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既是外国教育浸润影响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适应时势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变的产物.晚清书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无疑也对近代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面对外来文化教育的强烈冲击,晚清书院开始进行自我调适与更新,其在办学体系、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管理体制、图书资源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向近代学校转型的主观内在条件.清政府的两次书院改制诏令更是直接促成了传统书院迅速向近代学校的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河北的书院也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清代达到高潮。晚清以后,书院教育制度日趋僵化、衰败。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下,出于适应教育改革、培养近代新式人才的需要,书院改制成为趋势。河北书院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在清末"新政"时期纷纷依照"新学制"规定改为学堂,大体完成了旧有教育资源的近代转换,为河北现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重庆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近代教育发展产生过复杂影响。自宋代至清代重庆地区书院的组织形态及教育内容经历了曲折的变动,也与区域历史文化的阶段特点相伴随,考察重庆地区书院变革的进程,可反映中国内陆地区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艰难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广雅书院是洋务派官僚张之洞设立的一所地方学校,它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影响十分深远。认真研究这所书院的创设经过及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较为系统的考察。 1 众所周知,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每到一地任官,必提倡教育,奖掖文教,以兴学为己任。1884年,他调任两广总督,上任伊始,即对当地文教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创设大型书院——广雅书院的主张。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发展两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必须以兴学育才为先。张之洞认为:“窃惟善俗之道,以士为先;致用之方,以学为本。广东广西两省,地势雄博,人才众多,文学如林,科名素盛。惟是地兼山海,东省则商贾云集,华洋错居;西省则山乡磽瘠,瘴地荒远,习尚强悍,民俗不齐,见闻事变,日新月异。欲端民  相似文献   

5.
清末,为维护封建统治,广西地方当局遵照清廷的命令,创办了近代警政.广西的警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代警政毕竟是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产物.中国的封建社会环境难以适应它的成长,广西近代警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最突出人物之一,他在建立新式学堂的同时,也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了改革.通过考察张之洞创办的经心、尊经、令德堂、广雅、两湖书院和存古学堂,可以清楚其书院改革思想嬗变,同时可以了解其学术思想、政治思想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清末,广西新式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政教育渐次发展,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推动广西边疆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引领地方社会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州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和繁盛的商业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州近代学校教育较之其他州县要略早一些,成为华北地区的教育中心。潞河中学作为近代通州最早的一所学校,从最初的教会学校,培养教会人员,到陈昌校长进行改革,以培养智德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从潞河中学的前身——潞河书院的创建、发展、变化中,对其教育思想、办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揭示潞河中学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办学思想,使对潞河书院以及通州近代教育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转型的晚清书院成为近代学校建立的重要基础 近代学校不只是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更体现了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化,"是在中国原有教育制度和形式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1](P19)."晚清书院数量很多,发达省份几乎每府、州、县都有三四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外来的西学与传统中国社会内部不断滋长的现代性因素,使国人的人才观、知识价值观和文化教育观发生异动,形成近代新观念,促使书院通过不断嬗变以适应这一变化,并最终完成了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杭州书院的嬗变,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11.
贺州市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地区.贺州学院的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学生的母语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我们以贺州学院为例探讨研究多语多方言地区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语言优势,培养语言学人才.  相似文献   

12.
流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热点。珠江—西江地区地跨广东、广西两省,一衣带水,但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原因是旧的发展理念不能解决路通与财通、发展与公平、产业转移与后发崛起这些突出问题。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建立是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
明万历年间广东将领陈璘,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结成深厚友谊,赢得了朝鲜军民举国的爱戴。陈璘自少年从军,几乎参加了两广地区所有的平叛战争,身先士卒,每战必胜,对于两广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援朝抗倭战争中谱写了他一生中最辉煌业绩。陈璘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应该说他是一位有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正直军人和真正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全国的"留俄热潮"中广西产生了第一代留俄生。新桂系时期留俄生的选派主要有由广州国民政府及广西当局公开招考、广西省军政机关特别派送三种方式;回国后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从事教育工作,一部分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骨干,一部分人则成为国民党新桂系集团中的党政军干部,在三十年代的广西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校外学习中心是远程教育院校在各地社区建设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体系的基层组织机构,是网络学院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通过对广东省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在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了学习中心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外学习中心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学生的满意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网络教育健康、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梧州是广西最早的通商口岸,是广西工商业的发源地,最早接受粤港澳的文化经济辐射,接受西方文明与民主思想的影响。同时,梧州也是广西最早响应辛亥革命、通电宣布独立的城市。该文主要论述清末民初梧州工商业形成的历史,"桂商"在梧州形成、发源的历史,梧州的工商业文化氛围对民主革命活动在梧州活跃开展的影响与联系;"百年商埠"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对于辛亥革命活动在梧州开展的促进作用;论述梧州辛亥革命活动的经济文化条件,分析梧州成为两广"首义之城"的历史文化原因。以期挖掘梧州的商业文化积淀,为振兴百年商埠提供启迪与信心。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广西人口的地理分布与明代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化,明代到清初期间,广西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桂东北地区,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广西人口地理分布重心从桂东北转向了桂东南.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外,主要是源于省外特别是广东移民大量进入桂东南地区导致该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居高不下.清代前中期广西的人口地理分布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广西的人口布局,对广西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桂南会战前,新桂系成立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以动员民众和配合军队作战。会战结束后,因日本从桂南撤退,参加桂南会战的中央军也撤离广西,在广西既无外患又无内忧的情况下,因担心学生军为中共所控制,在部分学生要求复学的呼声中,新桂系以学生军被"赤化"了为借口而将其解散。  相似文献   

19.
民间的神灵信仰对近代广西商业环境的构建和发展至关重要。宗教寺庙是近代广西粤商祭神、议商、聚乡人、平纠纷的重要场所。神灵信仰对粤商的经商理念及秩序的规范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近代以来大批粤商进驻平南县大鸟圩从事商业活动,几经修葺列圣宫以营造良好的商业社会环境,并留存着许多碑铭。这些碑刻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粤商的神灵信仰与商业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民间历史文献,建议予以充分地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在开与禁之间几经调整,但矿产开发的区域性一直存在,滇、黔、川、湘、桂、粤等矿产大省均于矿政开禁之前获准开矿,绝大部分位于边疆地区.这种矿业格局的形成,除了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和采冶技术之外,国家“开边禁内”思想成为矿业开发的政策导向,笔者称之为边疆战略,亦左右着清代的矿业格局,而这种矿业布局对清代矿业发展和边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