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大庆 《阅读》2009,(7):16-17
因为小儿麻痹症,她从小就“与众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拒绝所有人靠近她。但是,也有例外,邻居家那位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就是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化杨金才赛珍珠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可追溯到她的孩提时代。幼年时她是由乳母王妈照顾的,从她那里赛珍珠学到了无穷的中国文化故事。“这一切在她敏感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好奇和印象。” ̄①无疑这些平凡而片断的中国故事为其日后的创作提供...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创造出一个荒凉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密不可分。幼年失落于家庭,又被家族裹挟着失落于时代,动荡的社会现实最终成全了她,这一切使她形成独特的“失落者”心态,失落感成为她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由此连缀出她的人生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4.
书虫呱呱呱     
《阅读》2007,(5):8-8
而正当多萝茜认真地注视那稻草人的脸儿上画着奇特的色彩时,她吃惊地看见他一只眼睛徐徐地向她眨着。起初,她想她一定弄错了.因为在堪萨斯州的稻草人,没有一个是眨眼的;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词显示出她多方面的才能,表现了她独创的艺术风格。她善于从寂寞凄清的环境中捕捉自已瞬息万变的心灵花絮,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善于通过咏物来制成象征性形象,重视作品整体形象的塑造,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在戏剧创作上的表现同样不同凡响,在分别标志着她两次创作高峰的喜剧作品《太太万岁》和《情场如战场》中,张爱玲尽情的展示出她卓越的喜剧天赋和一贯精妙编制故事的技巧,以轻松为主基调,忠实的实践着她所奉行的“随意,不假思索”的喜剧创造主张。以戏剧入手,将能更全面的了解张爱玲思想的多样化及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7.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在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心     
叶倾城 《阅读》2006,(5):13-14
朋友告诉我:她的外婆老年痴呆了。外婆忘了外公。忘了她从小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们.只记得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脸上都会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  相似文献   

9.
夏莉莉 《阅读》2013,(12):38-39
最近,玲玲在学校学了一个新句型“I’dlike…”。她发现这个句型和以前学过的句型“Ilike…”相似,但她不知道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陆文婷  朱龙贵 《阅读》2006,(7):53-53
最可气的是,一次我跟同学在邻居家门口玩得起劲,捉迷藏、猜谜语……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一条狗,把她吓坏了,脚下一滑。跌了下来。尽管小花狗没有咬她,她还是“哇哇”大哭起来。过路人看到她哭了,又见我人高马大、神色慌张的样子,误以为我干的,指责道:“你都这么大的人了,还欺负小孩子,羞不羞啊?”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二十年来创作成果丰硕。融入自然,贴近民间,又多用童年视角和情调模式,使她的众多作品具有了诗的意韵和晨曦般的温情。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表现出来的大悲痛和大慈爱,标志着她的创作向着深刻和厚重嬗变。  相似文献   

12.
情牵鸟儿     
苏子 《阅读》2006,(11):18-19
《灰椋鸟》的作徐秀娟你也许并不太熟悉,但是你是否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呢?“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相似文献   

13.
有吉佐和子是日本当代名女作家。她的学创作始终直面社会现实,就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诸如种族歧视问题、反战问题、老人问题、公害问题等等,进行大胆的揭露和评析。她的社会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社会问题系列小说的开篇《非色》,深刻地揭示出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和世界性,被认为是日本当代女性学的典范。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深厚的传统艺术的底蕴,充分体现了女性学特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李慧 《阅读》2006,(2):6-8
1900年10月5日,福建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出生了一个取名为谢婉莹的小女孩。童年在海边的生活经历,使她拥有了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爱心。长大后,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以清新、隽永的字,抒写着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爱,成为人们心中善与美的象征。她,就是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我国第一代儿童学作家、翻译家。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冰心奶奶始终保持着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拳拳之心,因为她坚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编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月16日,一位女青年坐客央视“小崔说事”栏目,介绍她为了使牙膏盒内的牙膏尽可能地作到膏尽其用的故事。她在牙膏盒外加套了一个矩形方框,当方框徐徐往上推动,盒内牙膏可以全部挤出而不会有残留,为此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引起了数十家牙膏生产厂家的浓厚兴趣。为了方便记事和记录电话号码,一个日本人在电话机旁打了一个用于插笔的小孔而获日本发明专利和一笔不菲的专利金。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文学观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学观主要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阐发的,也部分地体现在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和对经典作品解读的言论中。王安忆的文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情感、人物、故事、语言、形式、作家的生活体验、女性文学、文学批评方法等诸多方面。她的文学观既有对传统文学观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文学观的突破与颠覆,有她对自己体认的文学理念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18.
书·我·奶奶     
韩青辰 《阅读》2006,(5):4-5
我对书的好感是天生的。 记得我小时候,冬天的夜晚,我和奶奶挤在一张床上,奶奶常常把她缠过的小脚靠在我怀里,让我给她暖脚。只要我看书,奶奶就蹬我,怪我浪费灯油,还劝我说:“女孩子嘛,读那么多书干吗?!”  相似文献   

19.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前提,在于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于中国并构建和谐社会的合法性,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藏的深刻内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这一合法性的认同,体现为三大要素:一是她的执政理念,二是她的制度性安排,三是她的绩效的反作用力。生态经济是和谐社会的一种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散文反映出的存在主义的实存状态观,即人的存在在本源性意义上的虚无,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根本性的荒诞、焦虑、孤独和绝望,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存在体验。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意识存在于张爱玲作品中的原因,首先在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其次从张爱玲个人经历的角度来分析,要归因于她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