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相似文献   

3.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这篇文章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标教材都被选入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从宏观角度分析作者情感,最小的单位也只是到句子分析为止。其实作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先生是将情感倾注入于每一个文字。而在现代文中,教师常常忽略看似不起眼的虚词,本文将重点从虚词出发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知道作者在运用虚词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4.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篇目.说其传统,一则因其在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时间较久,二则因其传承着一种鲁迅式文人士子的文风、文骨、文气;论其经典不仅因其是最具鲁迅式抒情风格的代表篇目,更因其强大的时空穿越力,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与前瞻性.其中,除了有鲁迅对爱国青年刘和珍的悲伤、哀痛、惋惜、敬佩之情外,还寄托着鲁迅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5.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经典篇目。说其传统,一则因其在中学教材中存在的时间较久,二则因其传承着一种鲁迅式文人士子的文风、丈骨、文气;论其经典不仅因其是最具鲁迅式抒情风格的代表篇目,更因其强大的时空穿越力,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与前瞻性。其中,除了有鲁迅对爱国青年刘和珍的悲伤、哀痛、惋惜、敬佩之情外,还寄托着鲁迅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代青年的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6.
童志国 《学语文》2023,(4):88-90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由于先生在文中寄寓的情感较为复杂,再加上鲁迅式独特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手法,所以该名篇一直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若能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还原等路径,梳理出鲁迅在文中曲折强烈的情感变化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读懂文本、读懂鲁迅,并掌握通过言语形式解读文本内涵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案头有上世纪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现将鲁迅作品在这三套教材中的选用情况介绍如下:第一套即1990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10篇,计有《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药》《论‘费  相似文献   

8.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既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9.
在两节语课上,学生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药》两篇章时,发现了先生的两处“败笔”,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若不是教师善于引导,险些成了学生的定论。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是“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青年而写的文章。文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文字问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正是在这种“出离愤怒”的情感澎湃中,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抄录了柔石的狱中书信,信的署名不是柔石,也不是赵平福或赵平复,而是“赵少雄”。“赵少雄”是谁?课文没有注解。其实,“赵少雄”就是柔石,准确地说,是柔石此时的化名。陆方在《上海英烈传》第二卷里详细地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来到汉口路东方旅社31号房间,出席党内一部分同志反对王明的秘密集会。不幸,他和林育南,以及‘左联’作家胡也频、殷夫、冯铿等与会同志遭到租界巡捕房逮捕。被捕时,柔石化名赵少雄,声称是北新书局的编辑,他被巡捕押着去北新书局对证。”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似文献   

12.
傅建飞 《语文天地》2014,(10):20-21
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习本文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记念刘和珍君》并不仅仅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它里面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矛盾和反抗绝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刘跃 《现代语文》2006,(12):26-26
普通高中课程必修五第三单元选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作为一篇纪念性文章,该文记叙部分并不多,重在议论和抒情。文章以抒隋为主线,作者一会儿“觉得悲哀”,一会儿“出离愤怒”,情感如汹涌波涛,文如万斛泉源。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理清文章思路,最大限度地读懂文章蕴涵的丰富信息,把握文章的精髓,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样寻找一个最为有效的突破口,以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能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是我们指导阅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的作品《风筝》,此消息一出立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是否应删减鲁迅文章的争议。一些教材编辑、出版方和受访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时代性太强,晦涩难懂,过于深刻和沉重,所以要“去鲁”。笔者认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就永不会过时。下面结合笔者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说明学生是可以亲近鲁迅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并能从中获得不小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一、案例背景 高二年级语文课文的第三、第四单元是现代文阅读教学,根据课标要求,现代文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力图使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基于这个总目标,根据这两个单元作品难度的总体情况的把握,经过具体分析了每篇文章的重难点之后,笔者决定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范例,探讨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熊军 《学语文》2009,(4):31-32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杂文中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品,评论很多,但有些评论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有再说说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9.
林云妹 《教学随笔》2014,(6):154+136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情感呈现为冷热交错的状态,表现为文本语言独具特色:言语的逻辑矛盾贯穿全文;转折句式和反问句式大量使用;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