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中佩饰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和周代礼乐文化的威仪之美密切相关,同时还和楚地的佩饰传说密不可分,后者是从生命的层面看待人和佩饰的关联。《离骚》中佩饰所用的香草,多数具有药物功能,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离骚》对佩饰的描写突出它的芳香润泽之性,既是对周人尚嗅传统的继承,又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离骚》的佩饰意象对《诗经》多有继承,同时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2.
齐文化与楚文化作为我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一北一南两大地域文化,二者间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崇巫尊鬼神,齐国尚贤重人事。楚人尊鬼神、齐人重人事的不同观念,导致了楚人和齐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带来不同的后果。若从文化类型看,可以认为:齐文化属社稷守型文化,楚文化属神守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如何面对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环境。即便是幼小的儿童在生活中也同样有可能失去一些人和物。有关死亡的话题,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比比课程的第五单元《面对改变和失去》,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读着衢州市四位名师《专制下的启蒙》教案,其中有一课教案的导入深深地吸引了我:“许嘉璐在《中国文化入门》中讲到,文化的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深层文化即哲学文化、思想文化,而启蒙运动就是这样一场深层文化,它的辉煌灿烂足以让我们踮起脚尖仰望!”正如我们课本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第一句:  相似文献   

6.
《大学频道》2005年第4期刊登了由姚蕾、程艳林两人合写的篇名为《走出半个人的教育》的论文,文章篇幅不长,但引经据典,哲理性强,提出了一个现实教育中耐人寻味的问题,即,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的极端后果,并指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对于造就合格人才的意义、价值,尤其强调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文精神缺失带来的社会危机,同时,该文本着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出发,提出了“走出半个人的教育”误区的具体措施。这篇文章切中了现代社会专业院校教育体制中过分注重科技技术,淡化人文的要害,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笔者工作于医学院校,从教18年,亲历现代医学教育体制的演化,对现代医学生人文素质不足深感遗憾,  相似文献   

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文中汪老先生以他独到的文化视角、深厚的文化素养、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无独有偶,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也一样向读者展示了做过十三个王朝首都的古城西安独特的文化气息。只是同为历史古城,同样曾是封建王朝的都城,他们所展露的文化却是大相径庭。在这里,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散文《商州三录》受到读者的称赞。本文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巫鬼和图腾构成的神秘文化,以及商州乡民的文化心理,对《商州三录》的文化涵蕴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自1990年以来,郑彦英的写作致力于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他的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石胡笳》、《秦腔》以及长篇小说《石瀑布》、《拂尘》等都表现了这一点。但是郑彦英的这些小说在探究人性的背后透露出了作家的某种不自觉的文化认知。而且,由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了从关中文化区域到中原文化区域的转变,其笔下的文化表现也同样展现了从关中文化到中原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新教育(吉林)》2005,(3):63-63
2005年1期《汉字文化》发表了王蒙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讲演稿,题目是《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书所承载的地方历史与文化,是传统典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地方志最早当推元代的《开城志》,而《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乾隆宁夏府志》等是宁夏地方志书的代表,记载和反映了明清以来宁夏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和走向,尤其是宁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为当下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解释其《补天》创作动机时说,他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但是,细读《补天》却发现,鲁迅对弗洛伊德的创造动力说并无推崇之意却有淡化之举;对人的原欲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也无根本认同;对弗洛伊德“升华”的现实性也抱有诸多疑惑矛盾。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解读和文化语境分析后认为,从鲁迅身上我们可看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在20世纪初的碰撞,从鲁迅早期意识的沉痛矛盾中我们可看到当时中国深沉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8—9期刊发的刘兴桥老师《(胡同文化)的“文化”究竟作何解》(以下简称“刘文”)一文对“文化”一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刘老师能看到“众人未见之处”,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刘老师认为,《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化资源是《文化生活》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为课程资源提供有效支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探讨了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课堂利用的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史记》是一部鸿篇历史巨著,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伦理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因而抒写三千年中国历史的《史记》无疑有着明显的伦理文化特征。《史记》伦理文化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本文从《史记》所记叙的有关一些思想家的列传或者《史记》中所展开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对话或他们思想的阐释中,来寻求《史记》伦理文化的人文精神,即伦理文化的理想性建构。  相似文献   

16.
胡才龙 《上海教育》2009,(12):60-61
学校的文化建设必然带来它的建设成果,成为或显性或隐性的学校文化。我校在构建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正在逐步积淀儒学特质的学校文化,正在不断开发与之匹配的校本课程和物化环境。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大成殿》《儒家名言录》《风骚百首详析》《孟子笔法赏析》《古文笔法详析》等校本课程,师生在感悟儒学文化中形成的心得也已汇编成文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立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金粉世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立场,着力用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否定无价值的东西;一种是以《家》为代表的新文化立场,着力从新文化的高度批判家族及其文化的弊端;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四世同堂》、《白鹿原》等为代表,主要站在民族优秀文化的立场,着力弘扬家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雅歌》,可以看出它是古希伯来时期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与希伯来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质是契合一致的,独特的流传过程增强了《雅歌》的宗教文化蕴涵,加之爱情与宗教的异质同的关系,这些都赋予了《雅歌》这首情歌以超载单纯的世俗情爱的深沉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一支歌舞曲,与“郑卫之音”并称,具有急促交迫的音乐特点。到了汉代,新兴俗乐《激楚》仍然流布很广,对汉乐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汉代乐舞文化精神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以后,《激楚》在文人中获得认同,被视为汉人刚健慷慨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与楚地巫舞文化的深层影响、汉代劲健磅礴的文化特质的汇入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分析文化的意义,除了探寻文化的功能,还应当依照文化所依赖的整体关联、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表达。人和神,是具有意义的存在,从人和神的意义及其关联进行分析,便从解释的角度回答了文化的象征意义所在。人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被文化赋予了意义的社会关系产物,而神使人获得身份状态的变化,也是具有意义的。通过仪式交换,使二者之间关联的文化意义产生、深化和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