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文学论,就人物论,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70年了,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愤怒激烈、嫉恶如仇、是“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  相似文献   

2.
伴着淡淡的墨香,我轻轻打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很快就融入到了那奇妙的文学世界中……  相似文献   

3.
谈谈鲁迅     
不要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本来是学自然科学的,先后学过机械、开矿和医学。1906年立志提倡文艺运动以后,他也没有放弃自然科学,他在中等学校教过生理和化学,他的杂文中常常提到自然科学问题。到1930年,鲁迅还翻译了日本学者刈米达夫的生药学著作《药用植物》,他还打算翻译卷帙繁浩的科普名著《昆虫记》呢。有一次,一处学校请鲁迅去讲文学,鲁迅说:“诸君的所以来邀我,大约是因为我曾经做过几篇小说,是文学家,要从我这里听文学。其实我并不是的,并不懂什么。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  相似文献   

4.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匠,鲁迅对于中.国20世纪的文学、文化与学术发展的贡献是无疑的.1937年陈独秀曾经在<我对于鲁迅的认识>中说过:"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这是切中肯綮的.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时,我就历史上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当代意义、及如何开拓鲁迅研究等问题,谈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一生酷爱美术,积极倡导美术运动,扶持艺术青年,这些与其文学创作的实践构成了相互阐释、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文本封面,作为文学文本的视觉表征,是鲁迅在文学与美术之间的互文性沟通交融的集中体现。纵观鲁迅文学文本的封面,色彩由浓到淡、图案由繁到简、字形由方到圆、留白由寡到多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恰恰吻合了鲁迅在视觉艺术上的美学追求和文学表达上思想情感演进的流变轨迹,由激情到平淡、由绚烂归沉寂、由愤激苦闷到决绝温馨再至通达自信,从而彰显出鲁迅的文学品质和美学趣味之间暗合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8.
据《文艺报》1月 6日报道 ,作家王蒙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记时评析当前对鲁迅的三种态度。王蒙说 ,现在文坛思想确实很活跃。鲁迅是一个重要的文学遣产 ,应该更好地研究、继承、弘扬。但多年来也附加了许多非鲁迅的遮蔽。我从里面看到几种观点 ,而这几种观点实际上本质是一致的。第一种是把鲁迅说成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学的例外 ,用鲁迅的伟大来论证上至政府下至草民的卑劣。第二种是近百年来中国人 ,包括鲁迅 ,都不灵 ,只有外国人行。第三种就是一有点对鲁迅的议论就积极捍卫 ,不允许有任何正常的学术上的争论。我看这几种表现形式看上去不同 …  相似文献   

9.
一件小事     
1927年到1931年间,我在杭州教书,寒暑假中得空,就到上海去看望鲁迅先生。1929年8月底,我又到了上海。这时候鲁迅先生住在横滨路景云里。28日那一天,因为鲁迅先生约我晚上去吃便饭,所以我是单人去的。我到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0.
鲁迅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许多人印象中,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11.
常昕到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不但中国的,还有外国的)说,中国当代少有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家,鲁迅的优秀传统在当代缺少继承者。似乎也是实情。但为什么会如此?缺少科学训练是不是一个原因呢?鲁迅在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中就告诫他们不要专看文学书,也要注意科学知识的修养。他说,一般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认为,搞文学创作的人,要有起码的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就被具有激进民主思想的欧洲浪漫主义所吸引。这种激进的民主思想与浪漫主义精神首先表现为对旧世界和旧传统的叛逆和反抗。所以鲁迅竭力推崇“立意在反抗”的西欧十九世纪初叶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宣传介绍他们那种狂风怒涛般的反叛精神,以推翻封建偶象和“铁屋子“;希望“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以振兴中华,“屹然独见于天下”①。正如他后来回忆说:“先前,旧社会的腐败,我是觉到了的,我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②。这是鲁迅早期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根本原因——对旧  相似文献   

14.
小说创作是鲁迅前期文学活动的主要方面。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成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世界大师之一。他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一、现实主义创作意图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创作小说。他创作小说的意图首先是为了改良人生,改良社会。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本刊第一期的“热点关注”栏上,我注意到了杨成学长关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感叹———《又是一年伤心时》。几经思索,我认为杨成学长的看法过于偏激或者说太悲观了。首先,我们不能光凭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否定中国作家、中国文学的成就。的确,中国有过鲁迅、老舍,他们的水平是够世界级了。但他们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仅仅是因为鲁迅那时“中华民国”对外渠道不畅或是老舍的过早离世。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文学是与众不同的。就汉字本身,英文根本就无力将中国文学的韵味翻译出。即便翻过去,那也只不过是原文的九牛一毛…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外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学大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Ade,是德语"再见"的意思,鲁迅先生并没有学习德语,可为什么在这里不  相似文献   

17.
一比较文学在我国大体上是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之间开始的。严复、林纾、梁启超、王国维、苏曼殊、鲁迅等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先驱,他们在本世纪初就对西方文化有所介绍,并对中西文化作过一些零星的比较,例如鲁迅在一九○七年就写了《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等著名的论文,茅盾曾说过:“《摩罗诗力说》,象普罗米修斯偷天火给人类一样,给当时的中国知识界运输了革命的精神食粮。”鲁迅在这篇名著中说:“求新声于异邦……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对我国接受西方文学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三十年代,我国学者就有意识地对中西方文学进  相似文献   

18.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19.
和许多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一样,我对文学的接触最早只是由于兴趣。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炮火连天,生活动荡,朝不虑夕。我一面为每个学期的学费无着而愁苦,同时又如饥似渴地找文学作品来读,从巴金、冰心到鲁迅、郁达夫。开始是读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后来延伸到唐诗、宋词、以及许多古典作品。文学使我暂忘外界的烦忧,也使我的内心更为丰富,文学使我更为切近现实和历史的焦虑,它催我早熟。  相似文献   

20.
鲁迅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百是总的来说,嬉笑者少,怒骂者居多。国人自古就善于总结归纳,便冠以鲁迅的批评艺术以“鲁骂”之美名。小学初中时遇到鲁迅的文章,概念里始终是枯燥的课文,大约到了高中,鲁迅的小说开始像磁石一样吸引我。我开始阅读鲁迅、学习鲁迅、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