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输入西方新文明的思潮。发动此次思潮的新知识界希望国人能超越以往“创造文明”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投身到有助于救亡图存的“因袭文明”(彻底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的运动中去。此次思潮比以往的学习西方思潮表现出更多的彻底性:1.在文化价值判断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有更高等的文化——西方近代文化;2.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内容方面,新知识界第一次深入到对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层面进行引进与吸收,并以此为标准,发动了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的猛烈批判;3.在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速度方面,较积极的一派主张突破社会进化的渐进道路,而直接进行社会制度的全方位改革。  相似文献   

2.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轶 《英语辅导》2014,(4):58-60
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着西方的文化浸透、中国社会“文化失语”、中国青年民族自信心削弱等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发出了“为英语热降温”的呼声。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英语学习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却有着不容动摇的必要性。本文重点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民族自信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实现,让高校培养的高级人才既拥有国际竞争力又能保持民族自信心,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礼是华夏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是国人遵守的社会规则和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基于此,可以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育文化陷入了危机,遭到了冷遇,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近百年来,国人一直想向世界证明着自己的强大。我们欣然接受了西方的教化,那么充足地学会了西方的逻辑,并在这种理性逻辑之上实现了工业文明的转变。对西方的东西,我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竞忽视了那些民族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于《红楼梦》,传统文化在其中得到深深地浸润,大大汇集了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红楼梦》中既可以看到封建文化落后腐朽之处,民族文化偏具价值性的一面更是不容忽视。服饰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人性情在传统文化中散发着醉人的芬芳。本文旨在通过饮食服饰、礼仪规范、宗教与哲学、婚姻制度、园林建筑等五点探讨《红楼梦》呈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特征,指出《红楼梦》被尊为经典的缘由,重拾起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材(人教版)增加了较多的文化史内容。为满足广大教师的迫切需要,我刊从本期起,特辟“中国古代文化要览”专栏,分专题系统地介绍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以便帮助历史教师讲授新教材。  相似文献   

9.
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几千年的风雨历程为中华民族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期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扬长避短,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进步,实现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10.
李新 《神州学人》2000,(7):28-29
以鸦片战争为重要标志,曾经雄踞世界东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国开始急速地、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绵延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遭到了西方文化空前猛烈的冲击。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和能否更新发展的文化危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人声鼎沸,议论纷纷。素以“天朝上国”、“礼义之邦”自诩的国人,不得不正视一向被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其中一批有识之士转而以新的思维方式探讨救亡图存之道和更新传统文化之途。留学生就是当时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产物。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宏、黄胜、黄宽三人。他们自费赴美留学虽…  相似文献   

11.
清末,随着西学东渐,“法治”这样一个来自不同的政治文化类型,比较抽象的概念,被介绍到了中国。国人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对它进行着揭示,构筑着中国的法治概念。对于法治概念之含义的呈现与明确,既有从“以法治国”和“任人与任法”这些角度进行的详细描述,也有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将法治定义为“以法治国”或用“法治”与“法治国”互训。对于法治概念的理解和揭示,一方面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从传统的治道治术的思路出发,使用传统的政治话语来进行理解和揭示,另一方面又受到当时传人的西方政法文化的影响,与“文明国”、“专制国”、“立宪国”这样一些概念联系了起来。到辛亥革命前时,体现国人对于西方法治的认知和对中国现实的关注的法治概念基本建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哲学研究以及两者的比较中,由于西方中心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某种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似乎成了真理,它在学术思想界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如果不清除迷雾、走出迷宫、还原历史真相,就不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的崛起。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必须要走出西方主义为我们设置的几个迷宫,即“哲学是希腊人原创”的迷宫、“中国没有哲学”的迷宫和“全盘西化”的迷宫。当我们走出这些迷宫之时,就是西方主义神话的破产之日。  相似文献   

13.
王鹏 《中国德育》2010,(3):32-35,53
一、中国近代公民教育的艰难推进“公民教育”概念源自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只能生长于西方社会的土壤之上。近代以来,国人一直在思考和探寻如何将“公民教育”移植到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启,西方的殖民侵略敲碎了清帝国长期以来“唯我独尊”的幻影。之后,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的失利,  相似文献   

14.
一、龙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光明日报 3月 15日刊登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征稿启事中,特别提到龙文化。中国的文明史连绵不断直到如今,是世界文明古国中的孤例,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的“纽带”起了作用。所以不少学者都认为龙文化是全球华人的“脐带”,在中国古代文化起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统一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是中国文明史一直连绵不断的重要“纽带”之一。研究讨论和弘扬发展优秀的龙文化,对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振奋民族精…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我国制造一场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曾经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口号是:“全盘西化”。方励之说:“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岁月,是令人失望的”,中国的改革是“整个的要改弦更张”,“应当全方位开放,或者叫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道德所有的全部东西”;“包括我们的政治体制、所有制”。又说,“全盘西化这种观点甚至在‘五四’以前就有人提出过。它的实质精神就是全方位的开放”。《河殇》的作者则以哲理的手法露骨地宣称:中国传统的黄色文化“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动”,只有“蔚兰色”的西方文化才能给黄土高原重新获得生机”。可见,这少数自诩为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所鼓吹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与“文革”在批判传统文化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盲目西化与全盘否定。在全球化不断冲击我国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与价值体系的今天,借鉴两次文化变革中所出现的批判误区,加强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将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起来,创造面向世界的,现代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到外部政治因素的影响,陈独秀主要从政治角度进行反孔的。这样,消解了孔教作为伦理学说的意义,使其成为在西方文明烛照下封建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劣根性的一种文化代码。因此,陈独秀意图将其清空后,以国民教育为媒介,引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在使政治法制体系现代化的同时达到民族人格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两者间“和而不同”的本质、“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和“契合融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东西方文明和合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形态化,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9.
唐志红 《亚太教育》2020,(1):121-122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很多人开始忽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些传统文化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本文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然而,爱国不应是空洞的,而应有实实在在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形势下,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愈演愈烈,我们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呢?一、了解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位西方哲学家惊叹:“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能够“幸存”下来,原因就在于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凝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