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是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首充满爱国思想和民族感情的诗。诗题的“云间”,是松江古称,作者的家乡。清颀治四年(1647年),他在这里被捕。首联先说自己的遭遇。1644年崇祯在煤山自杀,从1645年到作者被捕的三年中,他一直为国事流亡于湘、鄂一带,何曾料到今天竟成了囚  相似文献   

2.
无限河山泪     
白拂 《初中生》2018,(4):22-23
夏完淳,南明抗清将领、诗人.14岁起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被捕后不屈被杀.所作诗赋,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悲歌慷慨,《南冠草》是其中之一. 明末,清军入关,如潮水般肆虐在无主的中原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击,血战未休.《南冠草》的作者夏完淳于南方辗转抗敌,不幸为清兵俘获,英勇就义.《南冠草》写于狱中,是他的绝命诗. 那年,他17岁. 史册寥寥几笔,称他为彪炳一代的民族英雄,便为所有的爱恨情仇画下了句点.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他出身书香门第,打小便比别家孩子聪慧,又得父亲夏允彝的悉心教导.史册载,夏完淳素有“神童”之称,“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年仅九岁便写出了广为流传的《代乳集》.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理清楚忠贞人士黄毓祺的抗清行迹,澄清其初次起义地、再次起义时间、被捕原因、策动钱谦益抗清等抗清事迹史实。  相似文献   

4.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时,灵旗空际看。作者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淞江县)人。5岁知书史,9岁著诗赋文集《代乳集》(已失传),14岁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起兵抗清。失败后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被清统治者逮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  相似文献   

5.
顺治八年(1651),云间词人蒋平阶师弟等人隐居嘉兴时进行了一次词的唱和活动。这次唱和词作结集为《支机集》,寄寓了反清复明、回到自己家乡的愿望。《支机集》的词风沿袭"花间"一路,完全走向了复古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夏完淳 ,生于明崇祯四年 (公元 16 31年 ) ,卒于清顺治四年 (公元 16 4 7年 ) ,初名复 ,后改为完淳 ,字存古 ,号小隐 ,又号灵胥 ,也称玉樊 ,松江 (今上海市松江 )人。夏完淳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令后人无法企及的传奇式人物。他是明末的抗清将领 ,十四岁束发从军 ,跟随父亲和老师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在父师先后失败皆沉水殉难后 ,他统领江左少年继续战斗 ,直到失败被捕在南京“授命”。他以年仅十六岁的生命壮烈殉国 ,其英名业绩自当千秋万世 ,永垂青史。夏完淳也是明末的少年诗人 ,他天资聪颖 ,生而早慧 ,“五岁知五经 ,九岁善词赋古文” ,…  相似文献   

7.
<正>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1637)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浙江余姚人,明宋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父亲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而被杀害。黄宗羲在年青时就参加了反对阉党的斗争,明崇祯即位后清除阉党,他十九岁,入京讼父冤,就袖出铁锥刺伤陷害他父亲的仇人阉党许显纯。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和东林子弟一百四十人出《南都防乱公揭》,反对阉党遗孽阮大铖,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亡以后,清兵南下,他在家乡组织义军“世忠营”进行抗清,曾任浙东鲁王的兵部职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职。清顺治六年(1649年)他奉  相似文献   

9.
云间,乃松江之古称。云间派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个地域性、家族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文学流派。刘勇刚的专著《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2月版)对云间派文学的理论与创作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论述过程中既注重对流派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0.
孙临为明末桐城名士,与方以智、钱澄之投身抗清事业,不屈而死,是桐城人文精神的杰出代表。孙临生平事迹颇多敷演成分,尤是其死难的具体情形,因涉及杨文骢、葛嫩等,更是扑朔迷离,须进一步考辨。分析史料,孙临死难时间为1646年;杨文骢、孙临未曾向清军统帅多铎求降,而是拒绝了多铎的劝降,不屈而死;名妓葛嫩早在孙临"举义云间"时就已殒命,《板桥杂记》所载孙、葛"同殉说"不合事实。  相似文献   

11.
(一)被捕人数:“五四”运动爆发当天被捕的人数,当时的报界未能报道出确切的数字,5月5日北京《晨报》称10人,天津《益世报》称19人,上海《民国日报》称20余人。北京学生“五四”当天发给上海《申报》馆等团体的快邮代电中,也未报出确数,只称“逮捕学生十余人”。到5月6日,《晨报》始载:被捕学生之人数,确为32人,其中北京大学20人,高等师范8人,工业学校2人,中国大学1人,文汇大学1人。并列出了北大和高师28名学生的名单。这在当时,是关于“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最详细的记载。1919年8月出版的《青岛潮》一书,收录了《晨报》这一报道,并补充了《晨报》未详的其他4人的姓名。因此,史家在述及“五四”被捕人数和人名时普遍引用《青岛潮》,认乃“五四”被捕的32人,全系学生。这是通行的说法。但是“五四”被捕学生之一的许德珩,在其回忆录中,一直坚持被捕者只有31  相似文献   

12.
"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徵舆首先发起了云间词派的唱和活动,并将云间三子唱和之词结集为《幽兰草》,对云间词派的发展功不可没,但由于其入仕清廷的政治抉择,其词埋没已久。《幽兰草》卷之下为宋徵舆《凤想楼词》,其中咏时咏物、闺思闺怨之词均具有其个人特色,俊秀婉约,具有较高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29.少年英雄夏完淳的豪迈人生 夏完淳,南明诗人、抗清将领。原名夏,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兵南下,他随父、师起兵抗清,后被捕,解往南京,拒绝诱降,英勇就义。  相似文献   

14.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东多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受到外祖父海盐朱有虔的民族意识教育。对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抗清斗争和学术思想深为敬慕。十七、八岁起,他就开始研读四史、《文选》、《说文解字》、《九经义疏》、《尔雅义疏》等书,“一意治经,文必法古”。到二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15.
王勃的《滕王阁序》(见人教社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对其中的“日下”与“云间”二词,课本有这样的译注: 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16.
《滕王阁序》历来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全文几乎通篇对偶,又几乎通篇用典,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所以编者在文下提供了较详细的解说。但我发现下面两句的注释不够妥帖,斗胆指出,望专家不吝赐教。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第106页)依据这个注释,显然王勃写了一个病句。但果真如此吗?要想准确地理解此句的含义,必须先懂得“日下”、“云间”两个典故。“日下”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  相似文献   

17.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夏完淳《南冠草》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作者在故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清军逮捕后,诗人即将被清兵押往南京,临别故乡,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相似文献   

18.
《柳敬亭传》中“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其门下”一句中的“马帅”,不是马士英,而是松江提督马逢知。贵刊今年第二期《(柳敬亭传>评注》中注为:马帅:马士英”。恐有不当。据余怀《板桥杂记》云;“敬亭善说书……盖优孟、东方曼债之流也。入左宁南幕府。宁南败,游松江(即云间)马提督军中,郁郁不得志,年已八十余矣。”又吴梅村《<楚两生歌>序言》中谓:“柳生近客于云间帅,识其必败,苦无以自脱”;歌词云:“途穷重走伏波军,短衣缚裤非吾好。”关翌风《吴梅村诗集笺注》中,“云间帅”注“谓马提督”“伏波军”注则以上述《板  相似文献   

19.
公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次年清兵大举南下,攻陷南京。当时才15岁的夏完淳投笔从戎,在太湖一带作战,屡败清兵。1647年,他潜回沦陷后的家乡活动,不幸被捕,押往南京受审。提审他的是清延派往江南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  相似文献   

20.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