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曹丕的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人生遭遇,使得曹丕在其赋中流露出凄凉哀婉的心境,以及孤立无援的精神状态,展现了曹丕精神世界中敏感脆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出现了一系列以海为主要意象的赋作:班彪《览海赋》,王粲《游海赋》,曹丕《沧海赋》,木华《海赋》,潘岳《沧海赋》,庾阐《海赋》,孙绰《望海赋》,张融《海赋》,萧纲《海赋》等。而以木、张二赋为重点,木赋成就最高。总观历代海赋写作的趋势,随着人们对海的熟悉,其神话色彩越来越淡。海赋保持了传统辞赋体物写实的基本美学取向而有所变化。以海入赋,拓展了赋的题材,体现了汉魏以降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曹丕赋制式短小,篇幅上与诗接近。语言总体上看浅显晓畅、明白如话,与他诗歌的语言近似他的赋从取材上看也有与其诗歌相通之处,多写旅行游览、感离恋别、登览宴饮等。曹丕赋抒发的感情缅邈、细腻,与其诗歌抒情风格一致;曹丕赋中还常出现一些他在诗中惯用的物象。  相似文献   

4.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篇章。历来论者多关注其客观文章意思、理论内蕴,该方面研究代不乏作。而本文拟从其写作时代环境、曹丕曹植之间关系、《论文》的遣词造句等三个方面入手,对曹丕创作主观政治意图作一蠡测,认为其意在安抚文人怨愤情绪,诱劝文人安心“文章”,消弭文人干政理想。  相似文献   

5.
鲍照的《芜城赋》堪称是他的代表作,千余年来一直以其古朴、奇峭著称于世。但是说到此赋的主题,却又言人人殊,各有不同的见解。又因从赋的写作年代可以推测作者的写作用意亦即主题,于是对于写作年代也往往发生争论。自唐以来,最早对《芜城赋》的主题提出解释的,是《文选》五臣注中的李周翰说。李氏认为是借西汉吴王刘濞事,对临海王刘子顼进行讽谏。但当时子顼还小,不可能有密谋反叛之事。清人何  相似文献   

6.
和阮元倡导的"文、笔"骈文理论相呼应,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两书院非常重视骈文教学.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所选教师和学生,多是骈文高手;骈文是两书院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两书院的骈文写作有以下的特点:骈文中赋体占据重要比重,学海堂多作古赋,诂经精舍多作律赋;常用骈文拟写序跋、读书志、碑、记等各种应用文体.  相似文献   

7.
古代京都赋"蔚似雕画",其中大量的地理方位描写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幅地图俱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绾合存世文献与古人观念,可证古时京都图、天下图遵循南上北下、左东右西的绘制模式。京都赋及其变体疆域、大一统赋皆本地图写作,甚且形成图赋并传的现象,因此其补充志、乘的功能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8.
建安七子是曹丕、刘勰共同的研究对象,前者是此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并多处引用或复述前者对七子的评论。二人均将文体作为研究七子的切入点,并强调文气对文人和文章的重要作用。刘勰对七子的讨论较曹丕深入和详尽,并对曹丕的观点有丰富且重要的例证和补充,二人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特征,其研究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刘勰的建安七子研究不但是对曹丕的承续,更是对自身"弥纶群言"之志的明证。  相似文献   

9.
傅玄、傅咸父子咏物赋数量宏富,其题材的开拓创新,对晋代咏物赋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傅玄重体物,傅咸重写志,二人均追求篇制短小、结构简单、语词简约的特点,在小赋发展史上有着推波助澜之功。父子二人注重赋序的写作,在赋序发展史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傅玄的赋作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有世俗化倾向,富于文采神韵。傅咸则偏重抒发士大夫情志,富于情感哲理。  相似文献   

10.
东汉初期冯衍的《显志赋》,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都流露出老庄色彩,并在言说仕途理想之外,表现归隐情怀。与此前“士不遇”赋多描写士人失意体验、实为牢骚呻吟之语不同,《显志赋》强调个人真情实感,实则开启赋体写志抒情、表达隐退之意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曹丕非常看重文学的价值。在《典论·论文》中,他提出了“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著名论断。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表现的是曹丕的功利主义的文学观,这样理解不符合作者本意。曹丕这话的意思,是把文章提高到和“经国之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其为“不朽之盛事”。这从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相关文论阐述及当时文学创作的现实状况中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2.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提到了影响作家创作的三个要素,即种族,时代和环境。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曹丕而言,建安时代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加之特定的身份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是时代创造了曹丕这个个体,同时这个个体也在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时代,从而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14.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地位。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既具有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风,兼具慷慨雄劲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风格“便娟婉约”: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风前期豪放刚健,后期深沉悲凉。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的风格和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组、曹勋乃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父子词人。曹勋作词,有意追求“新变”。与其父曹组相比,曹勋词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曹组,在题材上也与其父大不相同,创作了诸如道教词、祝寿词、节令词、边塞词等曹组词未涉及的内容。艺术上更是力求创新、创制、创调。这与当时曹勋的身份、时代风气及其创作理念密切相关。由于才力有限。曹勋词整体艺术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7.
曹丕诗歌的“士气”体现在多抒发温柔敦厚之情,好采撷美善细微之物,常熔铸悲凄伤感之句,爱选择音轻调弱之韵,善运用委婉含蓄之法。而形成曹丕诗歌有“士气”的原因,乃在于他所具有的久经历练、善于权变,武兼备、以见长,宽猛相济、恩威并施,尊奉儒学、排斥异端等方面的个性气质,以及他对前代诗歌特别是对李陵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并受到了建安至黄初这两个时代诗风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生后期的曹植至少受到了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困扰:遇谗被疏,性命之忧,四处迁徙和有志难伸,并因此体验到了巨大的生命苦闷。上述状况对曹植后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其笔下的事物皆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若要全面而形象地理解曹植后期的悲剧性生命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苦闷,则仅仅从其部分直抒胸臆的诗篇求之显然不够,也许其数量众多的咏物诗、闺怨诗、游仙诗等才是更好的考察对象。因为从本质上说,这些诗歌均是生命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曹操诗歌之雄浑古朴的壮美风貌的形成,其主因应该在于主体内在的一腔壮气,一种至大至刚的雄壮精神。具体分析曹操的人格构成可知,这种精神的来源应有如下几个方面,即其一生不改的救世情结,其顺应时世的价值取向,以及其特出独具的雄豪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