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数字     
《江苏教育》2007,(1):62-62
由南开大学学生开展的一项《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历史人物偏好程度最高。71.5%的受访者从历史剧中获得历史知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于历史教科书和教师),44%的被调查者认为历史教科书并不理想——只有1.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历史教育“很成功”。八成以上的中学生受访者则明确表示。自己将来不会选择历史或相关专业。但是调查也显示,八成以上的被访者承认当今社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教育被大众误解。  相似文献   

4.
柯林武德(R.G.Colingwood,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所谓的“历史重演”论,是“历史是过去经验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重演”。他强调“历史是思想史”,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对象。历史事件是人思想的产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必须首先了解人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历史。只有“思想”能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演。他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历史学家重演古人的思想时,要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必须把过去、现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一直成为中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然而,历史教育的成效却令我们汗颜。据200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通过对北京、上海、深圳等若干重点城市14—28岁的“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对历史知识“两高一低”(即高兴趣度、高重视度、低认知度)现象较为普遍;调查问卷以初中历史课本为基本知识范围,但仅有1.5%的青少年及格。  相似文献   

6.
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教论坛》2007,(3S):37-37
和震在《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学应该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谁来教/学”以及“为什么教/学”等最基本问题做出理性反映和概括。对这些基本问题独特而系统的回答.可以构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基本体系。作者认为.如果说教育内容的性质决定教育方式和方法.那么工作知识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即“怎么教/学”)的特性。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即“谁来教/学”)的特性,也是影响职业教育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7.
在《怎样确定和复习主干知识》(载《历史学习》2009年7、8期)一文中,笔者向同学们介绍了三种历史复习方法,即知识要素复习法、专题复习法、视角变换复习法。在本文中,笔者要向大家介绍(推荐)的是历史材料、历史观念(观点)、历史主干知识相互搭配有机结合的历史复习方法,简称“三结合”历史复习法。  相似文献   

8.
朱煜 《历史教学问题》2007,(5):91-94,48
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历史意识”已经成为公众讨论过去的一个中心范畴,也成为历史教学法的一个关键概念。所谓“历史意识”,通俗地说,就是指思维主体了解自身所认知的过去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概念是什么。历史意识之所以称为“意识”,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与人们理性思考有关的对象。举凡口述家史、笔记小说、电视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历史意识,但是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应该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从本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历史教育学,与历史教学法相比,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在于学科内涵的拓展,是教育科学属下的历史教育理论形态。它以历史教育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综合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建构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需运用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学以及系统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哲学方法是基础,教育学原理为核心,着重展现历史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历史教育学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1)研究“为什么教和学”;(2)研究教和学什么”;(3)研究“怎样教和学”;(4)研究“由什么人教”。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课程,师范院校的历史系科,可开设一门《历史教育学概论》必修课程,同时有选择地开设几门选修课,如“历史教材研究”、“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估”等。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历史知识,不同的历史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在我们看来,这种认识将直接决定一位历史教师的历史教育观,比如,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取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方法,实际上就受该历史教师如何认识“历史知识”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历史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第一章”中,  相似文献   

11.
刘淑珍 《考试周刊》2011,(85):179-179
历史是什么?它是过去的岁月,过去的人类活动。既然过去了,人类为何不让它像落花流水般逝去呢?我们苦苦追寻的缘由是什么呢?我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研究历史是引导人们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这就是学史的真谛。可是在当前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走人了误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更不知道如何学好历史。  相似文献   

12.
徐桂学 《成才之路》2010,(20):64-64
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毛经文 《教育家》2004,(7):50-52
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史学界目前还在争论不休,主要有三个中心观点:一是以学科的知识系统为中心,二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三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应该说三者观点都有自己合理性的一面,也都有自己的不足。前两者的观点过分看重“知”的质量(传承性)而忽视“识”的价  相似文献   

14.
唐明生 《课外阅读》2011,(12):257-257
平时的考试中,总是不经意的发现,政治考试的平均分就是比历史高。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同事道出奥秘:历史知识是繁芜而又细致的,是什么就是什么,绝不能“牵强附会”,史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你弄错了就是错了。想像政治一样“自圆其说”是不可能的。相较于政治,就没什么优势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政治好考些,而是比较两种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必须要求有系统杂实的基础知识,否则再多的“能力”可能被消磨至泯然众人矣。如今,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进行。但是,我认为他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我们到底该如何权衡考试与学生能力的平衡点,是摆在每一位历史老师面前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生学习历史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编者寄语     
本刊组织的关于“中学历史教材应如何编写”的讨论,从今年第1期更名为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的讨论。实际上,现在讨论教材编写问题一定会涉及课程标准。目前国家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各种版本的新教材较之过去都更加贴近创新教育的要求,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本刊组织的讨论从一开始就限制在“学术范围”、“建设性意见”,就是因为大家在教育理念、课改方向上没有歧义,那么,进一步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编好中学历史课本,各方面就有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16.
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是根据教材知识(“订单”)要求,储备和添进历史知识(“进货”)的,故有人说“教材的长度就是历史教师知识的宽度”。我认为这并无贬损之意,也不是有意在讥讽历史教师的不思进取。它恰恰反映了历史教师在知识更新上远远落后于时代和历史课程改革要求的现实。譬如罗马史,由于较长时间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缺席”,导致历史教师对此内容极不熟悉。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成为今天的治国方略,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把握“德”与促进“德”,笔仅就历史教育谈了自己的观点,强调抓好历史教育,促进民族道德素质提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历史插图具有直观、立体、形象的教育作用。如能正确使用,则对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大帮助,如果使用有失允当甚至是误用,则不仅无助于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而且还会误人子弟,起相反的作用。本文拟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2002年审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第35页“西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中所插一幅《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的使用有失允当问题作一辩证,并求教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办博,有效办刊,刊博互动,服务教育”,本刊编辑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上设立了“定期研讨”栏目,开辟了以“高考(中考)临考:历史如何有效备考?”为主题的讨论区,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讨论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方方面面,是教师们指导学生备考的经验总结、智慧展现。经过对参与讨论的博客文字和电子稿件的整理,现将精华选登在这里,期望与广大面临高考(中考)的师生共享成果,相互借鉴,以促进备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取得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20.
探寻:“内在理路”的取径 历史是什么?——落定的尘埃、千年的叹息,抑或思古之幽情?不管对历史如何定义,历史关乎人类的过去,人类的历史就是过去的人生,是我们先人经历的喜怒哀乐,离合聚散,成败兴亡(许倬云)。问题在于,历史发生在过去,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属于“遥远”的过去,来自“陌生”的世界,显然与我们,尤其是年轻的学子已有的、日常的“认知”和“经验”相去甚远,甚至“渺不可及”。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在“贫乏”的历史记忆中沟通、接榫,最终建构历史图景的巍峨大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