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类型。《搜神记》中的"动物报恩"故事直接来源于佛经"动物报恩"故事,又接受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改造。它的产生受到佛教观念、本土朴素道德标准和传统财富、爵位观念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品质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提倡和光大着的传统美德与民族文化,但在当今的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传统的美德与文化却明显地缺失着.这一缺失既有害于中华民族道德风尚的内涵,又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分析与讨论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品质的养成问题,旨在引发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注和强化这方面的内容,让"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愫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之中.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思想,不仅体现在以报恩为主题的小说中,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报恩也是结构故事的关键因素,是人物行为的源动力。在许多不是报恩的主题和不以报恩结构故事的小说结尾部分,作者也对人物的报恩行为予以了特别的交代,显示出蒲松龄对报恩的重视。与恩德相对的是仇怨,蒲松龄主张大仇必报,小怨宜解。读懂了《聊斋志异》中的报恩与释怨故事,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人情法则。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把动物求医母题与武侠成长独特环境及过程的描写结合,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张无忌超凡武功的一个来源。这类侠义人以疗病医伤救助动物,又幸运地蒙“侠义兽”报恩的故事,可能受到西域传来象求医报恩的佛经故事启发。外域佛经故事原本强调的是我佛是多么慈悲,冒险为虎疗伤;而为中国小说误读的母题则突现为接受恩惠的动物是如何讲求报恩,显示了一种强烈的伦理型有意误读的倾向,增加了故事儆世劝善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有两种故事:一为记神仙鬼狐;一为叙畸人异行。而《田七郎》为"叙畸人异行"的佼佼者。这篇作品情节曲折,结构精巧,写人状物,极尽其态,更重要的是写出中国自然经济条件下报恩的社会美德和这种报恩的必然悲剧性。这种深邃的思想内容是我国同类小说中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将动物人性化是保存下来的早期志怪小说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动物故事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最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有代表性的“蛇”故事文本的阅读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志怪故事的产生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内容,在报恩观念和幻化观念中寻求人性化故事的合理解释,获得对中国民俗信仰的深层理念和中国文学生命移植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武松报恩悲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报恩思想表现武松的悲剧命运,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武松的报恩思想是其悲剧的内在根源,支配了其一生命运失一过程,封建传统文化是产生报恩思想的基础,小生产意识和缺少人性呵护是报恩思想形成的原因,有恩于已的所有人都是报恩的对象,武松以结局表现了作者对报恩思想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自胡适以来,对《儿女英雄传》的思想价值评价一直不高。其实,《儿女英雄传》表面上虽是一部宣扬忠、孝、节、义的小说,但若从实际描写上看,书中的主要情节都可以与“报恩”联系起来,《儿女英雄传》可以说是一部宣扬“报恩”思想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广泛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百态.其主题多样,有关报恩酬情主题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报恩人物身份各异,报恩方式、报恩原因也多种多样,既有报答养育收留之恩的,也有报答济困救难之恩的,还有报答礼遇厚待之恩、活命重生之恩的等等.元杂剧中之所以出现大量报恩主题的作品,一是受佛教因果报应现的影响,二与中国传统报恩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报恩酬情剧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即作者借作品反讽现实,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泸州市报恩塔建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重檐七级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有许多的深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保存完整,为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报恩塔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传承佛教文化,弘扬"孝"文化的功能,还具有保护景观和丰富日常生活的功能。如今通过对其进行包装,可以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使其成为泸州的名胜景观,提升旅游景点品位,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尽管感恩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没能形成一个有效、完善、底蕴深厚的感恩文化,使得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基于此,本文拟从文化视角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深化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不知恩和不感恩。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道德教育的失范、传统文化的断裂和道德追求的迷茫。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要吸收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改进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完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孝"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感恩教育实践探究,中小学将形成包括一个体系、两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境界在内的具有德育特色的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并立足于感恩教育的五个维度探索出生命教育中的"孝"文化建设的六大有效路径,从而积极培养学生"孝行天下"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4.
学校传统的感恩教育呈现出"成人腔"、"说教式"、"单一化"的弊端。真正内化到思想、外化于行为的成功感恩教育是学校迫切需要的,而小学感恩文化的创建必然要基于儿童视角。作者探讨了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策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情感特质、心境、情绪三种层次水平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两种表现形式。对感恩的测量主要有用于测量特质感恩的GQ-6、Appreci-ation Scale、GRAT和用于测量状态感恩的GAC问卷。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关系,可以用拓宽建构理论、道德情感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干预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细数恩惠和感恩拜访等干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幸福感水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对幸福感等积极结果的影响机制及感恩干预的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人生必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幸福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恶性事件反映出我们的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向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感恩意识的培养应从培养孩子感恩情感、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教育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在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报恩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目标不明确、方式方法简单划一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感恩教育课程、创新感恩教育方式、创设感恩文化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素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感恩能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贫困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状况与个体、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资助环节有关。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要以感恩意识和感恩表达能力同步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感恩国家为重点内容,以资助工作各环节为重要抓手,应建立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来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十分薄弱。作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唤醒他们感恩意识,让其学会感恩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时期,由于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很容易冲动以及受外界不良风气之影响,极易造成感恩意识的淡薄,这是影响青少年感恩心理的内因,在主体意识之中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外因也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内化为感恩主体的感恩驱动力。这内外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感恩心理。针对这些特点采取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