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根据时代风气和读者的需要来进行创作的产物,运用得当,可以充当我们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民国时期报刊文学中的"苏州评弹"主题,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叙事"的传统,又成功跨越了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的鸿沟,均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于当时"苏州评弹"的想象和认知。借助新文化史的相关理论,可以展现更多民国时期苏州评弹的侧面以及探询所隶属的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2.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3.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雅 《文教资料》2010,(20):29-30
哈萨克民间文化中的"白天鹅"意象不仅承载着民族图腾信仰的文化价值,不断内化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且在世代的吟咏、描绘中上升为一种文学象征和原型意象,成为哈萨克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特性的重要表征。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就深刻地表现出了这个特点。对其小说《天鹅》中的"白天鹅"意象的探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垮掉的一代",是1950年代反主流文化重要的文学表现和文学流派。当时许多的美国青年,蔑视传统观念并以奇装异服、厌学弃业、浪迹底层社会等"脱俗"方式来表达抗议。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创造的"生活实录"小说和"自动写作法",真实地写照出这样的文化影响,在人本性、导向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写作的技术性等与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相关的几乎所有范畴,作了深刻的反映和全方位的审美传达,从而体现了"垮掉"文学独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缘与性别是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亦是深入探析文学作品的有效视角。河北"红色"小说关于人物两性关系的叙事隐含着独特的性别无意识。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与慷慨、勇武、具有庙堂性的燕赵文化在冲撞中融合,赋予文学想象丰厚的性别内涵,相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产生滑移。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学中,以"灰姑娘"为母题的创作广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爱情模式与原型。英国小说自诞生以来,在有关描写爱情与婚姻的文本中,几乎都出现了对"灰姑娘"故事的指涉。从时间维度分析英国女性小说对"灰姑娘"母题的抵制、背离与颠覆,有利于探讨英国女作家对男权文化的继承与突破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是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在经学文学化过程中,文学不断从传统经学中汲取养料,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经学通过文学的生动表达,拓展了经学本身发展的文化空间。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量引用《诗经》"二南"的诗句,直接影响着小说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以及小说伦理的特殊指涉等,使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强烈的经学化倾向。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经学化的原因复杂,一方面,时代变革过程中经学裂变对文化进行自我选择;另一方面,人们用文学的心态观照经学,在文学召唤中对经学做出了应答。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中的"神秘"谱系相当浩瀚,其中古典"神秘"小说学系统有些薄弱,古典"神秘"诗学系统却相当发达,现当代"神秘"小说学系统曾一度遭到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扼杀,现当代"神秘"诗学系统却内在地继承了古典"神秘"的精神而表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在中国文学"神秘"谱系中,时常伴有"神圣"因子的渗透与萌芽。  相似文献   

11.
手机是全球化社会的新细胞,是人类获得全面解放的新工具。手机短信小说,作为以手机为载体并通过手机进行创作、传播、阅读的文学新样式,体现了现代科技与时尚文化联姻并共同促进文学纵深发展的新动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下手机小说的勃兴,与其说是文学事件,还不如说是IT事件,它的流行和轰动主要是电信业与媒体互动的结果,是移动媒介时代特有的"e拇指神话"。  相似文献   

12.
传统"宏大叙事"式的古代小说教学在强调总体性、权威性、文化语境的同时淡化了小说自身的价值,阻滞了师生多重视角的参与,造成对小说作品理解的重复、趋同。"微观视野"的切入将为课堂中对小说作品的多重审视敞开大门,在教材、师者、学生之间构筑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在师生共同聚焦与对话中拓展小说的边界与历史透视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熔铸美的精神与特质,以期实现属于大学课堂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3.
"优势竞赛论"阐释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译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尽量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本文试图从对忠实、真与美的理解及译者的创造性三方面来论证"优势竞赛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百花文学"在新世纪当代文学的研究中,是个既旧又新的研究领域。新世纪以来,此领域的研究,参与者颇众,成果颇丰。但"百花文学"中两类小说研究并不平衡,研究者对爱情小说的关注远超"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小说研究成果的贫乏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相似文献   

15.
"闲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从与"闲笔"相关或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或文学现象及理论入手认识它。首先",闲笔"之"闲",古代文论家们赋于它闲暇、自由、自然、随意、不受约束、从容不迫等诸多特征,其与"正"和"忙"相对。作为闲笔,也有以上的性质。"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是"闲笔"重要的特征。其次,"赋、比、兴",特别是"兴"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及其表达效果同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很相似,钟嵘所谈的"赋"与"比兴"的关系及兼用原则移之于"正笔"与"闲笔"非常适合,朱熹所定义的"兴"及后来研究者生发的其艺术表达的效果又与"闲笔"的审美艺术效果相似。再者,"闲笔"艺术的运用应该是小说艺术的回归,是"因文生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闲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从与"闲笔"相关或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或文学现象及理论入手认识它。首先",闲笔"之"闲",古代文论家们赋于它闲暇、自由、自然、随意、不受约束、从容不迫等诸多特征,其与"正"和"忙"相对。作为闲笔,也有以上的性质。"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是"闲笔"重要的特征。其次,"赋、比、兴",特别是"兴"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及其表达效果同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很相似,钟嵘所谈的"赋"与"比兴"的关系及兼用原则移之于"正笔"与"闲笔"非常适合,朱熹所定义的"兴"及后来研究者生发的其艺术表达的效果又与"闲笔"的审美艺术效果相似。再者,"闲笔"艺术的运用应该是小说艺术的回归,是"因文生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宗璞有关"变形"的小说是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之下宗璞的"变形"母题的小说呈现出了自我的特质,"变形"仅为一种叙事的策略,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建构起了宗璞小说的价值意义。本文试从西方文化影响下"变形"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中国文化影响下"变形"价值建构的生成,这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审视宗璞小说中"变形"母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北京文化建立起来的"京味文学",凝固了城的文化构成与人的文化经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灵故乡,缔结了城与人的精神契约。同时,文学"北京"是关于这个被构建了中心神话的北京的"转喻"",京味文学"在对独特而演进中的"城文化"的描摹中,彰显了北京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和主体精神构建,并在历时和共时中不断换味。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20.
对于晚清《新新小说》来说,侠民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在上面发表作品,更亲自独立主编这本重要刊物。侠民还具有前清秀才、报人及实业家等多重身份和社会角色。侠民特殊的文学轨迹和"默默无闻"具有个案意义,典型地代表了多数近代中国文学家的文化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