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工作时日不长的我,经过在记者站的锻炼又到了新闻部,从记者改为编辑。我认真地尝试着新的工作,在不断适应新角色新任务承受新压力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了自信。编辑和记者是两样的工作。当个记者妙不可言:时间自由支配。接触范围宽广,偷懒了也能睡个好觉……编辑似乎逊色得多:8小时的工作制,忙忙碌  相似文献   

2.
刘景魁 《记者摇篮》2005,(10):26-26
1989年10月末,我刚由辽宁日报时事部编辑岗位调到工业部当记者,主任便派我到铁法矿务局晓南矿,采访年产煤百万吨的采煤队。为了这次采访,我特意到摄影部要了一个胶卷,想在发文字稿的同时再配发一幅照片。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人过30不学艺”。可我是快到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习写作,这得多感谢《新闻爱好者》和她的编辑同志们。按说,我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学习写作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周围有许多编辑、记者,个人干过十几年校对,到新闻研究所后学习资料又比较齐全。可是,我原来自卑,掂起笔就想到:编辑成堆,写、编都是行家里手,自己昨能“班门弄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看到农村一片蓬勃景象,我很想讴歌党的农村政策、讴歌党的英明领导,曾写了《乐大伯又乐起来》、《多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但都压在抽屉里没有出手。 1986年《新闻爱好者》创刊后,每期我都仔细阅读。记者“谈体会”、通讯员“采写心得”和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在书香门第,成长在高等学府。父母都是教师,祖母也很有才华。也许是受家庭影响,我自幼就勤奋好学,拥有许多理想。我曾想过要当书法家、画家、作家、摄影家、历史学家、医生和记者……可从未想过要当编辑,因为我那时并不了解编辑这一行。 我是从照相馆考入大学的,在大学里,我参加组建了校书画协会、摄影学会,还兼任校学生会摄影记者。大学毕业时,我认为最理想的单位是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可却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编辑岗位,一干就是十余年。我从不了解编辑工作到热爱这一行,甚至视出版事业如生命,思想上经历了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甘苦     
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这是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编辑工作更是如此。 就我的本意而言,并不愿意长期坐在编辑部里当编辑。从考进大学新闻系那时起,就想当一名象样的记者。我向往终生工作在记者的岗位上,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海洋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不能如愿。30年的新闻生涯,虽然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新闻,但数量不多,如果说是记者,只能算半个记者。现实强迫我不得不用多数的时间去从事编辑和组织报道的工作。如果说我是一名编辑,那是生活塑造了我。是在长期的编辑兼记者的的实践中,我逐步熟悉了编辑业务,并体验了编辑的甘苦。 编辑需要很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把握大局的能力、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等等。回顾走过的路,距一名真正称  相似文献   

6.
胥海波 《军事记者》2014,(10):56-56
2009年秋天,沈阳军区前进报社副社长孙永库正式退休,那年他55岁。他想,我还正年轻哩。就在别人还在想象他如何面对夕阳之时,他已奔向了一条澎湃在他内心多年的情感道路。记录小人物的精彩从1972年走入军营,一直到到报社当记者、编辑,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年,刚满二十岁。当县广播电台一纸报到书传到手中时,我几乎彻夜未眠,因为,记者这个具有耀眼光环的名词使我兴奋不已。见习一个多月之后,电台领导决定把一组二十分钟的新闻节目交给我,这组节目除星期天以外每天播发,我非常清楚,这样的信任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尽管接受它就意味着精心编织的记者梦又离我远了一点。当时,编辑部一位领导意味颇深地对我说:“小张,做几年编辑对你有好处,说不定能长不少见识呢!”说实在话,当时父母眼中仍是个“毛张飞”的我,对这“好处”并没有多深的理解。那时,虚荣心颇重的我自然觉得当记者比编辑更“带味。”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采访     
范敬宜 《传媒》2000,(12):45
对于每一个新闻记者来说,第一次采访都是终身难忘的。我也同样,不过那一次不是成功的采访,而是失败的采访,教训深刻的采访。 我的新闻生涯是1951年9月初,从上海分配到沈阳《东北日报》开始的。那时,初出茅庐,雄心勃勃,一心想当个像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那样的著名记者。不料踏进报社以后,首先分配到工业组当见习编辑,成天编些百  相似文献   

9.
在光明日报当了半辈子记者之后,从1987年春天起,我当起了编辑。工作的侧重点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当编辑,有时捺不住手头痒痒,也写上几个字,只是偶而为之。好在不管是当记者,还是当编辑,我都没有离开过科教界,因此要谈编辑体会,也就离不科教报道,既然是谈体会,又不想有个限定范围的题目,只好叫“纵横谈”了。当科教编辑和当其他方面的编辑一样,都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也就是说,当编辑的一定要模范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这是一  相似文献   

10.
送别了第九届学员,迎来了第十届学员,于是一个鲜明的数字又在我们脑海里震荡起来:十年,我们办函授已经十年了!时光是无情的情人,不管你怎样留恋它,它总是不管不顾地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规律,从你身边溜走了。十年,说起来似乎并不算短,回顾起来,却又觉得只是那么一瞬间。1989年,经总政审批同意,在军报党委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已经从工作岗位上走下来的一批老编辑老记者和在职的编辑、记者一起,着手筹办新闻函授中心。那时候,我们有句口头禅,说是年近(或者是年逾)花甲,开始再当小学生,同学员们一起,重新从新闻的ABC学起。…  相似文献   

11.
别“脚踩两船边”邓立品有一些记者编辑,既想当这吃香的差事,生怕丢了;却又想发大财。有人形容说:这叫“脚踩两船边,快活似神仙”。既当记者,又想发大财,这就把本来不是一码事的搞得混淆不清了。凡事都有它的特性和条件。比如说,当记者就是当记者,发大财就是发大...  相似文献   

12.
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轮到我们这批人讲传统了。但又一想,在解放军报社的大院里风风雨雨几十年,围绕这张报纸经历接触的人与事实在不少了,传统云云不就是从众多人与事的不断重复中形成的吗?如此说来还是可以讲一点的了。在《解放军报》这个小世界,好的坏的传统都有,但在我头脑中打下深深烙印的,还是那些美好的东西。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以至80年代(再往后我就不知情了)的编辑部里,那种一心一意当编辑的态度、作风与方法,便是到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讲起来,都是不必难为情的。我们有这样一位老同志,军报开创时当编辑,后来当副…  相似文献   

13.
我是<妇女生活大全>一书的主编,刘嘉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由于这本书做媒介,我们从相识到成为朋友,至今算起来已经有16年时间了. 她这个人,能吃苦,能干又会干,从宏观上,驾驭书稿的能力极强,又很细腻,在微观上,书稿中的一个小小毛病她也能发现,绝不放过.在职业道德上简直是无可挑剔,她倾注于书中的情和力,让我这个当主编的人,感动不已,特别是每一想起她身体不好,带病工作,真是觉得对不起她.不过,我也暗自庆幸自己碰上了一个难得好编辑,一个敬业爱岗、有胆有识的编辑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4.
过去自己当记者,常常有怨气,埋怨编辑不理解摄影记者的艰辛,不珍惜记者的劳动,动辄红笔一挥,辛辛苦苦多少天拍来的新闻照片,就一命鸣呼了!1992年,我应聘湖北经济报负责组织、编辑摄影通讯员稿件,这和过去工作相比,正好挪了个位。摆在面前的是如何正确对待摄影通讯员和珍惜他们的劳动问题。我常想,自己应是以记者的心态来当好这个编辑。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有一套嗑:当记者,写稿子,有名又有利;当编辑,为他人做嫁衣,既无名也无利。所以,长时间以来,喜欢当记者不爱当编辑的情绪,严重地困扰着一些报社的编辑部,甚至影响到编辑部的工作和报纸质量的提高。针对编辑队伍人心不稳的问题,盘锦日报社从1989年起,先后采取了一些办法,给编辑吃“定心丸”,收到了明显效果。办法之一,是在季度、年度好新闻作品评选时,把编辑编发的好作品、好版面正式列为必评项目,连编辑拟定的好标题也列为必评项目,评上年度奖的编辑,同记者一样登报表彰。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有一套嗑:当记者,写稿子,有名又有利;当编辑,为他人做嫁衣,既无名也无利。所以,长时间以来,喜欢当记者不爱当编辑的情绪,严重地困扰着一些报社的编辑部,甚至影响到编辑部的工作和报纸质量的提高。针对编辑队伍人心不稳的问题,盘锦日报社从1989年起,先后采取了一些办法,给编辑吃“定心丸”,收到了明显效果。办法之一,是在季度、年度好新闻作品评选时,把编辑编发的好作品、好版面正式列为必评项目,连  相似文献   

17.
勿忘读者     
记者写稿究竟是为谁服务?我当过几年通讯员,大学毕业后又当过十几年编辑、记者,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很长时间内却不是十分清楚。 当通讯员时,往往站在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考虑写什么,不写什么,想的最多的是怎样把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事迹、经验宣传出去,脑  相似文献   

18.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9.
金石明 《中国记者》2022,(11):68-69
<正>当得知自己获得本届“长江韬奋奖”的时候,我想起来更多的是我记者职业的开始,那时候,我只是单纯地想做记者。我是做了八年的语文老师后,再来做记者的。那时,我即将30岁,已是而立之年,想起高考时的“新闻”第一志愿未能如愿,选择了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20.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