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上海市高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互联网使用时长、信息获取网络平台、公共事件关注度、信息公开评价四个层面对高校学生的政府信任度的影响进行考量,探寻公共事件关注度及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与高校学生政府信任评价呈显著负相关;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程度与政府信任呈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取网络平台对政府信任评价无显著影响;对所在地政府在公共事件中对事件的"缓报瞒报"程度评价与政府信任评价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使其具有政府喉舌与市场主体的双重角色身份。这种身份促使媒体在公共危机报道中形成了既服从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安排,又寻求自由报道空间来赢得市场的“中间角色”。本论文通过梳理2008年至2013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扮演“中间角色”的情况,试图总结出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以及媒体寻求独立报道的路径,从而描绘出我国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真实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3.
公共危机因其强大的破坏力,成为传媒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鲜有学者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公共危机事件在媒体中的呈现特征。本文旨在分析这种特征,并提出危机传播具有延展性,即危机事件的潜在能力,包括三个特性;校正危机事件错误的发展方向;重构事件并强调该事件的冲突张力;卷入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以此为基础,本文分析了2012年国庆长假"华山游客被捅事件"传播过程呈现出的延展性,讨论为何公共危机事件在媒体介入背景下呈现出延展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事件报道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身份叙事倾向,报道重点从冲突事件本身转向了当事人社会身份,进而把普通的新闻事件演变成社会公共舆论事件.这种报道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群际隔阂和社会关系的断裂,不利于发挥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反而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给建构和谐社会关系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多发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管理部门是处理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把握好其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特别是政务微博运用中的身份状态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和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局内人和局外人是突发危机事件中的两种身份状态,2017年的"11.26宁波爆炸案"是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中成功运用政务微博的案例。对比2018年"11.4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前者由于处理得当而未引起谣言传播。可以发现,"局内人"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最佳身份,且政府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份可能发生从"局内人"沦为"局外人"的过程。这取决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是否能在最快时间内积极、主动、公开透明地处理突发事件,否则将会在媒体、民众,尤其是微博时代网民的声音中失去天然的"局内人"身份。  相似文献   

6.
网络公共事务讨论常散布着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归因、情感自由宣泄和群体间利益冲突,与"公共空间"的民主商议相去甚远。为理解国内网络论坛的特征和互动模式,本文基于情感框架理论结合质化内容分析方法考察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新浪图片"账号对"北大雕像戴口罩"事件(简称"戴口罩"事件)的讨论。本文研究了微博讨论中地区冲突、归因等各类话语的具体内容与其所带情感之间的关联,以及讨论中情感表达与其他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本文发现,微博空间更似"减压阀"而非公共空间:微博讨论中情感化批评占主导;情绪会扩散;冲突话语触发愤怒并减少对话。本研究对情感框架理论的建构,对理解中国网络讨论空间,对网络从业人员实践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8.
郑雯  黄荣贵 《新闻大学》2015,(3):101-109
互联网用户存在趋同类聚和同质分类的过程,表现出独有的"在线社群"结构,揭示这一潜在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聚焦微博用户多元化的公共参与行为,对2014年上半年传播范围广泛的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进行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统计建模,从经验上拟合出"公共事务冷漠群体"、"严肃政治关注群体"、"公共安全关注群体"和"高参与度群体"四类在线社群,并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属性与微博用户公共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空间存在较大的群体异质性,但互联网空间的碎片化过程仍然具有一定规律,分化与聚集趋势并存。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相似文献   

9.
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突发公共事件逐步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时,政府与媒体对它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收集了大量关于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如何应付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政府与媒体两者间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文献资料,对政府与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呈现出的关系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以及图书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提出了图书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图书馆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调查了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数字身份各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方式对31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驱动"、"新媒体素养"、"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其中"友谊驱动"是青少年网络参与的主要类型。在数字身份的四个维度中"友谊驱动"和"兴趣驱动"都对"新媒体素养"产生直接显著影响,"友谊驱动"对"网络公共文化"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体素养"和"网络公共文化"之间没有直接作用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清末阅报讲报活动对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以其阅、讲内容的丰富性拓展了公共议题;二是以其发起者身份的多样性扩大了传播者阵营;三是以其所触及民众的广泛性壮大了受众队伍;四是以其空间选择的灵活性拓宽了对话场所;五是以其机构分布的广泛性完善了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借日本公共放送NHK发生信任危机引发日本学界和业界对"公共放送"理念、制度及实践的大讨论的个案,通过对文献脉络的耙梳,自然呈现出作为"理想类型"的日本公共放送事业,其学界和业界在"公共放送"理念的理解上却存在分歧的现实;通过对双方观点和交锋地带的厘清,从中寻找"公共放送"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身份出新闻     
情节、程度完全相似的两个事件,一个发生在籍籍无名的普通人身上,一个发生在知名的公共人物身上,前一个很可能几乎没有人关注,成不了新闻事件,后一个往往能成为万众瞩目、影响巨大的新闻事件。新闻的传播效应,因人物身份而差距巨大。明星名人、公共人物,事实上是重要的新闻因子;不是知名人物,但如果是干部官员,其身份同样引入关注,他们的所言所行很容易成为新闻。与“人”密切相关的新闻,公众无疑会关注新闻当事人的身份和归属,所以我要说:身份出新闻。  相似文献   

15.
安佳 《新闻传播》2023,(12):109-111
公共危机与新闻传播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依赖于新闻媒体,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后如何降低其对社会造成的恐慌效应,达到安抚民众情绪的目的,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相对应调整,重点在于新闻媒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宣导,展示危机事件的本质以及后续影响,减轻民众恐慌,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本文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新闻媒体的处理方式,从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出发,讨论新闻传播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研究方法,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官方话语空间和民间话语空间进行了框架使用的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双重话语之间框架的使用有很大差异。官方话语的报道框架比较平衡,重点突出事件的认定以及积极救援;而民间话语的框架相对松散,其中社会情绪框架占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对民间话语进行主题分析,本研究发现民间话语极为丰富,不但讨论事件本身,还会启动对其它话题的思考。重要的是,网友开始更主动地提供信息、净化民间话语空间中的流言,不断走向成熟,而这必然"倒逼"官方话语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视文艺公共性的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2010年春晚‘广告门’事件"、"2009年电视剧《蜗居》现象"这两大有代表性的电视文艺现象为参照,审视中国电视文艺目前在公共性方面所处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指出:公共舆论、伦理与价值观,以及文化认同三个方面的积极建构,应是中国电视文艺从当下困境中突围、进而充分承担起当代"公共影视空间"职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话语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作为自媒体的微博是通过何种话语建构策略,将个体话语推向网络公共空间,并且形成公众广泛讨论的"微博事件"的。以"罗永浩砸西门子牌电冰箱"事件为案例,运用话语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元话语建构分析方法,探讨罗永浩微博文本的话语特征,及其在推动"微博事件"进入公共话语讨论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认为,从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简称"重大危机事件")爆发的瞬间起,公众对危机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一时间必然会达到空前高度,即呈现出"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特征。本文分析了"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突出表现的三大特性:及时性、充分性、盲目性。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众媒体如果对于公众的这种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充分性处置不当,就有可能使之演变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危害不但得不到妥善解决反而会蔓延和恶化。由此作者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效应"理论。本文还提出,要取得处理重大危机事件的完全胜利,还必须解决事件遗留的隐忧和隐患等"两隐"问题。这是作者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体系,在理论创新上所做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认为,从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简称"重大危机事件")爆发的瞬间起,公众对危机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一时间必然会达到空前高度,即呈现出"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特征。本文分析了"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突出表现的三大特性:及时性、充分性、盲目性。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众媒体如果对于公众的这种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充分性处置不当,就有可能使之演变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危害不但得不到妥善解决反而会蔓延和恶化。由此作者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效应"理论。本文还提出,要取得处理重大危机事件的完全胜利,还必须解决事件遗留的隐忧和隐患等"两隐"问题。这是作者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体系,在理论创新上所做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