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是怎样从历史人物逐步演变为不朽的艺术形象呢?陈翔华先生的三十万字巨著《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作了非常细致、深透的研究;材料丰富,论述翔实,提要钩玄,几乎达到了“不许旁人赘一词”的地步。但也不可讳言,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单一,陈先生仅仅着眼于从历史、民间传说、说唱、戏曲到小说的各种诸葛亮,即诸葛亮形象的内部研究。但象诸葛亮这样一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是怎样从历史人物逐步演变为不朽的艺术形象呢?陈翔华先生的三十万字巨著《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作了非常细致、深透的研究;材料丰富,论述翔实,提要钩玄,几乎达到了“不许旁人赘一词”的地步。但也不可讳言,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单一,陈先生仅仅着眼于从历史、民间传说、说唱、戏曲到小说的各种诸葛亮,即诸葛亮形象的内部研究。但象诸葛亮这样一个对于我们民族生活影响深远的艺术典型,仅仅局限于内部研究,我认为是不够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历史含义。这种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不但和今日的教育一词的内涵不同,而且,它自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对于这样的一件具有科学意义的学术问题,未见有系统详尽地论述过。因此,在我国教育界,一提古代教育二字,大都仿照《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解说,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好象历史上没有第二种含义。至于这些解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哪个时代人们的认识?在它以前还有什么其它  相似文献   

4.
“惰”乃“懒、懈怠”也.惰性是人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性和性情习惯.自从有了“惰”字之后,它一般地都用在人──这个万物之灵的身上,用来表示人的行为特性.然而惰字用在无生命物体乃至万物身上,从物理的角度看也不能说是用词不当,因为任何物体在运动性质上都能体现它的惰性,都有惰的不可磨灭的踪影.翻开英汉词典,惰性一词是用inertia表示的,而惯性一词也是用inertia表示的,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词多义,然而用在描绘物体的运动性质上其涵义是相同的.把惰性借喻到无生命领域、对无生命物体的性质给予活生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武装力量,赤卫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学研究对于“赤卫队”一词中“赤”字的含义,没有明确的解释.有人把它与“红军”的“红”的意思相混淆.本文从“赤”的义项出发,结合相关文献中出现的“赤卫队”一词,对“赤卫队”中的“赤”进行考察以确定其含义.此外,对于“赤卫队”用“赤”而“红军”用“红”这一语言现象出现的原因,本文也做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其”字在上古时期,含义颇多,用法较广.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代词,也可以用作副词、连词或助词.另外,还能作为词素,构成新词.因此,它的含义不易为人们所理解,用法也难于掌握.所以曾有人怀疑过它的词性不稳定,类别难归属.关于“其”字的用法,前人和现代的语法学者都有过不少论述,本文不打算作全面的探讨,只就其中较有争论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能否充当主语的问题在现代出版的不少语法著作里,一般都认为,古代汉语作为代词的“其”字,只能充当领格定语,不能作为主语.这好象已是公认的定论.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说到:“‘其’字专作表领属的加语用”,“就句子里的功能说,‘之’和‘其’各有限制,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能作句的主语”.又如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汉语史论文集》,刘景农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历史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关于该课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方法,曾有木少学者作过探讨,但至今仍见仁见智。近十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也编写过这方面的教材、教参,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供方家批评。一、历史典籍与历史要籍“历史”是一个后起的词,古人单称“史”,本义是指用又字记事的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右”即在手,“中”是“册”(简策)的简写,意思是执简记事为“史”。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史官修史制度起源很早…  相似文献   

8.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北宋末期词人。前人或称其人为“词中老杜”,或誉其词可“冠冕词林”。这种评价虽有溢美,但他在艺术方面,堪称北宋婉派之集大成者。清真的语言、描写、音律方面的功夫,深为前人所赞赏。陈振孙评他下字运意“多用唐人诗(隐木)括入律,混然天成”;王国维说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又云读清真词“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可惜前人对清真词的结构艺术,则较少全面论及。其实,清真在词的结构上独运匠心,惨淡经营,造诣很高。本文试就清真词的长调结构艺术略陈鄙陋之见,以就教于时贤。  相似文献   

9.
"史"一词,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过三千年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史"的字形有"史"和"(中又)"两种,含义主要有史官、史籍、史事、史学四项。现今人们常将"历史"二字联用,而"历史"作为一词,所知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主"博览书传历史",此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强,用语严谨、准确的科学。因此,数学命题中的每一字、词都有它特别确定的含义,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中的字、词意义教学,做到“咬文嚼字”、“逐字推敲”,让学生把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弄清、想透,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注意命题中相近词的含义,如:“正整数”与“自然  相似文献   

11.
<正> 诗亡词兴,然而对于诗词的分疆,恐怕大多数古人都只能从感性上去直观领悟、甄别,很少有人在理论上提出有分析的见解。这一任务,终由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词人兼词论家况周颐来承担了。他提出“词心”一说,从艺术角度具体观照了婉约词的心境描述与意象显现,揭示了婉约词的本质特征,比之常州词派后劲周济只从尊体出发而牵强提出的“诗有史,词亦有史”具有着更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莫”字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词,本文从词性研究的角度,论述了“莫”字在古汉语中作否定性元定指代词及否定副词的一些应用情况,阐明了“莫”字在不的句式中所具有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13.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14.
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加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类型。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1980年第11期刊登了《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部分插图介绍》一文,这给中学历史教学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中关于“布币”的“布”字的解释似欠全面,对新的研究成果也注意不够。关于“蚁鼻钱”上的“(?)”字及“郢爱”之“爰”字的介绍,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也应作重新考释。对此,本人有些不成熟的看法,愿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参考。一、关于“布币”关于古代货币中“布币”的“布”字解释,前人  相似文献   

16.
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卷七(《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中肯定:“晋时后讳甚严。”同书卷八《晋讳例》中又说:“东晋后讳比历代特多。”陈先生曾举例来证明其结论: 一是举《晋书·后妃传》:“成恭杜皇后讳陵阳”为例:“成恭杜皇后讳陵阳,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若以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之例例之,则‘阳’字不生疑义。然晋时后讳甚严,陵阳既因讳而改,则是否改一字即为满足,须待有其它之证明。”因而,陈先生肯定“阳”为误衍之字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教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陈邦炎先生合撰的《清词名家论集》(下简称《论集》)于1996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出版了。《论集》是叶教授1993年接受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关于词学主题研究计划中的“清名家词研究”的委托,邀请陈先生合作完成的。全书由8篇文稿和冠之于书首的“叶序”、书尾的“陈叙”构成。文稿大体依时间先后为次第:《评女词人徐灿及其拙政园词》(陈邦炎)、《评介陈维崧及其词论词作》(陈)、《谈淅西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叶嘉莹)、《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  相似文献   

18.
人类发展至今已有60余万年的历史。从孔子删订的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春秋》算起,我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史学史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古往今来,却有许多不同的讲法。在我国古代,“史”最初的含义是史官,是人,而非历史或史书。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欧最早的“史”字即希腊文的“Historia”,其初义为“真理的寻求”,所指的就是史书。其实,“历史”这个词含有两个意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是绝对的和不变的,不管人们对它怎样看法和想法,它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9.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印度早期佛教如何对待种姓制度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著作里,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论很少,而且也未能作出深入、明确的分析。就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代表著作来看,V.A.斯密司的《早期印度史》对佛教几乎无所论述;《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关于早期佛教时代的两个专章也未论及佛教政治思想。再就印度本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代表著作来看,《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有一节专论佛教教义,组织与早期发展史,而关于佛教对待种姓制的态度,则只是简单地说“婆罗门之对优越种姓地位的要求遭到了反对,但是种姓制却因刹帝利是高于婆罗门的种姓的教条而暗暗地被认可了”;R.C.马占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也只是说佛教“反对婆罗门所僭占的优越地位”。他们也说明了一些历史事实,但是由于没有联系到当时历史条件与阶级矛盾特点来进行分析,所以没有能充分阐明佛教种姓制度观的真相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