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果实。它随着武士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经历日本中世、日本近世、日本近代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以制度化为内容支撑、道德化为外在表现、信仰化为精神核心的结构特征。随着日本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消亡,武士道作为一种制度不复存在,武士道信仰却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资源,仍然影响着现代日本和日本人。  相似文献   

2.
日本武士所创造的武家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有"武士宗教"之称的日本禅宗从产生之日起就同武士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镰仓时期逐渐形成了"武士好禅"的时代特点。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武士的行为,启发了武士的生死观,指导了武士的武道修习,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乃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产生于公元8-9世纪日本武士群体的战争实践生活,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逐渐演变为武士阶级的道德规范,后在日本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被儒学争佛教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逐渐沉淀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成为其民族精神.仔细考察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确实起着一种强大的推动作用,它所具有的物质化能量或许正是我们自己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武士小说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在一定的国民精神文化土壤上——武士道精神和武侠精神——生长起来的小说类型。藤泽周平的武士小说一改常态,描写江户时代末期底层武士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塑造非典型武士;他创作中的"转向"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疗伤作用",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对武士道文化的批判反思和对现代人内心渴望"真情"的观照。新生代武侠小说家徐皓峰作品中展现出了"反类型"特征。在他试图解构"侠"文化符号的野心之下,是对"侠"文化发展困境的反思。藤泽周平反常态的成功创作经验和徐皓峰的"反类型"尝试都对中国武侠小说这一类型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启示:实现文化超越,将"侠"精神解构为矛盾的人自身所作出的自由选择之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是对先前武士道精神的推陈出新,体现了道德、文化的共通与变异。它继承了先前武士道精神的许多优良品质与德行,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又逐渐变更了“忠”的内涵,把武士的道德追加为全民的道德。内省的道学工具转变为军国主义的精神工具和战争工具。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日本现代化建设强大精神动力和社会美德的同时,也引发了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制与领导的机会。武士阶层之所以接受基督教教育,一方面在于传教士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在于基督教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同明治日本所追求的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大量武士皈依基督加快了近代日本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而这也与同期的中国形成了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7.
武士阶级在日本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武士阶级兴起于平安时代末期,历经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武士阶级的统治达到鼎盛状态,武士道精神也形成于这一时期。武士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掌握统治大权的?本文对武家政治进行梳理,明确武家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伊俊鹏 《承德师专学报》1994,14(1):40-44,57
略论日本武士的兴衰伊俊鹏日本的武士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武士出现在庄园制建立之后。经镰仑幕府、室叮幕府和德川幕府而得到发展,德川幕府后期武士的作用下降,明治维新后逐渐衰亡。日本土地的私有化是日本武士产生的原因。公元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在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大和”民族特有的道德规范体系,自11世纪产生伊始就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范式且统摄着日本民族的文化苑囿。为此,日本武士倡导以儒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伦五常”的道德教义为设身处世的思想寄托;以佛教禅宗“生不可喜、死不可悲”的教化作为忠贞献身的精神慰藉而涤除生死、惟命是从;以神道教的情感纽带奴化忠诚道德而追从主翁、舍己奉君等,从而建构着日本“武士道精神”演绎的生命旨归。  相似文献   

10.
武士是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阶层,武士文化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广为传播的文字:“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  相似文献   

11.
武士道作为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中,由此完成了日本道德精神的建立,形成了日本的整体精神,而且逐步成为了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武士道靠鲜血和生命来体现,最大限度地挖掘国民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和牺牲精神,具有难以估量的物质化能量,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幕府统治中,武士阶层以及武士道精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等社会现象等。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近世大名,按照与德川家关系的亲疏、领地规模的大小、朝廷官位的高低、江户城殿席的座次,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享受不同的待遇。尽管大名的文化类型和待遇迥异,但是,他们在金字塔型的武士阶级内部,是仅次于将军的上级武士;在幕藩体制下,是自己领国的最高统治者。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堂堂的一方诸侯和军事统帅,既无独立的经济基础,又无权擅自用兵,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严重脱节,有权、有兵而无金钱。幕府建立之初就面临经济困难,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甚至不惜减少家臣的俸禄、裁减家臣的数量,还是免不了债台高筑。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武士道是大和民族的灵魂,是日本民族的象征。纵观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从初期的武士集团,发展为融入了儒教思想的武士道,到弘扬至今的武士道精神,无不贯彻了为统治者、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如今它做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世人所熟知。所谓武士道是武士应遵守的道...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了解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对于研究现代日本文化的形成根源及其文化底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很大的帮助。纵观室町时代日本文化的各个领域,可以看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一、室町时代的文化由皇家贵族和封建武士的双重文化转向了由武士主宰的一元化的文化,实现了贵族文化、武士文化和禅宗文化的融合。二、室町文化充分显示出了明显的中国宋、元、明文化的影响,是带有浓厚禅宗色彩的象征性暗示性文化。三、文化的庶民倾向和向地方的传播普及是室町文化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士人构成了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武士则是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倚仗力量。中国的士人最初是带有更多尚武精神内涵的,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民族精神,对比二者及其各自文明的道路可以借鉴后者对培育昂扬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民族精神方面的可取之处,也使得通过差异对比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奋发有为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我的梦境:我梦见两个日本武士在比武,其中一个人好像就是我自己,如果我输了,那个日本武士的女友就可能与他结合……忽然发现那个日本武士的女友变成了我自己……并且在山坡上竭尽全力地往上爬……后来那个日本武士终于被我打败了,并且我看见那个武士被绳子吊在空中……再后来那个被打败的武士的师兄在练功,看上去很残暴的样子,手上戴着两个护钩,一只手高举,另一只手拿着钩子钩在日本武士的腋下,准备把他拖走。这时日本武士的女友到了,奇怪的事出现了,这时我又变成了武士的女友,日本武士的女友却变成了班里刚转学过来的男同学……释梦师说: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士人构成了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骑士和武士则是欧洲和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倚仗力量。中国的士人最初是带有更多勇武精神内涵的,但逐渐发展为文气有余的官僚集团。社会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往往影响民族精神,对比三者的利弊及其各自文明的道路可以借鉴后两者对培育昂扬向上、勇于迎接挑战的民族精神方面的可取之处,也使得通过差异对比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奋发有为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浅论日本能乐中的传统美学趣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乐是日本独特的古典戏剧艺术。受到中世纪日本武士阶层的推崇。明治时期,新兴贵族,将能乐提高到与西洋芭蕾、歌剧媲美的地位,大家庇护。文章透过这种经久不衰的文化现象,深入探讨“能乐”这种古老的艺能形式对日本国民精神的、内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切腹是始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一种自杀方式,流行于武士阶层。作为日本文化中一种独有的象征符号,外国人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自残行为,日本人却认为是武士崇高且体面的死亡方式。它体现了武士的尊严、勇敢、忠义与超脱生死的内心宁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