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罗马剧场文化是时间和空间交互作用的文化.其剧场建筑形制对它的剧情表现有相当影响和特定的意义即什么样的戏剧就表现为什么样的剧场,且这些剧场还都是其文化的特定表现.古罗马剧场与它的戏剧一样,有其自身的光辉.中国剧场也与其本身文化紧紧相连.通过二者赏析,东,西互补,进而丰富繁荣我国剧场文化.  相似文献   

2.
与历史悠久的戏剧创作相比,剧场性的理论探讨则是较晚的事情。在国外,最早将"剧场"(theatre)作为一个概念引入戏剧研究的,是19世纪初德国的奥.威.史雷格尔。到20世纪初,对剧场性的认识有所深化。但欧洲以剧为诗为传统,对剧场性的探讨一直处于批判与肯定的争议与起伏之中,经历了由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反现实主义的三个阶段两次转向。1919年,美国戏剧家乔治.贝克《戏剧技巧》的问世,对"剧场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此,西方戏剧界对于剧场性比较重视,20世纪30年代后兴起了"剧场主义"思潮,否定剧本的价值,消解戏剧的文学性。到20世纪50年代,剧场性研究在当代西方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场"论的出现拓深了剧场性的认识,并在60年代又兴起了"剧场意识"的潮流,抵御着影视对戏剧的冲击;在中国,对于剧场性的探讨是在20世纪开始的。1914年,黄远生在中国戏剧理论界第一次提出戏剧文学的剧场性问题。20世纪20年代,陈大悲、洪深、熊佛西等都重视剧场性,但都没有从正面展开研究,剧场性在戏剧界并未得到真正重视。进入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勃兴,剧场性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但除了向培良、洪深、熊佛西继续提倡,但没有涉及剧场性本质,直到曹禺的出现,才第一个有了明确的剧场性观念,始终将它放在首位。此后,剧场性并未被戏剧界真正认识。直到1983年,高行健在"戏剧观"讨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剧场性"概念,但既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认识不全面。到90年代开始,剧场性又被学术界重视起来,但仍存在不足。因此至今中外学术界和戏剧界对剧场性都缺乏全面的认识,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3.
彼得·布鲁克的戏剧理想可以用"即时戏剧"来概括。即时戏剧极为注重剧场空间,认为所有形式无论是僵化戏剧、神圣戏剧,都只能在剧场空间中、在观演的直面中获得生命或失去生命。因此,剧场空间中,演员须极为重视与之同在的观众,戏剧主题关乎当下,艺术表达须具有直达观众的直接性,从而获得演出时空中的意义丰富性。简言之,即时戏剧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将评判标准寄托于观众与演员直面的剧场空间,从而给剧场注入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6,(3):98-101
目前,西部综合性院校戏剧创作课程多依据戏剧文学文本开展,学生缺乏舞台的体验;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分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对话与沟通,无法激发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戏剧的生命在于舞台演出,戏剧创作课程需立足于剧场"观-演"交流重新建构,把课堂从文本延伸到舞台,借助现代剧场演出与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戏剧热情和表演能力。  相似文献   

5.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上海剧场形态在清朝末期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由酒馆武剧场转变为茶园武剧场,主要是接受了北京剧场形态的影响,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华民族文化自身,主要是民族文化内部交流的结果,西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二次演变是由“茶园武”剧场转变为“西式”剧场,这明显地是接受西方影响的结果。中华民族戏剧文化是一种“杂文化”形态,西方戏剧文化则是一种“纯文化”,上海剧场在清末演变的轨迹正是“杂文化”向“纯文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不同,教育戏剧是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在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活动、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和以"剧场"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三种戏剧类型中,教育戏剧定位于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教育戏剧在教学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人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再到"以科目为中心"的三个阶段。美国偏重戏剧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创造性戏剧为主;而在英国偏重戏剧在教学上的工具价值,强调利用戏剧来统整教学及实现教学目标。教育戏剧在幼儿园的发展形成了两个类别四种形式:在以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为主的类别中,包含了随机性的戏剧游戏和主题引导的戏剧游戏;在以教师安排的戏剧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议题性的戏剧教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戏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朱永新 《新教师》2019,(11):18-19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这句话,将诗歌的重要性说到了极致。古往今来,中国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在中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文学体裁的范畴,不仅与书法、绘画、戏剧等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彼此互相促进滋养着。  相似文献   

8.
创意戏剧不同于仅仅追求演出效果的"剧场戏剧",它以幼儿的参与为根本,以幼儿各方面发展为诉求,可以说,"以儿童的意愿、努力和健康成长为中心"是创意戏剧教育的主要特征。剧本是戏剧工作的开端,也是最基础的工作。过去,剧本创作通常是由教师或专业戏剧创作人员来完成的。我们发现,只要引导得当,幼儿是完全可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的。  相似文献   

9.
戏剧是一种"群趣"艺术,而曹禺是一位为演出而写戏的作家。他在创作中特别照顾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趣味,很重视也很懂得激发剧场时空中的"群趣"。本文探求剧作家曹禺作为一位汲取中西艺术精华的现代剧作家在剧场性"群趣"上的超越性追求,这对于当代戏剧创作及剧场性的营造都是富有启发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地球居民有着表达不同意义的身势语,在我们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人"不解"的身体语言,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定困难。文章将就跨文化中的身势语进行对比,以此来介绍不同文化之差别。  相似文献   

11.
"模拟剧场"是模拟社会性的剧场艺术,是指在教室里模拟剧场的各种要素而进行的舞台演出。笔者以区域式戏剧活动《小熊请客》为活动内容,以"戏剧四要素"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寻求以"模拟剧场"作为突破口,对原先区域式戏剧活动进行空间和内容上的调整和优化。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明确分工,加强合作,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赖声川,用他的作品获得了专业与市场的双重认可,奠定了他在当代戏剧界不可动摇的地位。无论是戏剧创作及舞台剧作品都值得研究者进行细致地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4.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9,26(6):7-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5.
剧评人不是人,剧评人其实是一种与媒体挂钩的文化角色和身份。传统的操作情况是:剧评人与媒体保持着"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完成评论后再交由安排观演的同一媒体发表。然而,香港剧场虽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戏剧/剧场的观众覆盖面始终不能与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相比。  相似文献   

16.
农民戏剧是敌后根据地以及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象。这种剧场是传播活动的重要媒介,宣传着抗战的形势,鼓舞全民勇气。此时期剧场发生了变化影响戏剧的发展与传播。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抗战时期剧场的转向,不仅带来空间的改变,也带来观演关系的改变,引发戏剧观念的更新,此时的农民戏剧带有一种政治话语的传播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优良品格,这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生长和繁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渊源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尚和"的传统,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高扬的"中庸之道"。协商的传统在中国这一国度里可谓源远流长,但其"雏形"乃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从产生到发展,协商民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读书     
《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作者:胡志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本书以国家的仪式透视从延安到文革时期的革命戏剧。延安时期的戏剧是从民间、民族发展到民族国家的仪式,从时间过渡到空间神活;建国十七年的戏剧成为剧场国家、国家的形象;到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成为政治乌托邦和运动修辞,进而成  相似文献   

19.
"画地做场"是河南地方戏及其他省市地方戏经常采用的一种临时剧场,俗称之为"地摊戏"。它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随处可设、用后即撤,具有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深受戏班和民众欢迎。作为一种临时剧场,它培育、推进了河南地方戏剧种、班社的发展与成熟,并深刻地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它的存在,彰显了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中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20.
何媛 《中国教师》2020,(2):34-36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概念起源于欧美,也被称为应用戏剧(Applied Drama),指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为方法来从事教育、教学。它不以表演为目的,是借用戏剧途径推进人的社会学习,对人的认知发展、情绪、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1]。张晓华为教育戏剧所下的定义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