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话语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作为自媒体的微博是通过何种话语建构策略,将个体话语推向网络公共空间,并且形成公众广泛讨论的"微博事件"的。以"罗永浩砸西门子牌电冰箱"事件为案例,运用话语及物性分析、互文性分析、元话语建构分析方法,探讨罗永浩微博文本的话语特征,及其在推动"微博事件"进入公共话语讨论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研究方法,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官方话语空间和民间话语空间进行了框架使用的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双重话语之间框架的使用有很大差异。官方话语的报道框架比较平衡,重点突出事件的认定以及积极救援;而民间话语的框架相对松散,其中社会情绪框架占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对民间话语进行主题分析,本研究发现民间话语极为丰富,不但讨论事件本身,还会启动对其它话题的思考。重要的是,网友开始更主动地提供信息、净化民间话语空间中的流言,不断走向成熟,而这必然"倒逼"官方话语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谭天  姚瑶 《东南传播》2016,(6):61-64
学界关于微博是否能成为公共领域的争论一直不断,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与3·15晚会相关的微博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微博空间与公共领域具有相似性与接近性,自由、开放的微博平台为各个主体提供了以框架博弈为特征的讨论场所。其中媒体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普通民众根据自身诉求的不同,无论在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显著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框架设置倾向。其中,愉悦是3·15晚会讨论中的主流情感,普通民众所设置的框架在整个微博舆论环境中具有最高的显著程度,以维权为目的的事实陈述和对3·15晚会表示支持、戏谑、讽刺态度的框架在所有框架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5):51-55
本文以环境传播理论为基本的研究框架,选择了新浪微博为平台的"中国水污染独立调查"案例作为农村环境传播案例的分析对象,通过对其话语的内容分析,考察了农村环境传播的"新社会运动"的微博话语建构特点,探讨微博对于中国农村环境传播的意义以及需要注意的话语倾向。  相似文献   

7.
璩静 《传媒》2013,(2):58-59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网络用户的视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发展愈加迅速.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2年5月份,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3亿,超过半数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亿条微博内容,人均在线时长为60分钟左右. 微博在近年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突发事件都是先被微博用户发到网络上,之后被大范围转发、评论,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但是由于微博信息的把关力度不强,很多假信息也被微博无限放大,扰乱了社会秩序,也使得一些网络受众错误理解了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因此,只有了解微博传播的特点,深入探究微博传播规律,才能正确引导微博舆情.  相似文献   

8.
董朝 《东南传播》2014,(1):104-106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邓晓旭  孙莹 《新闻知识》2012,(2):71-72,75
微博传播方式的便捷得到受众的青睐,其所关注的公共事件更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郭美美事件"可谓其中引起关注度较高的事例。本文透过"郭美美事件"在新浪微博的发展,结合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简要概括并分析微博中舆论监督的平民化、实时性、广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符号融合理论框架下,于新浪微博之上,选取伦敦奥运会刘翔摔倒事件的相关网友讨论文本,通过质性分析,抽离出其中认同建构的特征,发现一个多元混杂的符号交融景观。并提出公共传媒和理性伦理的建构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微博传播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中坚力量,因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样本分析,着重阐述微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此事件关注重点的变化,以及微博对提升公民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7)
网络社区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去政治化"话语表达成为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的隐性因子。本文基于长时段对江西南昌市"象湖事件"事发地及其周边村庄的实地田野调研,将扎根理论与集体座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社会公共事件中当事各方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民众在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中呈现"去政治化"倾向,通过弱者式、悲情式、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规避抗争风险的话语表达路径,由双微平台、QQ搭建起的媒介平台并非民意表达的最佳空间,反而成为加速事态演变、加剧社会风险的"发酵池",并尝试提出泛媒化影响下民众在公共事件中话语表达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3.
韩峰  高红超 《新闻世界》2012,(4):102-103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时代,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传播中,特别是在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过程中,微博作为自由开放的自媒体表达空间,为公共事件的持续发酵提供条件。本文选取微博大V用户对韩国MERS事件的持续报道为个案,探究新浪微博大V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表达及所引发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赵淼  孙亚靖 《东南传播》2012,(12):33-36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与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今传播的一大特征。对于微博构筑的网络公共领域,许多学者已从微博议政、阅听人、传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析与解说。本文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为契机,以"网络315微博投诉——315即将到来之际,新浪财经邀请您参与微博维权活动"为案例,对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微博参与情况这一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6.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7.
朱燕丹  靖鸣 《青年记者》2016,(10):57-62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微博自出现伊始就被认为构成了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公共领域,其看似是公共平台内多元意见表达的具体展示,实则是具有权力关系的网络互动场域.“大V”作为微博空间内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在最大化享有网络分权、网民赋权的前提下,表现出其特有的传播行为.从新媒介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微博“大V”置于具体媒介事件的情境之下,对其影响力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产生于互联网空间,时至今日,短短5年时间里,微博以其先天的优势和魅力,通过140字的微小创意空间,改变了整个信息传播方式,但同时也成为滋生网络舆论暴力的一大温床。本文以2012年3月在新浪微博上轰动一时的"舒淇事件"为例,从微博与其赖以生存的"微"语境的现状入手,对"微"语言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特征、成因及有效制止手段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新闻框架梳理及情感话语分析,考察这两种不同的呈现空间中胡锡进主导下产制的新闻产品及其个人言论在新闻框架、情感话语上的映照关系。研究发现,《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在高频词汇、新闻框架构建及情感话语使用有着较高的相似性;相关新闻议题上的情感话语倾向映射了媒体定位及社会现实图景;《环球时报》社评与胡锡进微博的新闻框架、情感话语差异适应了媒介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