等等。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爱。这种爱,我们就称之为教育爱。教育爱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爱为师德之本,没有爱的教育便是残缺的教育,班主任在班级里要将爱如阳光般播撒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等都有别与其他同学,所以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会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特殊的个体施以特殊的爱,使每个学生都在属于自己的那方美丽的天空里尽其所有地发挥。  相似文献   

20.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学生不等于会爱学生,对学生的爱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就难以充分发挥爱的教育作用。可见,教育没有爱不行,教育仅有爱不够,教育还须有爱的艺术。就实践层面而言,爱的艺术是爱的具体化的艺术,教育之爱的艺术是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爱的艺术。教育的秘诀就是通过对学生具体的尊重、理解、信任、欣赏、激励和宽容等言行和神情,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