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听过师兄张凯杨的一些经历——大家总是习惯用"积极向上"来形容他,不免好奇那一段段经历背后是什么在不断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自信自立的第一步至今张凯杨还清楚地记得,来清华前他才第一次接触电脑,"当时为了填报高考志愿,我不知道清华在哪,清华  相似文献   

2.
之一、量体裁衣 某省理科考生吴可,高考成绩681分.志愿设想最初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可不可以填报北大或清华.因为成绩高出理科本科一批省控线(598分)83分,当时确实想去冲一回,但我又查阅了去年北大和清华在我们省的理科录取最低分,都超过了省控线近130分,而我今年仅超过80几分,显然无望.  相似文献   

3.
师表     
文洁若 《课外阅读》2009,(16):31-31
我曾写过《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一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还记起了那时的一个传闻:清华、北大、南开是联合招生,梁再冰填的第一志愿当然是清华,却被分数线略低于清华的北大录取了。林徽因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爱女的考分竟够不上清华的录取标准!后来校方把卷子调出来给她看,她这才服了。记得每个报考生都给了个号,我拿到的号是“35003”——“35”指的是民国三十五年,即一九四六年。卷子上只写号,不许写名字。这样,作弊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相似文献   

4.
每周五晚上,当我踏着夜色离开《清新时报》的编辑室,总会期待下一个礼拜我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清华——作为一名校报记者,我喜欢站在一个角落静静观察清华:新闻总在发生,这座老园子每一天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清华不是那个游人如织的二校门和大礼堂,而是真真切切在我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楼,那些草木。在这篇文章里,我希望告诉你一个可...  相似文献   

5.
1977年 ,全国恢复高考 ,我正在一所社办高中 (当时 ,每个公社都办有高中 )就读高一。因为成绩拔尖 ,且政策也鼓励没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 ,学校便极力推荐了我。考完后便填报志愿 ,每人可填三个志愿。我翻开一张报纸 ,毫不犹豫地填了顶前面三所大学 :北大、清华、复旦。高考成绩公布了 ,我的数学得了高分 ,但其余的科目却不理想。这时 ,有的同学就跟我开玩笑 :考北大、清华 ,老鼠子想睡猫 (新化方言 ,意即黄鼠狼想吃天鹅肉 )。我听了 ,满脸通红。那一刻 ,我成熟了很多。第二年 ,我高中毕业。高考之后 ,面对那张有许多大学校名的报纸…  相似文献   

6.
佚名 《师道》2005,(9):58-59
我国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14年,陈鹤琴考取了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学医,是当时许多留学生的志愿。因为一则利国利民,二则学成后就业容易。陈鹤琴最初也是这个志愿。但是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轮上,陈鹤琴的思想上却展开了斗争:“究竟我的志向是什么?是为个人的生活吗?决不!是为一家人生活吗?也决不!我的志向是‘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医生是医病的,我是医人的。我喜欢儿童,儿童也喜欢我。  相似文献   

7.
张伟 《教育文汇》2004,(9):53-54
17班是美术班,成立于2000年的第一个秋天,起初名不见经传,后来逐渐因为特别团结和在高考中有几名同学考上了清华及其他重点美院而在我们这所省示范高中小有名气。我在从教的第一年成了这个班的历史老师。初为人师的我经常冥思苦想着怎样施展在大学里学到的本领,希望能教育、  相似文献   

8.
到清华快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点东西了,一篇短文,不能谈很多,随便记下片思断想与大家共享。清华的人我到清华来之前,对拥有博士头衔的人是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的,梦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弄个博士头衔玩玩。到清华之后,发现满地乱爬的全是博士,一下子博士变得如此稀松平常,我的看法也因之而改变了。我开始用另一种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觉得这些人不是吃饱了撑的难道想要在学校白头到老啊。事实上,在清华,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本科毕业就工作的人才牛,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只好读研究生,研究生读完了再工作也还凑…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18雨我是一个穷孩子,出生在大山里,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初中以前不知大学为何物,更不知道清华大学,最初的梦想源于高一时看过的一本书《我在清华等你》从此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清华。我清楚地知道清华北大每年在湖南录取的学生大约是15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省城那几所重点中学,农村的学生能够考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就是说如果我要圆梦清华,高考时一定要争取考进全省前50名左右才有希望。而我所就读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已经有十几年没有人考上清华北大了。学习之余我经常在心里问自己我能成功吗?我会是清华的下一个吗?  相似文献   

10.
2001年4月 29日,是所有清华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清华大学度过了她90岁的生日。今天,时间已带走了校庆的喜庆氛围,校友的音容笑貌却长留在春天的清华园,与母校一起历经新世纪春夏秋冬的更替,沧海桑田的变化。 无论时序怎样变换,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能也不会改变:清华的“根”在中国,清华人的“根”在中国。摊开清华90年的历史长卷,历历在目的是清华人与祖国一起“自强不息”的身影,传播世间影响世人的是清华人“厚德载物”的风范,演绎着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清华的校风、学风及其精神内涵。清华成立以来,清华学子的心…  相似文献   

11.
一年前的我,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远程志愿填报表上敲上了最后的句点。而此刻的我,虽经过一年的沉淀,仍能清楚地回忆起那些刻骨铭心永远也不想再次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填报志愿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2006年福建省理科考生。我平时的成绩在学校大约排十到十几名左右,而我们学校每年都有近十人考上北大清华,因此我在高考前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上清华,接下来再考虑其他知名学府。福建省实行知分填报志愿。拿到656分的高考成绩后我得知,我的成绩在全校排名第九,在全省排名131~149,和我同分数的有18人。在查询往年录取情况后,我分析我的成绩最多只能和清华北大打  相似文献   

13.
一点消息都没有。信心大受打击!我最开始想去做通讯方向的软件开发。后来没办法,干脆退而求其次,只要软件开发就行了,但还是没门,从来没人理我!我不知为什么。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名字,叫“清华软件学院”。这是一批投入很大的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又来清华大学读第二学位。两年,每年学费13000元。第一年在清华200号封闭训练,第二年在清华周围的公司以很低的薪水实习一年。他们学的都是当前最实用、最有效的计算机知识。这是一批招来就可以直接上手工作的熟练软件开发人员,他们也是清华大学的正式毕业生,而且他们还是所谓的复…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我还没有正式退役,一边在国家队训练(一个星期三次),一边在清华外语系读书。刚刚开始去清华读书特别困难,可能当时我是学校里最差的一个学生。还记得第一堂课是清华外语系系主任给我上的,那时我大课都无法上,因为水平跟其他同学差得太远了,所以全部是一对一课程。刚刚开始上  相似文献   

15.
<正>金岳霖幸而躲过轰炸我和金岳霖先生论交始于1927年。金先生于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比我高六班。但我们在清华只是先后的同学。我于1918年考入清华高等科三年级时,金先生已经去国四年了。金先生于1923年学成回国,1926年来清华任教。而我则于1927年回国来清华工作。我来清华工作后,长期和叶企孙先生同住清华北院七号住宅。我们纠集几个单身教员和一两个家住城内的  相似文献   

16.
每年高考录取过后,总是上演着"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真实地发生,并影响着考生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走向.作为一名高三教师,我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耳闻目睹到一些填报高考志愿的实例(以下以2006年考生为例).  相似文献   

17.
黄惟勇 《师道》2005,(7):54-55
1925年的10月,就在清华附近小饭馆的桌子上,朱自清先生写下了《我的南方》一诗,诗中说:“我的南方俄的南方明5儿是山乡水乡明6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徨/羽毛般飞扬……”这一事件在今天看来已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给一个人的命运所带来的意义,它已定格为一个符号——一个高大的背影,一个中学语教师转身成为大学教授,并且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而那年他才27岁。  相似文献   

18.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 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高三的班主任,哪一个不想使自己班的学生考出佳绩,金榜题名。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把培养自己的学生考入清华比作摘金;考入北大比作夺银。也一直为这个目标做着各方面的努力:教学上一丝不苟,班级管理上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由我带的高三复习班,有一名同学升入清华、一名同学升入北大、一名同学升入南开、三名同学升入四川大学、另外有十六名同学被其他全国重点大学录取、有三十一名同学升入二批本科院校。  相似文献   

20.
白继宇 《求学》2004,(12):39-40
2003年6月9日,刚参加完高考的我顾不上放松一下,就和父母围桌而坐,因为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做,那就是填报志愿。说心里话,填报志愿比起高考要难多了。高考只不过是几张卷子的事,会就会,不会就不会,报志愿可就不一样了,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爸爸为了这一天早就开始准备了,参考杂志买了一大堆,像《求学》之类的杂志已在书桌上堆起了小山。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