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的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之所以写出这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笔调奇逸,风格健朗的好词来,完全是情感积聚的瞬间反映。苏轼,苏辙深厚的手足情不能不令人感动。苏轼,苏辙两人嘉佑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同榜进士,一时名噪京师,并受  相似文献   

2.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相似文献   

3.
付燕 《青海教育》2009,(12):39-39
一、文章解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睛圆缺中阐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4.
提起苏轼,人们就自然想起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等作品,这些词气势豪迈奔放,感情激昂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但苏轼的词中也有情致婉约的作品,如悼亡妻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的妻子王弗是个性情温顺的人,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对苏轼察言、知人帮助很大。她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二十七岁却不幸去世,葬于四川眉州。现在我们读这首词,依然能感受…  相似文献   

5.
水调歌头①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③,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④,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⑤【注释】 ①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②丙辰:北宋熙宁九年(1076)。子由是苏轼的弟弟。③琼楼玉宇是天上的神仙住的房子。④绮户:绣户。⑤婵娟:美丽的月光,代表月亮。【简析】 这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是…  相似文献   

6.
李秀娥 《现代语文》2007,(4):117-117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所作的一首浪漫主义咏月词。作时为密州太守,政治处境的失意和与其弟苏辙的别离,使作中秋对月,顿生伤感之情,但生性豪放,胸襟豁达的词人并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由问月到赏月,从天上到人间,流露出了作超然达观的思想,抒发了对人生无限的热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到山东密州任知州之前,曾在杭州任通判。三年任期满后,便向朝廷请求调北方任职。其目的有二:首先,是希望能在抗辽前线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立功边关。这在前文所述的壮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其二,就是想借机与分别多年的爱弟见面。因为此时的苏子由正好在山东济南任掌书记。熙宁四年,也就是写《水调歌头·中秋》词的前五年,苏轼与子由在颍州分别。  相似文献   

8.
曾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7-108,111
苏轼初次外放到杭州所作的36首词,多处使用典故,且典故遍布经、史、子、集。从典故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苏轼外表洒脱而心系百姓,并且已经开始由朝廷走向民间;从用典技巧来看,词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用典手法,这无疑体现了苏轼娴熟的典故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二、检查预习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2)上阕写什么?(3)下阕写什么?(4)词采…  相似文献   

10.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历代词人和诗人在写中秋词或怀乡诗时都无不是怀着浓浓的乡愁.苏轼这里的几首中秋词写作背景不尽相同,但,都无不是怀着乡愁在寻找他的精神家园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苏轼的四首中秋词的解读 ,发现苏轼被迫走出“美好”的现实生活后 ,经过炼狱般的苦难 ,怀着执着的挥散不去的浓浓的乡愁 ,最终找到了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数遭贬谪,其思想亦随宦海沉浮而变化,并在其词作中流露出来。从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两首中秋词中可以窥见其心理发展的轨迹:由对功名的向往到视功名如身外之物,由对外在的追求转向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一首中秋词,历来腾播人口,撼人心魄。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李冶《敬斋古今注》卷八云:“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异清  相似文献   

14.
<正>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这首词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当时词人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离杭赴京时写下这首词送给参寥。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由  相似文献   

15.
<正> 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杰作,也一向被认为是苏轼词作中的代表性篇章。对于这首词的注解和赏析,古今学者著述甚多,而且不乏真知灼见;所以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本文拟由这首词所引起的关于苏词的两个重要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初读此词,便被它的文采笔力所震撼,被它的思想感情所吸引。有人说:“悲愤出诗人。”此词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任密州太守时写的,当时作者41岁。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偏远的密州当地方官,郁郁不得志,心情很抑郁。同时,与感情很深的弟弟(子由)已七年不见,心  相似文献   

17.
提起苏轼的中秋诗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向来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5课。)【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词篇。对于这首不同寻常的词作 ,人们似乎早有定论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的。教学参考书上如是说 ,我以前在读书时老师也这样对我们说 :词的上片是望月问天 ,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是对月怀人 ,抒写离合之情。对此说法 ,我总觉得有点似懂未懂的味道 ,对文中有些词句的理解 ,则更为模糊。而今作为老师的我 ,若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 ,学生是否也会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呢 ?为此 ,本人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愿与方家商榷。词的小序部分写道“丙辰中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其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