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编辑部工作总结( 1980— 2 0 0 0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创刊于 1 985年 ,(它的前身《计算机与图书馆》创刊于 1 980年 ,1 984年停刊 )。如果从 1 980年《计算机与图书馆》创刊算起至今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已经走过了 2 0年的发展历程 ,2 0年来刊物始终坚定执行原定的办刊方针和宗旨 ,即紧紧跟踪国内外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的发展步伐 ,及时全面的报道和反映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内采用新技术 ,实现图书馆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综观刊物出版发行 2 0年的成果 ,仿佛打开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现代化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推动图书评论工作,加强对出版工作的指导,系统地反映建国后我国图书评论工作的成果,促进和指导读书活动,中宣部出版局决定编辑《中国图书评论选集》。这一决定得到全国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先后推荐了书评资料3000余篇。经《中国图书评论选集》编委会选出近300篇,约100万字,编成《中国图书评论选集(1979——1985)》,分为上下两卷,将由山西书海出版社于年内出版。这套书评选集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书评精粹,不仅对文化教育部门推荐好书、指导职工和青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期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寄存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期,我国图书馆界即已开展图书寄存服务。国家图书馆在京师图书馆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的图书寄存服务走在行业前列,制定了《收受寄存图书规则》等规章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吸纳寄存图书,成果丰硕,其图书寄存服务的经验对业界在当代推行这一服务很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藏书家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一部重要的解题目录,其中的每一部图书都撰写有提要。其提要著录图书版本,标明图书的次第完缺,叙述图书的源流演化,并有对图书或作者的评论。《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充分利用、吸收了《读书敏求记》的成果,也对《读书敏求记》也有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拓展学术成果传播的途径,《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于2007年12月发布了中国图书情报界第一份纯网络学术期刊《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0年6月获批正式刊号:ISSN  相似文献   

6.
在这秋果大丰收的季节,迎来了《大学图书情报学刊》(原名《安徽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学刊》)创刊十周年。十年前,《学刊》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高校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高潮期破土而出的。创刊至今,我们以季刊形式共出版42期,发表了近九百篇稿35万余字。这是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工作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为了展示《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下达以来我国古籍整理图书出版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成果展”,展览的开幕式于2002年  相似文献   

8.
冯国祥在1993年2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出版业发展态势评析》一文,指出1992年出版业开始向现代化“质变”的五个表现:一.图书是思想、科学、文化传播、交流工具,已为越来越多的业中人士所认识。现在,大量图书已突破宣传教育工具论的制约,人们相互间平等地传播、交流认识成果成为图书功能的主流,从而开始了对图书功能认识上的质变。二.出版单位加速了走向独立自主经营的步伐。出版业曾是我国产业部门中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典范,是传统体制中意识形态管理和劳动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双重  相似文献   

9.
白国应 《图书馆杂志》1990,9(3):14-16,59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从开始编制即受到郭沫若院长、陶孟和副院长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四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编制出版了两版,受到国内外图书情报界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使用单位达到一千多个。已形成我国三大图书分类法之一。1986年荣获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拓展学术成果传播的途径,《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于2007年12月发布了中国图书情报界第一份纯网络学术期刊《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0年6月获批正式刊号:ISSN2095-0586)。稿件从编辑部日常来稿中筛选;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征文(有关会议或学术PPT、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消息资讯类等)。详见本刊主页www.lis.ac.cn之"网络期刊"。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有七分法、六分法、四分法等,后来的《隋书·经籍志》所确立经史子集图书四分法确立了我国古代图书主要分类方法.文章对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思想演变进行归纳,对其学术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吴永贵  邵琨 《出版科学》2007,15(1):94-96
本文在回溯我国书目著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对2006年卷《中国图书年鉴》主体部分的"年度重点书简介"栏目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栏目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书目,在全面集中展示各年度图书出版精华,深度报道反映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为科研、教学和历史提供系统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邓吉忠 《出版参考》2007,(33):24-25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依托电视资源出版图书的现象极为普遍,由此出现了一种被业界称为"电视书"的图书形态.前不久,山西教育出版社与CCTV-2《财富故事会》栏目合作推出了《财富故事会》丛书.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图书分类的发展史,分析了中、西图书分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之处与特征。中国的图书分类目录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学科目同时产生,开始于孔子编修六经,至《七略》时已成熟。中国的学术研究经过了多次转型,图书分类则经过了两次大的转型。《七略》被人们承袭了二千年左右的时间,直到近代才产生了另一次巨大的转型,标志性的成果则是沈祖荣、胡庆生两先生编制的《仿杜威十进分类法》,及杜法、刘法、皮法等几十部分类法。图书分类法是对学术转型成果的固化。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我国图书销售市场略有下滑,但社科图书出版逆势上扬,成为少有的增长品类.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社科图书出版的最大变量,除了疫情图书成为主要出版内容,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社科图书出版的融媒化多元形态.内容日渐多元的主题出版,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知类图书,成为2020年社科图书出版的重要增长引擎.《陈寅恪合集》简体横排与《在路上》的扎堆出版,引起了公版书的讨论.《钱锺书选唐诗》等代表的名家全集模式,彰示着社科图书出版的文化传承意义.整体而言,2020年的社科图书出版交出了抗疫出版的优秀答卷,也为“文化强国”国家战略的推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刘延章 《图书馆》1989,(2):22-25
我国图书分类法从《仿杜法《(1917年)到《中图法》(1975)已有五十九年的历史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我国的图书分类法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其发展前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的。关于历史分期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编写的《图书分类学》是以“史学界的习惯”来划分我国图书分类法各个历史时期的,即:从《七略》到《四库》为古代图书分类法;从《古越藏书楼书目》到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为近代图书分类法;从《东北法》到《中图法》为现代图书分类法。这种形式主义的分类方法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举国上下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图书界又传来喜讯,两年一度的中国图书奖评选揭晓,《孙中山与宋庆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变革》、《全身CT诊断学》等一百三十九种优秀图书榜上有名。12月23日在中宣部召开了隆重的发奖大会。龚心瀚、宋木文、高明光、于永湛、邬书林、卢玉忆、伍杰、许力以以及评委代表、科学家方圻、何作麻等出席发奖大会。获奖图书精品纷呈,充分反映了这两年改革在出版界的力度和成果。诞生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图书奖,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它为推动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做…  相似文献   

18.
高新科技图书在我国的出版业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十年来,我国出版界同仁对高新科技图书的出版不遗余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出版事业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出版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如果从1983年中央作出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出版科学研究,建立中国出版发行研究所算起,也只有四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见之于图书刊物的出版研究的论文不断出现;全国已创办《出版与发行》、《中国图书评论》、《编辑之友》、《编辑学刊》、《出版研究》、《辞书研究》等出版研究的专门刊物;出  相似文献   

20.
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约有五、六十万种.我国的图书发行工作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发行量已年达四、五十亿册之多,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家之一.我国图书不但在国内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在国外也获得了众多的读者.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书刊对外发行七千一百多万册,其中有三万多种图书和近七百种中外文报刊发行到全世界一百七十九个国家和地区.远在加勒比海附近的背风群岛、向风群岛,都有中国书刊的热心读者.外文期刊中,以《中国画报》、《中国建设》、《北京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