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神秘的宇宙X射线来源的追踪,是现代天文学历史上最动人心的行动,最终牵扯出迄今为止宇宙里发现的最神秘的天体——类星体。  相似文献   

2.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233002,11421303,U1431229,11373024,11233003,11873032,11673020,1170302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刘桂琳教授课题组和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合作者在宽吸收线类星体外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光谱吸收线光变,首次通过大样本统计获得类星体所驱动的高速气体外流的物理性质分布。该成果以  相似文献   

3.
吸积盘是现在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课题,涉及到了天体物理中最基本的问题。本文利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收集到的124个射电类星体(包括55个陡谱射电类星体天体和69个平谱射电类星体天体)的基本数据,特别是黑洞质量和宽线区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射电类星体宽线区光度与黑洞吸积盘的吸积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陡谱射电类星体天体和平谱射电类星体天体的宽线区光度与吸积率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性,表明两类射电类星体的宽线区辐射的光度可能是由于吸积盘辐射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科技月历     
沙肠花月芍奋)j万厅五艺.尽Julg天又学家在一个距离10地球1 0000允年的超新星心脏地带发现了一黔在银河系刀床见过的天体。这个少体被喷射出的星体物质包围着,庄超新星爆炸产生。通过欧洲宇肉充片的xMM牛顿鸡寸线望远镜观察发现,:人这颗蓝色的点状物体发射出来加强X射线每6一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2006,(6):15-15
密苏里州的ST.LOUIS巡天是目前最深度最灵敏的空间探测器,天文学家曾经试着用它揭示了宇宙深处存在异常明亮的X射线源。这些引人注目的X射线源正是超大质量黑洞,而并非其他已经被预言的任何天体。这还算不上是最惊奇的,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结论证明:几乎所有称之为宇宙灯塔的令人炫目的类星体,都仅仅存在于那些最古老的星系中。  相似文献   

6.
《金秋科苑》2010,(21):8-8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参加的一个任务小组于10月17日发现了一个此前未知的X射线天体。公报说,这一X射线天体出现在南天星座之一的半人马座区域。从17日起,它开始逐渐变亮,引起了日本X射线监视装置任务小组的注意,该小组利用设置在国际空间站“希望”号实验舱外部平台的X射线监视装置(MAXI)对这一天体进行了数日观测,并分析了观测数据,随后把这个天体的位置信息向外界通报。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于黑洞——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的了解还极为有限,但是通过运行在太空中的X射线望远镜,科学家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黑洞能量的一些奥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夜幕降临,当我们仰望夜空,满天的繁星在闪烁。实际上,那些能够被肉眼捕捉到的星体,只是浩淼的宇宙中所有天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天体只能依靠仪器的观测才能够被我们发现。这些天体中有恒星、星云、星系等等,它们都在天穹中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在那些暗淡的天体中,有一类天体具有非常神奇的特性,这就是类星体。发现类星体类星体,被认为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类星体中速度较慢的也能够达到光速的六分之一左右)在宇宙的边缘处朝我们退行而去。在飞速离去的过程中,星体内部释放出来惊人的能量,相当于200个星系能量的总和,或20万个太阳的能…  相似文献   

9.
类星体是遥远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不断地吞噬周围的气体,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类星体虽然是奇特的天体,但是并不稀有,现在找到的类星体就足有十几万个。而在众多类星体中,有一个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注意,更有人把它视若珍宝。  相似文献   

10.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揭开了现代物理学序幕的X射线的发现,随后的20多年中与X射线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层出不尽。而一个世纪之后空间天文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02年授予了空间X射线天文的突破,由此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从1962年发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约70个携带天文仪器的空间飞行器(以专用卫星为主)发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随后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黑体辐射谱的精确测量和观测到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此做出了关键贡献。这样在新世纪空间天文的研究就直接产生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对第三个起了重要作用,非常类似20世纪初X射线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以及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除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其他所有的获奖成果都和项目最初的科学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探讨了重大天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中国空间天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天奇 《科学中国人》2011,(5):54-57,2,1
专家档案:张同杰,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张同杰教授长期在一线从事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研究,除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外,同时还担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青年学者(PUCHEP Fellow).  相似文献   

12.
类星体是宇宙中的神秘天体,它们可能诞生于宇宙历史的第一个10亿年中。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观测了三颗最遥远处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十年来,天体物理学家们不仅发现了越来越遥远的星系,观察到了星系剧烈活动的场景,而且还探测到了更多恒星之外的奇特天体,像白矮星、中子星、甚至包括黑洞等等,它们构成了奇异的新天体“动物园”,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所有这些发现不仅有赖于宇宙学理论的深层进展,还归功于X射线天文学的飞速发展。宇宙中的X射线 恒星(包括太阳)会辐射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从波长极短的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经可见光(青、蓝、绿、黄、橙、红)到长波的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辐射,X射线就是其中的一种。 X射…  相似文献   

14.
类星体之争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距离我们最遥远的、最明亮的天体。因其像恒星又不是恒星,所以获得了“类星体”的名称。这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今日科苑》2013,(3):8-8
天文学家发现一些类星体团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天体,光穿越其最宽的部分需时40亿年。 研究者称,当宇宙仅50亿岁时,这一类星体团就开始发光了。该类星体团远大于之前发现的类星体组合,甚至挑战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学原理——认为从大范围来看,宇宙无论从什么角度和位置观察,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研究者认为,根据该原理,宇宙中比较大型的结构——例如类星体团——最长不应超过12亿光年。  相似文献   

16.
《科教文汇》2013,(35):F0004-F0004
卡尔·西格班(瑞典,1886—1978年),因对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与研究,于192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西格班,1886年12月3日出生于瑞典的厄勒布鲁。1906年西格班中学毕业后,进入隆德大学,并于1911年获博士学位。1907—1911年在隆德大学物理研究所担任当时著名的光谱学家里德伯的助教;1920年接任物理学教授;1923年担任乌普沙拉大学物理学教授;1937年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研究所物理部成立,西格班任第一届主任。1938ff起,他入选瑞典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主持物理学奖金的评审工作。  相似文献   

17.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阵列在可见光波段探测到超强类星体喷流信号,是目前观测到的类星体中辐射总功率最大的(至少超出五倍以上),可以认为其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类星体。天文学家将这个异常强大的类星体编号为SDSSJ1106+1939,根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很显然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天体,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其所在星系中的巨大黑洞为该类星体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8.
在宇宙中,最令人困惑的天体莫过于类星体,它的两大谜团:巨大能量和超光速远离。虽然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但都解决不了。下文或许能将它的谜团驱散。  相似文献   

19.
根据日本“日之出”卫星上的X射线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美国科学家对太阳磁场和太阳风的起源有了新发现。他人认为,在太阳风从太阳射向太空的过程中,磁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伦琴于1895年11月发现了X射线,第二年1月公开宣布,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该文对第一本中文译本X射线著作--<通物电光>进行了详细讨论.译文的底本是美国医生莫耳登和电机工程师汉莫尔合著并于1896年出版的<X射线>一书,由傅兰雅与王季烈译成中文,定名为<通物电光>,于1899年在中国出版,其速度之快,可能是当时中国出版译著之最.文中对译本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与原著进行了比较,还介绍了中国人对X射线的早期应用简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